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华的成长的背后

 我来答
百度网友20a5df0edc1
2016-05-28
知道答主
回答量:7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1万
展开全部

从一个普通的师范生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王爱华老师只用了15年的时间。有人总是称赞她聪明,归集于她的天分。她是聪慧的,但是更勤奋,更专注,更执着!她常常把别人聚会聊天的时间用在学习和工作上。我们看得见她白天的辛劳,她在青年教师的随堂课上指导,她在毕业班教室里评讲作文,她在教科室准备业务学习的材料,她在年级组中进行质量分析,她在办公室里与家长倾心交谈……那十几万字的论文、报告,是她自己在键盘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来的,大专、本科的自学考试毕业证书,是她在灯光下一句话一句话读得来的。熟悉她的同事都知道,她是如何披星戴月地学习、工作。大家看到的,总是她忙碌的身影。
2001年十月,王老师成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跨进了首都师范大学的校门。她利用所有的空隙时间徜徉于首都各大图书馆,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2002年9月王老师回到首都师大参加结业典礼。在强手如林的培训班上,无论是职位还是年龄,王老师没有任何优势,但是在论文答辩过程中,她受到教授们的很高评价。最终90名学员的论文有10篇被评为优秀等级,她撰写的论文便是其中的一篇。
谈到王老师,学生对他的评价---严格而又和善,同事对她的评价---博学而又勤奋,朋友对她的评价---正直而又真实,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她做人求知的纯真品格。她不只为个人而奋斗,而是真心热爱教育事业,所以她看到学生的进步,看到青年教师的进步就无比欣喜。她关心学生生活,理解学生的心愿,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创新意识,自理能力,善于协调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1999年《南通教育研究》对她作了专题报道。2001年《江苏教育》发表了南通市教研室副主任张建撰写的人物报道《爱的光华——记王爱华老师》,2004年王老师又成为《江苏教育》的封面人物。
在港闸区“青蓝工程”活动中,王老师和陈静、陆萍等结为师徒关系。她几乎每周都要听徒弟的课,从分析教材、撰写教案,到作业设计、课外辅导,甚至到徒弟班上上示范课,这样手把手的指导已不记得有多少次,更有许多暮色苍茫时,她还在为徒弟说课、评课……一年后,陈静老师在校“新辉杯”优课评比中获第一名,设计执教的语文综合实践课《相约濠河》获南通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一等奖。陆萍在2006年4月南京举行的全国苏教版阅读教学大赛活动中,代表凤凰语文网网友面对全国各省市专家和2000多名代表评课。其实,不仅是她挂名的徒弟得到过她手把手的指导,在学校的各级各类教科研活动中,她参与指导了一个又一个青年教师,让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担任南通市小学语文教研员工作以来,她努力履行着研究、服务、指导的工作准则,先后策划并组织了南通市新教材培训、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教学展示、专题教学研讨近20次活动,辅导70多名教师参加市级公开教学,参与指导教师参加省级会课均获得专家、代表的好评,2006年东洲小学吴建英老师获得全国苏教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