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时间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古人最常用的计时用语是「辰」,也称「时辰」。他们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给每一个「时辰」取名,也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日「时辰」从子时(相当於现在我们说的夜里十一点钟到一点钟)开始,到亥时(相当於夜里九点钟到十一点钟)结束。古人说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半个「时辰」就是一个小时。「时辰」是古人记时方法中相对精确的。
古人计时也说「刻」,这一时间概念源自於中国古老的计时工具日晷和漏壶。日晷是在一圆盘当中垂直竖立一杆,利用阳光下立竿投影的移动来记时,并以盘上刻痕为时间标记,即所谓的「晷度曰刻」(见《古今韵会举要》)。漏壶也是利用刻度计时的。漏壶有不同样式,但都以壶内箭标的上浮或下沉来显示时间,箭标上有刻度,所以漏壶也称为漏刻。
最初用漏壶计时,一昼夜有一百「刻」,故古人言中的「刻」和我们现在说的一刻钟在时间长短上是有出入的,直到清代改一百刻为九十六刻才完全等同现在说的十五分钟。至於古人说的「一时一刻」(或「一时三刻」),和我们现在说的「一时半会儿」一样,并非精确的时间,只是表示「短时间」的意思。
在明清小说中我们常看到有用「一盏茶」和「一炷香」来表示时间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在没有专门计时用具的情况下,古人用做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来作为计时的单位,而这件事又必须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并容易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时间概念的。
中国人自古就有喝茶的习惯,所以用喝茶的时间来计时是很自然的。古人称喝茶喝酒用的小杯子为「盏」,所以才叫做「一盏茶」时间。寺庙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烧香又是寺庙里最常见的宗教仪式,所以燃烧「一炷香」的时间也成了人们常用的表达时间段的用语。
无论「一盏茶」还是「一炷香」时间,指的都是大致的时间。喝一盏茶时间可长可短,一般是在茶凉之前喝完;香也有长短,燃尽的时间也无一定,但一般认为是在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左右,应该比「一盏茶」的时间长。
「歇」也是古人表示时间的用词,有「一歇」和「半歇」的说法,意思差不多,都是「一会儿」的意思。例如《水浒传》十五回,说阮小二哥几个把「三只船厮并著划了一歇,早到那个水阁酒店前」;二十三回中又说武松「半歇儿把大虫打作一堆」。如今在江南的一些方言中仍保留了「歇」的这一层意思,如上海话「一歇歇」,意为短时间。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划分为「五更」,用敲击梆子来表示「更」时的转换。每更约两个小时,称为一个「更次」,而它也就成为人们夜间计时的用语。例如,《水浒传》第十回说林冲「投东去了两个更次,身上单寒,当不过那冷。」
此外,在佛教经典中,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示时间的用语,如「弹指」、「瞬」、「念」、「刹那」等。「弹指」指捻弹手指作声,比喻时间很短,其余三者就更短了,有说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念」为「一瞬」。「刹那」最短,一说九十「刹那」为一「念」,也有说是六十「刹那」。
这些佛学中的时间概念是无法用作实际计时的,但却对中国的文化和文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今人们还在使用它们所代表的时间意境,如「一刹那」、「一念之差」、「瞬息万变」、「弹指一挥间」等等
古人计时也说「刻」,这一时间概念源自於中国古老的计时工具日晷和漏壶。日晷是在一圆盘当中垂直竖立一杆,利用阳光下立竿投影的移动来记时,并以盘上刻痕为时间标记,即所谓的「晷度曰刻」(见《古今韵会举要》)。漏壶也是利用刻度计时的。漏壶有不同样式,但都以壶内箭标的上浮或下沉来显示时间,箭标上有刻度,所以漏壶也称为漏刻。
最初用漏壶计时,一昼夜有一百「刻」,故古人言中的「刻」和我们现在说的一刻钟在时间长短上是有出入的,直到清代改一百刻为九十六刻才完全等同现在说的十五分钟。至於古人说的「一时一刻」(或「一时三刻」),和我们现在说的「一时半会儿」一样,并非精确的时间,只是表示「短时间」的意思。
在明清小说中我们常看到有用「一盏茶」和「一炷香」来表示时间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在没有专门计时用具的情况下,古人用做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来作为计时的单位,而这件事又必须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并容易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时间概念的。
中国人自古就有喝茶的习惯,所以用喝茶的时间来计时是很自然的。古人称喝茶喝酒用的小杯子为「盏」,所以才叫做「一盏茶」时间。寺庙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烧香又是寺庙里最常见的宗教仪式,所以燃烧「一炷香」的时间也成了人们常用的表达时间段的用语。
无论「一盏茶」还是「一炷香」时间,指的都是大致的时间。喝一盏茶时间可长可短,一般是在茶凉之前喝完;香也有长短,燃尽的时间也无一定,但一般认为是在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左右,应该比「一盏茶」的时间长。
「歇」也是古人表示时间的用词,有「一歇」和「半歇」的说法,意思差不多,都是「一会儿」的意思。例如《水浒传》十五回,说阮小二哥几个把「三只船厮并著划了一歇,早到那个水阁酒店前」;二十三回中又说武松「半歇儿把大虫打作一堆」。如今在江南的一些方言中仍保留了「歇」的这一层意思,如上海话「一歇歇」,意为短时间。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划分为「五更」,用敲击梆子来表示「更」时的转换。每更约两个小时,称为一个「更次」,而它也就成为人们夜间计时的用语。例如,《水浒传》第十回说林冲「投东去了两个更次,身上单寒,当不过那冷。」
此外,在佛教经典中,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示时间的用语,如「弹指」、「瞬」、「念」、「刹那」等。「弹指」指捻弹手指作声,比喻时间很短,其余三者就更短了,有说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念」为「一瞬」。「刹那」最短,一说九十「刹那」为一「念」,也有说是六十「刹那」。
这些佛学中的时间概念是无法用作实际计时的,但却对中国的文化和文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今人们还在使用它们所代表的时间意境,如「一刹那」、「一念之差」、「瞬息万变」、「弹指一挥间」等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