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2010-04-10
展开全部
“晚清时期,黄河发生较大决口的年份共三十年,计决口56次,其中1861—1895年间发生决口的年份就有十六年,计33次,约占其中一半以上”(2)。决口与改道的影响,不仅表现在1855年突如其来的水灾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以后新河道两岸水灾的频繁发生。据统计“从铜瓦厢决口到1912年清政府覆亡的五十六年中,山东省因黄河决口成灾的竟有五十二年之多,其中三十八年是决口于省内,大小决口总数共达263次,平均每年决口4.7次,决口次数是改道前的l6倍。改道后的五十六年中,竟出现了3个特大洪年,l4个大洪年,22个中洪年及l3个小洪 年;决口成灾面积共计966县次,平均l7.3县次,为改道前的7倍”(3)。
黄河水灾如此频繁的发生,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奠基人谭其骧先生把原因归之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植被变化,生态环境的恶化。他认为战国以前“山陕峡谷流域和泾渭北洛上游还处于以畜牧射猎为主要形式的时代,所以原始植被还未经大量破坏。”因此黄河下游决徙 很少,到了秦与西汉至清以来,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自然植被大面积消失,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从而给下游地区带来严重的水灾。
黄河中上游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可由三个方面来分析:气候,人口增加,战争。
一,气候
气候是自然界各种要素中最活跃的一种因素,当气候发生变化时,其他许多要素都随之出现相应的变化,尤其时当气候发生突变时影响更大。“近代,对我国气候有重大影响的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出现,在整个19世 纪13个厄尔尼诺年中,就有6个发生在1871 年至1891年的二十年时间中”(4)。正是这种气候异动波动导致了黄河流域各地出现大小不等的局部水灾发生。这种外在气候的变化,是造成黄河流域水灾发生的气候因素。
二,人口增加
清代中后期,由于“养民”“宽民”“永不加赋”等政策及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人口迅速膨胀。 “乾隆六年至道光十五年中我国人口连过1亿(乾6)、2亿(乾27)、3 亿(乾55)、4亿(道4)四道关口,年增长率超过 25‰”(5)。人口增加,自然要消费更多的粮食,而增加粮食就需要扩大耕地面积,所以从一开始,农业生产就是与自然植被争土地。
对于森林植被的破坏,我们可以侧面的从耕地面积的变化中了解到。 “康熙二十四年,陕西全省耕地面积为291 149顷,至嘉庆17年耕地 面积增加为306 775顷”(6)。这些多出来的耕地,暂缓了由生存压力造成的严重社会危机,但这给陕西的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是不可挽回的。张建民对此形容,陕西南县:“跬步皆山,久经开垦,并无老林。”;西乡县:“西南巴山老林……开辟大半。”;风县:“数十年前尽是老林,近已开空。”;汉阴地区:“南北两山老林皆垦伐殆尽。”;周至县:“虽深山密箐,有土之地,皆开垦无余。”;紫阳县:“深山邃谷到处有人,寸地皆耕。’’(7)。
三,战争
战争与灾荒也有直接的关系。 “战争亦为造成灾荒之一人为条件。战争与灾荒,此两者在表面本有相互影响之关系。实言之,战争固为促进灾荒发展之一有利因素”(8)。据梁启超、余天休二人统计:“我国历史上内乱之次数,白公元前221年起至公元1920年,计凡160次,包括革命之战争,所费时间为八百九十六年。故平均计算,每三年中即有一年之内战。”
清1840年~1911年间,至少一半时间处于战争之中,而晚清重大灾荒也大都发生在战争期间或之后。事实证明,频繁的战争也是导致灾荒频发的原因。每次发生战争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而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是产生水灾的主要原因。
历年发生在黄河中游的主要战争有明末清初的李自成起义,1796年白莲教起义,1855年捻军起义,1862年回民起义,1907年蔓延十余县的抗捐等。清政府一半采取比较残酷的镇压政策,为了更快的镇压,不择手段的烧毁大片老林。曾国藩在给朋友的信中提到:“近年从事戎行,每驻扎之处,周历城乡,所 经无不毁之屋,无不伐之树” (9)。森林植被的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失衡,造成水文条件恶化,直接加大了水灾发生的频率。
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回复,并造成严重的后果。引起水土流失,淤塞河道,增大黄河含沙量,以致发生破堤漫滥之灾。大量泥沙被带入黄河下游,淤高河道,形成挂河,决溢改道频频发生。
黄河水灾如此频繁的发生,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奠基人谭其骧先生把原因归之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植被变化,生态环境的恶化。他认为战国以前“山陕峡谷流域和泾渭北洛上游还处于以畜牧射猎为主要形式的时代,所以原始植被还未经大量破坏。”因此黄河下游决徙 很少,到了秦与西汉至清以来,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自然植被大面积消失,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从而给下游地区带来严重的水灾。
黄河中上游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可由三个方面来分析:气候,人口增加,战争。
一,气候
气候是自然界各种要素中最活跃的一种因素,当气候发生变化时,其他许多要素都随之出现相应的变化,尤其时当气候发生突变时影响更大。“近代,对我国气候有重大影响的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出现,在整个19世 纪13个厄尔尼诺年中,就有6个发生在1871 年至1891年的二十年时间中”(4)。正是这种气候异动波动导致了黄河流域各地出现大小不等的局部水灾发生。这种外在气候的变化,是造成黄河流域水灾发生的气候因素。
二,人口增加
清代中后期,由于“养民”“宽民”“永不加赋”等政策及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人口迅速膨胀。 “乾隆六年至道光十五年中我国人口连过1亿(乾6)、2亿(乾27)、3 亿(乾55)、4亿(道4)四道关口,年增长率超过 25‰”(5)。人口增加,自然要消费更多的粮食,而增加粮食就需要扩大耕地面积,所以从一开始,农业生产就是与自然植被争土地。
对于森林植被的破坏,我们可以侧面的从耕地面积的变化中了解到。 “康熙二十四年,陕西全省耕地面积为291 149顷,至嘉庆17年耕地 面积增加为306 775顷”(6)。这些多出来的耕地,暂缓了由生存压力造成的严重社会危机,但这给陕西的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是不可挽回的。张建民对此形容,陕西南县:“跬步皆山,久经开垦,并无老林。”;西乡县:“西南巴山老林……开辟大半。”;风县:“数十年前尽是老林,近已开空。”;汉阴地区:“南北两山老林皆垦伐殆尽。”;周至县:“虽深山密箐,有土之地,皆开垦无余。”;紫阳县:“深山邃谷到处有人,寸地皆耕。’’(7)。
三,战争
战争与灾荒也有直接的关系。 “战争亦为造成灾荒之一人为条件。战争与灾荒,此两者在表面本有相互影响之关系。实言之,战争固为促进灾荒发展之一有利因素”(8)。据梁启超、余天休二人统计:“我国历史上内乱之次数,白公元前221年起至公元1920年,计凡160次,包括革命之战争,所费时间为八百九十六年。故平均计算,每三年中即有一年之内战。”
清1840年~1911年间,至少一半时间处于战争之中,而晚清重大灾荒也大都发生在战争期间或之后。事实证明,频繁的战争也是导致灾荒频发的原因。每次发生战争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而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是产生水灾的主要原因。
历年发生在黄河中游的主要战争有明末清初的李自成起义,1796年白莲教起义,1855年捻军起义,1862年回民起义,1907年蔓延十余县的抗捐等。清政府一半采取比较残酷的镇压政策,为了更快的镇压,不择手段的烧毁大片老林。曾国藩在给朋友的信中提到:“近年从事戎行,每驻扎之处,周历城乡,所 经无不毁之屋,无不伐之树” (9)。森林植被的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失衡,造成水文条件恶化,直接加大了水灾发生的频率。
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回复,并造成严重的后果。引起水土流失,淤塞河道,增大黄河含沙量,以致发生破堤漫滥之灾。大量泥沙被带入黄河下游,淤高河道,形成挂河,决溢改道频频发生。
参考资料: 11111111
苏州蓝湖
2024-07-25 广告
2024-07-25 广告
作为苏州蓝湖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员,我们深知海水淡化技术对于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性。该技术通过去除海水中的盐分和矿物质,将其转化为可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淡水。这不仅为沿海地区提供了稳定的淡水资源,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苏州蓝湖提供
展开全部
主要有这几个方面问题
一、大家都知道的,也是最主要的因素:地上悬河。由于上中游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至下游淤积,致使下游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悬河。
二、受气候(湿润半湿润气候)影响,梅雨季节,雨季水流量暴涨,河水对河床的冲刷力度增强。
三、黄河中下游地带由于泥沙淤积严重,土质相对松软。
四、黄河下游植被破坏严重。
五、黄河下游多呈弯曲状,加强了水流的流速,也加强了对河岸的冲击力。
属于地理问题
一、大家都知道的,也是最主要的因素:地上悬河。由于上中游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至下游淤积,致使下游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悬河。
二、受气候(湿润半湿润气候)影响,梅雨季节,雨季水流量暴涨,河水对河床的冲刷力度增强。
三、黄河中下游地带由于泥沙淤积严重,土质相对松软。
四、黄河下游植被破坏严重。
五、黄河下游多呈弯曲状,加强了水流的流速,也加强了对河岸的冲击力。
属于地理问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