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篇读书笔记350字
2016-07-28
展开全部
数九寒天的夜晚,我更愿意宅在家里,随心所欲读闲书。一段时间下来,我读了好几本写民国时期文化名人的闲书。 这些文化名人,都是学问大家,每一个名字都浸透着风雅;这些文化名人,都曾与教育结缘,有着教书育人的共同经历。当我的目光在字里行肢埋间行走,先生们的风采和风骨似乎触手可及。而将书轻轻合上,我只能远望先生们卓尔不群的背影。 远望这些先生,最令人叹服的是他们的学养。李叔同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创造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多个第一。他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被学术界誉为通才与奇才。陈寅恪青年时期在欧美游学13年,不仅精通十几种语言,而且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他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担任导师时,被誉为“教授的教授”。金岳霖在回忆陈寅恪的文章中讲过一件事:“有一天我到他那里去,有一个学生来找他,问一个材料。他说,你到图书馆去借某一本书,翻到某一页,那一页的页底有一个注,注里把所有你需要的材料都列举出来了,你把它抄下,按照线索去找其余的材料。”钱穆虽然没有读过大学,但在教学之余静心苦读,潜心治学,著作等身,成为继章太炎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国学大师。 远望这些先生,最让人敬重的是他们的人格。梅贻琦曾任清华大学校长,在西南联合大学时期,他与普通教师一样租住的是窄小的民居,两把木椅放在台阶上算是客厅。当物价飞涨时,他封存了学校配给他的小车,辞退了司机,上下班全靠步行。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当校工们站在校门口恭恭敬敬地向新校长行礼时,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地向校工们鞠躬回礼。这样的举动让校工们感到惊奇。要知道,那时的北京大学被人们戏称为“衙门”,学生上课起立嘴里喊的不是“老师好”而是“老爷好”。张伯苓是南开系列学校的创人,有一次他发现一名学生违反校规抽烟,当即给予了严厉批评。谁知这名学生不服气,顶撞道:“先生不也抽烟吗?您能抽烟我为什么不能呢?”张伯苓一时语册饥悔塞。半晌,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烟杆和烟袋,将烟杆撅成两截,坚定地说:“我不抽,你也别抽!”从此以后,张伯苓再也没有抽过烟。 远望这些先生,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们的教育情怀。蔡元培少年时期饱读经书,后中进士,成为清朝翰林院编修。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毅然离开翰林院,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回到家乡绍兴,走上了教书育人之路。马相伯是震旦学院、复旦公学的创人,为了创震旦学院,他做过一件惊人的事情:捐献自家位于松江、青浦等地的3000亩田产,并立下字据,永不反悔。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在重庆创了育才学校,招收的是流离失所的难童和当地穷苦人家的孩子。学经费来自募捐和陶行知的稿酬,困难可想而知,但学校不向州正学生收取学费和生活费。有人感到不解,问陶行知:“你何必背着石头过河?”陶行知回答:“我背的不是石头,是爱人。” 远望这些先生,最让人着迷的是他们的教学风采。刘文典曾在多所大学任教,他上课有一个特点,就是从不用讲稿。一位学生问刘文典:“先生,您上课怎么不用讲稿?”刘文典指了指脑袋,笑着说:“全在这里。”刘文典给学生讲授古典诗词,有时浅吟低唱,有时慷慨悲歌。动情时,他会背着双手在讲台上来回踱步,一面摇头晃脑地吟诵着,一面示意学生跟着吟诵。有学生不愿吟诵,他虽不悦,但也不苛责,只是通过打比方来点拨学生:“诗不吟,怎知其味?欣赏梅兰芳先生的戏,如果只是看看听听而不出声吟唱,怎么能体会其韵味呢?”刘文典给学生讲《月赋》,特意选在农历五月十五的夜晚,并将讲课的地点从教室搬到操场上。一轮皓月当空,学生们围坐一圈,沐浴似水的月光,听大师声情并茂讲《月赋》,那场景即便只是想象一下也令人心驰神往。 先生是一种称谓,也是一种修为;先生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力量。这些卓尔不群的先生在时光流逝中渐行渐远,留给我们的背影如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我们的浮躁、浅薄和苍白。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