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灯节,即元宵节。我县以正月十五元宵之前后三天为灯节。旧时,灯节讲究殊多,仪式隆重,且具有浓重迷信色彩。如:十三上灯,十八收灯,必行“上灯”“收灯”仪。灯节期间,家家户户门上都悬花灯或灯笼,每晚灯烛辉煌。通宵不熄。同时,还瞻挂祖宗画像,谓之与其同庆元宵。民间习惯兴龙灯,各村都俗定之迎龙灯日期,不得更改,尽管遇上坏天气,即使顶风冒雨,也必须在俗定之日迎灯。
迎龙灯,程序繁琐讲究,禁忌尤多。民间信奉龙神,把“龙”奉为“风调雨顺”之托,“五谷丰登”之系,故一切以灯为重,个个心意虔诚,处处小心谨慎,以避半点差错。
制扎龙头:龙头用竹,必须“偷”。其“偷”法,察准某根竹使用后,至夜集几人往砍之。砍毕,于竹根上放上红包,即鸣炮而去。新制之龙头板和桥灯板,偷法亦然。被偷者领取红包,不管补赏如何,引为吉利,从不责怪,名“偷”实为“强买”也。
各村多有筹办迎灯事宜之龙头会或其他组织。春节一过,就请民间艺人扎糊龙头。经精心扎糊和彩绘后,用两方小红纸障其目,待迎灯之日,行“出位”仪式,将龙头抬至厅堂,案上奉供五谷、糕点、糖果,由道士(念佛先生)“请龙神”后,才启去小红纸,曰“开眼”。尔后,全村皆香烛朝拜。
傍晚,时辰一到,各户迎桥灯者(皆为年青力壮之男子汉),火浴净身后(以示虔诚),扛桥灯,放火炮“出门”至旷场。全村桥灯相接,整道龙灯齐全,即浩浩荡荡出发“上殿”(本保殿),意为会诸神。此时,有的村按桥灯数分发麻酥,每桥一、二双。然后,按俗定路线游龙。其队伍最前列为德高望重的老人,手捧香盘,上置香炉之“执香”者,次为挑“火炮担”、“蜡烛担”者,再次为敲“双头锣”及“虎头牌”者,后才是龙头。高擎鱼、虾、蟹等散灯的孩童最为兴奋,亦最是无禁无拘。有占执香之前,有伴桥灯之侧,有随龙之尾,真如“巨龙出游,虾兵蟹将开路、护驾”。龙灯游田野曰“踏青”,也称“察麦”。由于人众路窄,不免有踩坏麦苗之虞,然无人责怪,谓之龙灯过处,愈踩愈发,果真踩之麦愈发稞。
此外,还有“跳灯”、“团灯”之俗,这要视场地条件而定。“跳灯”即是跑灯。迎灯者将桥灯高顶过头向前走去,忽而跑步返回,一返返至几百米,待跑至气喘吁吁,才慢悠悠地向前游去。不知是谁高喊一声“拉哟!”霎时,龙灯又拉向尾跑,如此,一送一拉,一往一返,总要戏耍至观众散尽方休。“跳灯”多在长而阔的大道上进行,也有转弯,过桥呼为“断三角”。
游龙归村,若有旷场,还要“团灯”戏耍。龙头游至广场,只能圆圈前进,待龙尾进入广场,龙头已在桥灯之层层包围之中。龙头必设法逃出包围圈,曰“龙头翻身”。此时,远观其灯有来有往,灯火交错,最为壮观。龙头出圈,龙尾又非将龙头包围不可。如此反复戏耍,非玩够不可。
然后,桥灯各各换上蜡烛回家,户户门口皆有人放鞭炮迎之。龙头抬至香火世间,曰“归位”,请念佛先生“赞龙头”。赞毕,高抬龙头,人们相争从其下钻过,曰“钻龙头”。谓钻过龙头,以兆龙神保佑,小孩快长快大,妇女早生贵子,成人长福长寿。
最后送“龙口珠”,即龙口中的球灯,上书“麒麟贵子”,必送予新媳妇,以兆之早生男孩。受送者欣喜若狂,给抬龙头者重赐以红包,酬之以丰盛酒宴。
龙灯乃主灯。为助龙灯之娱,还有各式各样的“颂灯”。有布龙、蚕灯(纸龙)、狮子(有单狮、双狮、舞狮、九狮)、台阁、马灯、轿车、三十六行、大头和上等,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于民间其中以“龙”“狮”最为吃香。为讨彩,凡见“布龙”、“蚕龙”或“狮子”游之,必放爆杖,鞭炮喜迎。停留舞龙,舞狮并以红包或果子包(糕点)馈赠。
要舞龙、舞狮者,有相当的技巧训练。其蚕龙之舞以下谢的“飞一龙绕柱”与白殿里的“拱门飞舞”为最佳。下谢的蚕龙,进入挂满珠灯的厅堂,绕着厅柱,上下飞腾,却不触珠灯,博得哄堂喝彩。白殿里的蚕龙于大街上似拱门迂回,翻腾飞舞栩栩如生。龙灯最为闻名的是清溪一带的“派溪龙灯”。龙头高丈余,龙头两侧的挂灯有数百盏,就龙口灯,大年五十四盏、小年三十六盏,龙身接桥灯一千多盏,迎灯人达五六百人,全长达里余,桥灯举之头顶,气势浩大无比。古山“龙灯”用手拎,绕村串田变化无穷。当地人说:“看遍各地迎龙灯,不如古山用手拎”,可见古山龙灯颇有特色,别有风趣。
旧时,有“好男不当兵,好女不观灯”之说。尽管火树银花,锣鼓齐鸣,炮杖震天,热闹无比,女子都不能同男子一样尽情嬉耍、观赏。她们一般不能上街,只得在楼楹中、僻静处窥之。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平等,女子不仅可以上街挤入人流,肩摩踵接,前驱后涌,尽情观灯,还投入迎灯队伍,大显身手,增添色彩,以助兴致。
迎龙灯,程序繁琐讲究,禁忌尤多。民间信奉龙神,把“龙”奉为“风调雨顺”之托,“五谷丰登”之系,故一切以灯为重,个个心意虔诚,处处小心谨慎,以避半点差错。
制扎龙头:龙头用竹,必须“偷”。其“偷”法,察准某根竹使用后,至夜集几人往砍之。砍毕,于竹根上放上红包,即鸣炮而去。新制之龙头板和桥灯板,偷法亦然。被偷者领取红包,不管补赏如何,引为吉利,从不责怪,名“偷”实为“强买”也。
各村多有筹办迎灯事宜之龙头会或其他组织。春节一过,就请民间艺人扎糊龙头。经精心扎糊和彩绘后,用两方小红纸障其目,待迎灯之日,行“出位”仪式,将龙头抬至厅堂,案上奉供五谷、糕点、糖果,由道士(念佛先生)“请龙神”后,才启去小红纸,曰“开眼”。尔后,全村皆香烛朝拜。
傍晚,时辰一到,各户迎桥灯者(皆为年青力壮之男子汉),火浴净身后(以示虔诚),扛桥灯,放火炮“出门”至旷场。全村桥灯相接,整道龙灯齐全,即浩浩荡荡出发“上殿”(本保殿),意为会诸神。此时,有的村按桥灯数分发麻酥,每桥一、二双。然后,按俗定路线游龙。其队伍最前列为德高望重的老人,手捧香盘,上置香炉之“执香”者,次为挑“火炮担”、“蜡烛担”者,再次为敲“双头锣”及“虎头牌”者,后才是龙头。高擎鱼、虾、蟹等散灯的孩童最为兴奋,亦最是无禁无拘。有占执香之前,有伴桥灯之侧,有随龙之尾,真如“巨龙出游,虾兵蟹将开路、护驾”。龙灯游田野曰“踏青”,也称“察麦”。由于人众路窄,不免有踩坏麦苗之虞,然无人责怪,谓之龙灯过处,愈踩愈发,果真踩之麦愈发稞。
此外,还有“跳灯”、“团灯”之俗,这要视场地条件而定。“跳灯”即是跑灯。迎灯者将桥灯高顶过头向前走去,忽而跑步返回,一返返至几百米,待跑至气喘吁吁,才慢悠悠地向前游去。不知是谁高喊一声“拉哟!”霎时,龙灯又拉向尾跑,如此,一送一拉,一往一返,总要戏耍至观众散尽方休。“跳灯”多在长而阔的大道上进行,也有转弯,过桥呼为“断三角”。
游龙归村,若有旷场,还要“团灯”戏耍。龙头游至广场,只能圆圈前进,待龙尾进入广场,龙头已在桥灯之层层包围之中。龙头必设法逃出包围圈,曰“龙头翻身”。此时,远观其灯有来有往,灯火交错,最为壮观。龙头出圈,龙尾又非将龙头包围不可。如此反复戏耍,非玩够不可。
然后,桥灯各各换上蜡烛回家,户户门口皆有人放鞭炮迎之。龙头抬至香火世间,曰“归位”,请念佛先生“赞龙头”。赞毕,高抬龙头,人们相争从其下钻过,曰“钻龙头”。谓钻过龙头,以兆龙神保佑,小孩快长快大,妇女早生贵子,成人长福长寿。
最后送“龙口珠”,即龙口中的球灯,上书“麒麟贵子”,必送予新媳妇,以兆之早生男孩。受送者欣喜若狂,给抬龙头者重赐以红包,酬之以丰盛酒宴。
龙灯乃主灯。为助龙灯之娱,还有各式各样的“颂灯”。有布龙、蚕灯(纸龙)、狮子(有单狮、双狮、舞狮、九狮)、台阁、马灯、轿车、三十六行、大头和上等,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于民间其中以“龙”“狮”最为吃香。为讨彩,凡见“布龙”、“蚕龙”或“狮子”游之,必放爆杖,鞭炮喜迎。停留舞龙,舞狮并以红包或果子包(糕点)馈赠。
要舞龙、舞狮者,有相当的技巧训练。其蚕龙之舞以下谢的“飞一龙绕柱”与白殿里的“拱门飞舞”为最佳。下谢的蚕龙,进入挂满珠灯的厅堂,绕着厅柱,上下飞腾,却不触珠灯,博得哄堂喝彩。白殿里的蚕龙于大街上似拱门迂回,翻腾飞舞栩栩如生。龙灯最为闻名的是清溪一带的“派溪龙灯”。龙头高丈余,龙头两侧的挂灯有数百盏,就龙口灯,大年五十四盏、小年三十六盏,龙身接桥灯一千多盏,迎灯人达五六百人,全长达里余,桥灯举之头顶,气势浩大无比。古山“龙灯”用手拎,绕村串田变化无穷。当地人说:“看遍各地迎龙灯,不如古山用手拎”,可见古山龙灯颇有特色,别有风趣。
旧时,有“好男不当兵,好女不观灯”之说。尽管火树银花,锣鼓齐鸣,炮杖震天,热闹无比,女子都不能同男子一样尽情嬉耍、观赏。她们一般不能上街,只得在楼楹中、僻静处窥之。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平等,女子不仅可以上街挤入人流,肩摩踵接,前驱后涌,尽情观灯,还投入迎灯队伍,大显身手,增添色彩,以助兴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