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人们会出现哪些心理反应,应该如何疏导?

 我来答
雪雅星箜f6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8-02-20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7万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2209万
展开全部

地震,一个人人都不想触碰的词汇,只因它的到来,预示着灾难的发生……

 

地震过后,狼藉的不仅仅是目所能及的事物,更有看不见的心理伤痕

 

 

首当其冲的就是悲痛欲绝

前一秒,家人团聚,欢声笑语;后一秒,天崩地裂,亲人离世。没有经历过,永远不会知道那有多痛……世上最亲的就是亲人,毫无预兆的就这样消失了,表说小孩,大人都难以承受。

 

 

疏导:亲人离世的痛,非一时可以消除的,但是其他尚存的亲人却给予他人无法给予的安慰。正因为亲人的离去,会让人更珍惜亲情与陪伴,相拥大哭一场,尽情发泄,然后互相鼓励,共建家园。

 

其次,恐惧

地震的毫无征兆是最恐怖的地方,一瞬之间,天旋地转,一片废墟。经历的人们一定会产生心理阴影,比如:睡觉的时候会做噩梦,甚至会突然惊醒,紧张的看看周围,生怕地震又来袭。

 

 

疏导:平时,尽量放松心情,不要给自己压力。睡觉的时候,避免一个人,最好与亲人同床共眠,这样会产生安全感。不要试图去忘记,因为越想忘记,会记得越牢。而应该告诉自己坦然面对一切已经发生的,可以哭,可以闹,但是要记得还有亲人在等着自己。你们还需要守望相助!!!

 

最后,无助

家园的毁损,亲人的往生,真可谓是人财两空,无助感一定会侵袭每一位受灾者的内心。

 

 

疏导:亲亲们,表忘记,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小家庭的破碎,不影响大家庭的存在,我们永远在你们身边,只要你回头就会发现大家都在关心你们。你不是一个人!!!

 

场外援助:大灾之后,必有大爱。救援,拯救生命;捐助,重建家园;关爱,修复心灵。

如果自己无法跨越“障碍”,千万不要担心,我们有专业的心灵重建小组,记得向他们张开心扉,恐惧、害怕、悲痛都可以像他们倾吐,他们会尽所能给予帮助。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愿每一个人都珍惜自己,珍惜家人,珍惜爱╭❤~人。

fxrxwh
高粉答主

2016-05-12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7.1万
采纳率:89%
帮助的人:2.4亿
展开全部

  一、灾难事故后的心理反应:

  1. 为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也可出现严重的触景生情反应,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

  2. 回避创伤的地点或与创伤有关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不能回忆起与创伤有关的事件细节。

  3. 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可伴有注意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虑情绪。

  4. 攻击性行为、自伤或自杀行为等,这些行为往往是患者心理行为应对方式的表现。

  5. 儿童身上常表现为分离性焦虑、黏人、不愿意离开父母。

  6. 高度的警惕、注意障碍、易激惹或暴怒、难以入睡等。


  二、如何帮助受灾人群进行心理疏导:

  1. 应尽量陪伴,并让其充分宣泄。

    经历重大事故,在第一时间,任何人都会产生强烈的情绪,比较常见的有恐惧、焦虑、愤怒、悲伤等等。这其实是面对超乎寻常的事件后,平时的应对机制无法起作用,机体产生的一种混乱状态。无论什么情绪,背后都是强烈的不安全感,如果有人在他旁边,让他能够充分将这些情绪表现出来,当事人的不安全感能得到最大的缓解。我们往往习惯去劝导当事人“不要想了”、“没什么好难过的”。但其实如果情绪在第一时间得不到充分的宣泄,那它们压抑后可能会转化为其它症状,包括躯体的和心理的,届时处理起来会更为棘手。

  2. 给其提供适当的感官刺激,减少灾难场景的重现。

    经历重大事故,当事人脑中那一刻灾难的场景会不断重现,专业术语称为“闪回”,大脑通过这种不断重复,让机体处于“预警”阶段,这从进化角度看有其积极意义,再发生类似事件,当事人就有了准备。但同时这也给当事人带来极度的痛苦,毕竟这相当于在不断体验,不断创伤。所以当情绪宣泄过后,我们应该帮助当事人接收一些其它的信息(特别是视觉信息)来覆盖和冲淡这些场景。有多种途径可以做到这一点。比如:陪当事人观看喜剧电影、欣赏音乐会、和当事人参加一些强度适中的体育锻炼(如羽毛球、慢跑)等。其中体育锻炼是最为推荐的,除了上述提到宣泄情绪、覆盖灾难场景信息外,还可以调节大脑神经递质,降低抑郁程度,而锻炼带来的机体疲劳本身也可以促进睡眠。

  3. 突显当事人的价值和存在感。

    遇到重大事件,当事人可能会自责、内疚或怀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时作为旁人,可以适当引导当事人。如果当事人能找到活下去的价值和意义,负面情绪自然会减少。比如当事人的亲人在事故中去世,可以让来访者看到自己有义务完成亡者的夙愿;可以让来访者参与到救援任务中,包括献血、输送物质等……。如果这些措施因客观原因难以做到,那也可以让当事人参与熟悉的社会活动,哪怕是串门、跳广场舞,一般来说总会找到支持系统让来访者得到支撑的。


  三、灾难事故后如何进行自我疏导。

  1. 自我放松:

    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以舒适的姿势坐下,轻轻闭上双目,放松全身肌肉,用鼻子缓慢地呼吸,在吸气的同时默念"七",在次呼气时微微张开双唇同时默念"抚"字,努力将注意力集中在"七"和"抚"字上,并保持一种随意的态度,对脑海中涌现出的种种干扰,不要理会。对上述过程反复进行,每次可持续10分钟,每天可做2-3次,直到不再紧张为止。

  2. 倾诉宣泄:

    地震之后会有很多人失去亲人、朋友。对他们的离去,幸存的人内心会非常悲伤、痛苦,但在当时的环境中,很可能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进行宣泄。可以运用"空椅子技术",发泄心中的悲痛和思念。具体方法是:放一把椅子在你的对面,你站(或坐在另一把椅子)在那里,想象着对面椅子上坐着你的某个亲人或朋友,把你想说的话和情感向他(她)进行倾诉,从而使自己压抑在心中的情感得以释放,心情会慢慢好转起来。

  3. 自我对话:

    地震灾难来临之时,人们惊慌失措,有的人眼看着自己亲人失去生命,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灾难过后常常会产生了强烈的自责心理。还可以运用"空椅子技术",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从而降低内疚感。具体方法是:面对面放两把椅子,自己先坐在一把椅子上,扮演自己的一个"子人格",让自己想尽一切理由去责怪自己;然后自己再到另外一把椅子上,扮演自己的另一个"子人格",让自己为自己没有施救的行为进行辩护。反复多次进行对话,从而达到内心的统一和整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心觉不定
高粉答主

2016-05-12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6万
采纳率:27%
帮助的人:7878万
展开全部

情绪方面会出现:悲观、愤怒、紧张、失落、麻木、害怕、恐惧、焦虑、沮丧等反应。

行为方面:注意了不集中、逃避、打架、骂人、喜欢独处、常想起受灾情形、过度依赖他人等反应。

疏导方式:

1、试着把心里的感受说出来,同时也做一个倾听者。让大家一起来分担悲伤。

2、不要勉强去遗忘伤痛给自己多一些时间。

3、多给予自己及周边其他亲友鼓励,彼此相互打气、加油。

4、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与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锻炼的活动。

5、尽力使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作息恢复正常。

6、接受其他人诚心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7、通过大哭或者大叫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不要太压抑。

8、保证基本饮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情歌悠扬freec3c
高粉答主

2016-05-12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772
采纳率:87%
帮助的人:1084万
展开全部
在地震后带给人们的情感当然是悲痛欲绝,特别是在失去自己的亲人或者是自己的住所后,伤心的情绪肯定会更加浓烈,将心比心,在我失去自己的住所或者是亲人,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举手无措,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Ծ‸Ծ
而且任何灾难所带来的沉重伤害都会对人们的心灵与身体造成一定的创伤,尤其是2014年以来频发的地震灾难,当看到自己的亲人被掩埋,当看到自己所爱的人永远的离开,那种心情,那种心理活动相信不是常人能够感同身受的。不管受灾群众有怎样的反应,在我们看来都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对地震的恐惧人皆有之,重要的是要宣泄出来,让身边的人明白你的害怕,这是减轻恐惧的重要途径之一;
 不要回避伤痛,也不要因为面子逃避和谈论自己的痛苦,把苦恼和需求对救援人员表达出来,共同商量,增强信心;(ง •̀_•́)ง
为应对余震等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注意营养和休息,这是战胜心理创伤的基础,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锻炼的活动来放松一下身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最强大脑花
2016-05-12 ·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最强大脑花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采纳数:13131 获赞数:394213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一、地震灾害后可能出现的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1)急性应激障碍是在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以严重的精神打击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刺激后(1小时之内)立即发病,表现为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又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实证研究资料表示,“5·12”汶川大地震灾区群众的急性应激障碍发生率为12.59%,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然后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知道时间、地点、人物及自身状态)、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特点;随后会对周围环境表现出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性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甚至有的受灾群众不能回忆起发生地震时的情景。这些症状往往在震后24至48小时后开始减轻,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一部分人可以在几天至一周内恢复。
  (2)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突发性、威胁性的灾难性事件或处境,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心理障碍,其表现以再度体验地震情景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并且会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包括重新体验灾难情景:受灾群众通常会有做与地震相关的噩梦,体验非常清晰,即使睡醒后脑海里也不时出现地震时的片段,情绪激动。回避:受灾群众不愿提及与地震相关的事件,不想说话,甚至出现“选择性失忆”。因为他们希望把这些有关地震的记忆从脑海里消除。许多灾民表现出木讷、冷漠、反应缓慢,难以表达或感受细腻的情感,与周围人群疏远,对未来失去信心,甚至觉得万念俱灰,严重者有轻生念头。警觉性增高:不少患者出现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易惊醒)、易激惹或易发怒、容易受到惊吓、难以集中精力等警觉性增高的症状。研究表示,汶川地震灾区群众焦虑—警觉性增高症状发生率为54.96%~68.76%,症状高发与地震的特殊类型有关,余震不断是警觉性症状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心理援助
  (1)在心理应激期,用拥抱这类最直接的肢体动作。那时候,语言不起作用。在整个灾后心理工作中,作为“人”,和另一个“人”共同面对灾难,是心理援助最起作用的部分。
  (2)即使过了应激期,破坏受害者的心理防御也是危险的。08年央视曾经播出这样一个片段,一个心理干预专家拉着一个正玩耍的小朋友询问他对死去的母亲的感受。那孩子不想回答,在再三追问下哇哇大哭。这段电视引起轩然大波,大家纷纷指责该专家造成二次伤害。而那个专家辩解说,一个伤口要好起来,就需要把里面的脓挤掉,他做的是挤脓工作。  
  (3)知道自己所知有限,知道自己能做的有限。别让自己成为这种无力感的牺牲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9)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