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发生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概述
- 3 红细胞发生的动力学及调节因子
1 拼音
hóng xì bāo fā shēng
2 概述
红细胞发生是红细胞起源、发育和成熟的过程。红细胞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经红系造血祖细胞,进入形态学可辨认的原红细胞、幼红细胞阶段,逐渐发育为成熟红细胞。
红细胞发育各阶段形态特点 原红细胞又称原正成红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的0~1%。GiemsaWright染色的骨髓涂片标本上,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15~22μm,胞核圆,约占胞体的4/5,染色质颗粒细小疏松,核仁1~3个。胞质强嗜堿性,着墨水蓝色,尚无血红蛋白。电镜下,它除具有幼稚细胞的形态特点,如核大、染色质细疏、丰富的多核糖体外,胞膜表面常附着铁蛋白,并与胞膜一同凹入胞质,形成带有铁蛋白的吞饮小泡,称为吮铁现象。
早幼红细胞又称嗜堿正成红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的0.2~3.6%。由原红细胞分裂后变成。细胞圆形略小,直径14~18μm。核圆,占胞体3/4,染色质变粗,核仁变小。胞质略增,含丰富的核糖体,嗜堿性强,着色深蓝,并开始合成血红蛋白。电镜下,高尔基复合体发达,多核糖体丰富,有游离铁蛋白、含铁小体和吮铁小泡。
中幼红细胞又称多染性正成红细胞,由早幼红细胞分裂后生成,约占骨髓有核细胞的10%。细胞圆或椭圆形,直径10~14μm。核圆,占胞体的一半或一半以下,染色质聚集,着色深,核仁消失。胞质嗜堿性减弱,血红蛋白增多,以致染灰蓝与橘红相间的颜色,故称嗜多染性。电镜下,胞核异染色质明显增多,聚集于核膜内侧及核孔附近。
晚幼红细胞又称正色性正成红细胞,由中幼红细胞分裂而成,约占骨髓有核细胞的7%。细胞圆,直径7~10μm。核变小并固缩,染色质凝集染深色,常偏于细胞一侧。胞质含丰富的血红蛋白,著橘红色。电镜下,多核糖体减少,游离核糖体增多,说明多核糖体解聚,各种细胞器均明显减少退化。电镜下,上述各阶段红细胞均见数量不等的铁蛋白颗粒和吮铁小泡,这些结构与血红蛋白的代谢有关。
网织红细胞由晚幼红细胞分化而成,后者在穿过血窦壁进入血窦腔时,胞核脱出,成为网织红细胞。胞质中仅残留少量核糖体和线粒体,但仍能合成少量血红蛋白。它经过24~48小时发育,所有细胞器退化分解,变为完全成熟的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