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高三语文复习课堂活起来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如何使高三语文复习课堂活起来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大都采用教师灌输式的传授模式,没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有时甚至只能当听众,这种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加上语文的考试内容与文本的内容关系不大,学生的功利心让他们越来越不重视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在夹缝里生存,上有领导的指责,下有学生的漠视,个中滋味只有同行们能理解。面对困境,我们也摸索了很久。在接受了新课改的培训之后,新课改的一些理念如春风般吹进了我们干涸的心田,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新图景。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这说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不存在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理解的、建设性的双向交流关系。评价一堂阅读课的效果,并非只看教师讲得有多精彩,而是看师生的双边交流,看学生是否参与进来以及学习的主动性怎么样。阅读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那么,有了学生的参与,语文课堂要想活跃起来,就不是梦想了,本人就是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慢慢实践着,有了一点经验,不很成熟,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
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由于初三的中考使许多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热衷于大量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死记硬背,看似“双基”知识训练,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标点符号乱用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这样,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就有明显影响。
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就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实用文及口语交际能力。这就明确地指明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让教师的教育观念活起来,语文课堂就能活跃起来。
二、转变角色,轻松驾驭课堂。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不是单一的,也不是课堂中最重要的,教师可充当多种角色,把课堂这个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转变角色,轻松驾驭课堂,让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传统的语文课堂我们以解读文本为主,就是把别人的文本当作别人的东西来分析,发掘其中蕴含的意义,学习文本的形式。欣赏是把别人的作品当作自己的东西来感受,感受别人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体会别人这样写的情趣意味。对照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注重的往往是解读,而不是欣赏。很多的教学环节,如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概括主题、中心思想,学习作者表现手法等,这些教学内容和活动使得学生在与文本接触时,始终需要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即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的方式是手术刀式的剖析解读。而且,这些所谓的“解读”,又有多少是学生的真正思想呢?只不过是老师和参考书的观点大杂烩罢了。在新课改中,我们应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教会学生欣赏作品。所谓欣赏就是把别人的作品当作自己的东西来感受,感受别人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体会别人这样写的情趣意味。因此,我们在备课之时,就应该静下心来,用心地品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领悟。而不应该只是迷信教学参考书。在课堂上,我们也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读,用心去悟,真正地用心欣赏作品,再做适当的解读,不宜作过多的讲解,把活生生的文本解剖得肢离破碎。
2、以启发者的身份出现。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是不能靠灌输,只能靠领悟积累。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能做的,很大程度上就是诱导学生走向文本,在学生疑难上给予启发。启发要注重时机。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意思是说在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处于积极思考尚未搞通的心理状态时,指导学生思考;当学生已有所思考,但未思考成熟,处于想说又怕表达不清的心理状态时,适当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考的内容,并能确切地表达出来。简而言之,应该在学生阅读品味文本,碰到疑难问题的时候,给予提供另外一些思考的角度、方法,为问题的解决做一些铺垫。当然,接受学习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一些基本的知识与方法,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直接灌输也无妨。
3、以激情澎湃的演讲者身份出现。学生的情绪是很容易被老师的情绪所左右的,要想学生有激情,老师就必须要激情澎湃,要想学生间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老师更要有敏锐的思维。如在指导朗读时,我们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和特定的情境,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出不同的情感体验,或舒缓或急促,或高昂或低沉,或喜悦或悲伤,或激动或惊讶……一个充满激情的语文老师,他的语言一定是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像说书人一样,讲话绘声绘色,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把人、事、物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语言幽默,妙趣横生;或旁征博引、语带双关;或富有启发,激发联想。学生自然会听得入神,不知不觉间受到感染,情不自禁地模仿,从中积累词汇,形成语感。一个平庸的老师,他是不能吸引学生的。他上的课自然也是淡而无味,自然也不是合格的课了。
4、以评价者的身份出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尤为重要。评价不是简单的肯定或表扬,应该在正确处激发潜力,在错误处激发信心,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例如: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我让学生通过阅读剧本来探讨“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正的感情”这一问题。同学们结合文本各抒己见,所执观点不一,畅述了对该问题的见解。我肯定了学生的探究精神,针对学生的观点作出了深入的分析,使学生懂得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理解的多向性。通过课堂的评价,为学生指出探究性解读文本的方向。教师的评价激励要抓住最佳时机,才能产生最佳效果,起到表扬一个而教育全体的作用。阅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直接影响到阅读的效果。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在阅读过程中闪烁出思想的火花。教师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进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阅读成果。这样,受肯定的学生会有成就感,其他同学也会以他为榜样,争取受老师表扬肯定的机会。
三、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的思维、行为活跃起来。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活动空间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又不断变化的平等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关键因素,他是活生生的人,在文本阅读中他受思想、动机、情绪、情感及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如果教师过于强调师道尊严而忽视学生尊严,人为的划上师为师、生为生的界线,造成师尊生卑的师生关系及师生人格上的不平衡。这不仅不能形成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更不能保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能被逼处于被动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两种意识:一是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二是民主意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拔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只有教师在尊重每个学生的尊严和价值的前提下,激励赞赏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逐渐形成平等合作的关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得到激发,思维就会活跃起来。
2、激发阅读兴趣,制造良好课堂阅读氛围。
在阅读教学中,沉闷压抑的气氛和消极被动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智力活动。而阅读兴趣是指学生对阅读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比较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语文教育专家魏书生、洪镇涛等已给了我们很多成功的经验。用明确目标指向、以旧引新、设疑问难、引导想象、名言趣事、情感熏染、插诨打科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制造良好阅读气氛,效果很好。如果教师善于创造教学条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伊始或其间,激发兴趣,制造良好的阅读气氛,学生便会很自然的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例如,在教授〈〈琵琶行〉〉时,让学生弹奏一曲优美动人的乐曲,学生兴趣盎然。
3、变接受者为发现者,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探究阅读的行为活跃起来。人生来就是一个灵活的学习者,一个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行动者,学校的教育就是将学习这一人类基本的习得性功能加以引导和组织的体制。在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课堂上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走进教师设计的框架,忽视了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兴趣关注。新课程认为,阅读行为的实质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一种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的关系,教师在阅读中是介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人,是引导者、点拨者、启发者、激励者。学生阅读“个性化”,决定了语文课本不再是教本,而是读本,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必须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探究氛围。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本,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与困惑,敏锐地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全面的互动学习中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形成分析探讨问题的锲而不舍的动力。而在此阅读过程中,教师已经不是纯粹答疑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应自觉地充当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推动者。教师要结合阅读文本,设计出能解答文本核心内容的“钥匙”性质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去思考、探究,从而为学生提供探究阅读的空间。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阅读差异,才能让学生体验在兴趣中阅读,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观点中阐述自身的阅读体验。
4、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一直以来,教学参考书中关于阅读文本的意义是确定的、标准化的甚至是唯一的,而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的合理性却得不到承认和鼓励。这种思想和现实对阅读教学带来了很严重的问题。一是导致了阅读权威的产生,使学生有依赖心理,渐渐失去质疑和怀疑精神,失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二是强调了教师的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平等,这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是极为不利的。大家都知道阅读是创造的基础之一。通过阅读,掌握了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从中受到启迪,才能产生创造。教师要想办法保护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阅读理解的合理性,激发和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四个问题。首先要让学生读思结合,“只有勤于思考的人,在阅读中才可能有所创造”;第二教学生用质疑和批判的思想去阅读,力求多发现问题;第三教学生进行发现性阅读,越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给阅读文本以解释,越是能发现更多的东西;第四教学生在阅读中善于积累和重组资料,积累是创造的基础,重组也是创造。
四、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使气氛由沉闷到活跃。
1、书声琅琅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朗读就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一般的阅览相比,更是一项很重要的深入理解文本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读书的声音是不可或缺的。在教授古诗文时,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许多学生特别喜欢朗诵苏轼、辛弃疾的词,在朗诵中,学生体会着古诗词的魅力。课堂上书声朗朗,气氛热烈,过去的沉闷一扫而空。
2、议论纷纷的课堂。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的单纯的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老师满堂灌式的“一言堂”当然不是合格的语文课,老师和学生的“你问我答”式的“问答堂”也不是合格的语文课。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就必须要有对话。阅读是人与文本的对话,而师生、生生间的对话就表现在纷纷扬扬的议论当中。没有纷纷的议论就没有思维碰撞的火花,就没有师生间的深入探讨和交流,也就没有所谓的合格的语文课了。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讨论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参与,过去爱睡觉的同学也精神抖擞。
3、充满质疑声的课堂。古人有云:“学贵有疑”。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对文本、同学、老师有所质疑,不能人云亦云。当然,这里的“疑”是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同学和老师的观点,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是怀疑一切的盲目的“疑”。不仅学生应有所疑,教师本身也应该有所疑。“有怎样的师傅就会有怎样的徒弟”,本身欠缺独到见解的老师,是教不出有独立精神的学生的。老师对文本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不能唯教参是从。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展示出师生自己的思维火花。否则,师生也只能沦为各种参考书的传声筒。
4、充满知识的课堂。一节课下来,如果学生没有学到一定的语文知识,积累到一定的语文能力,那么,这一节怎么也不能算是一节合格的语文课。要判断学生是否学有所得,看什么?看学生的眼睛!一个学生的眼睛,如果是熠熠生辉的,闪着智慧的光,那他一定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如果学生是迷惑不解的眼神,这也是好的。因为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有困惑,说明他深入思考了,发现问题了,这不也是一个“得”吗?相反,如果学生们的眼睛只是呆呆地盯着黑板记笔记的话,他们在这节课中可能没有什么收获,这节也不是合格的语文课。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让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主动参与是关键,上述几点只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一点收获。我认为只要老师们愿意改变角色,试着与学生平等相处,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唤起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热情和热爱,使其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变得活跃。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大都采用教师灌输式的传授模式,没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有时甚至只能当听众,这种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加上语文的考试内容与文本的内容关系不大,学生的功利心让他们越来越不重视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在夹缝里生存,上有领导的指责,下有学生的漠视,个中滋味只有同行们能理解。面对困境,我们也摸索了很久。在接受了新课改的培训之后,新课改的一些理念如春风般吹进了我们干涸的心田,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新图景。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这说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不存在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理解的、建设性的双向交流关系。评价一堂阅读课的效果,并非只看教师讲得有多精彩,而是看师生的双边交流,看学生是否参与进来以及学习的主动性怎么样。阅读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那么,有了学生的参与,语文课堂要想活跃起来,就不是梦想了,本人就是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慢慢实践着,有了一点经验,不很成熟,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
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由于初三的中考使许多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热衷于大量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死记硬背,看似“双基”知识训练,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标点符号乱用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这样,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就有明显影响。
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就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实用文及口语交际能力。这就明确地指明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让教师的教育观念活起来,语文课堂就能活跃起来。
二、转变角色,轻松驾驭课堂。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不是单一的,也不是课堂中最重要的,教师可充当多种角色,把课堂这个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转变角色,轻松驾驭课堂,让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传统的语文课堂我们以解读文本为主,就是把别人的文本当作别人的东西来分析,发掘其中蕴含的意义,学习文本的形式。欣赏是把别人的作品当作自己的东西来感受,感受别人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体会别人这样写的情趣意味。对照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注重的往往是解读,而不是欣赏。很多的教学环节,如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概括主题、中心思想,学习作者表现手法等,这些教学内容和活动使得学生在与文本接触时,始终需要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即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的方式是手术刀式的剖析解读。而且,这些所谓的“解读”,又有多少是学生的真正思想呢?只不过是老师和参考书的观点大杂烩罢了。在新课改中,我们应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教会学生欣赏作品。所谓欣赏就是把别人的作品当作自己的东西来感受,感受别人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体会别人这样写的情趣意味。因此,我们在备课之时,就应该静下心来,用心地品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领悟。而不应该只是迷信教学参考书。在课堂上,我们也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读,用心去悟,真正地用心欣赏作品,再做适当的解读,不宜作过多的讲解,把活生生的文本解剖得肢离破碎。
2、以启发者的身份出现。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是不能靠灌输,只能靠领悟积累。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能做的,很大程度上就是诱导学生走向文本,在学生疑难上给予启发。启发要注重时机。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意思是说在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处于积极思考尚未搞通的心理状态时,指导学生思考;当学生已有所思考,但未思考成熟,处于想说又怕表达不清的心理状态时,适当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考的内容,并能确切地表达出来。简而言之,应该在学生阅读品味文本,碰到疑难问题的时候,给予提供另外一些思考的角度、方法,为问题的解决做一些铺垫。当然,接受学习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一些基本的知识与方法,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直接灌输也无妨。
3、以激情澎湃的演讲者身份出现。学生的情绪是很容易被老师的情绪所左右的,要想学生有激情,老师就必须要激情澎湃,要想学生间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老师更要有敏锐的思维。如在指导朗读时,我们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和特定的情境,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出不同的情感体验,或舒缓或急促,或高昂或低沉,或喜悦或悲伤,或激动或惊讶……一个充满激情的语文老师,他的语言一定是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像说书人一样,讲话绘声绘色,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把人、事、物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语言幽默,妙趣横生;或旁征博引、语带双关;或富有启发,激发联想。学生自然会听得入神,不知不觉间受到感染,情不自禁地模仿,从中积累词汇,形成语感。一个平庸的老师,他是不能吸引学生的。他上的课自然也是淡而无味,自然也不是合格的课了。
4、以评价者的身份出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尤为重要。评价不是简单的肯定或表扬,应该在正确处激发潜力,在错误处激发信心,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例如: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我让学生通过阅读剧本来探讨“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正的感情”这一问题。同学们结合文本各抒己见,所执观点不一,畅述了对该问题的见解。我肯定了学生的探究精神,针对学生的观点作出了深入的分析,使学生懂得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理解的多向性。通过课堂的评价,为学生指出探究性解读文本的方向。教师的评价激励要抓住最佳时机,才能产生最佳效果,起到表扬一个而教育全体的作用。阅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直接影响到阅读的效果。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在阅读过程中闪烁出思想的火花。教师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进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阅读成果。这样,受肯定的学生会有成就感,其他同学也会以他为榜样,争取受老师表扬肯定的机会。
三、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的思维、行为活跃起来。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活动空间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又不断变化的平等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关键因素,他是活生生的人,在文本阅读中他受思想、动机、情绪、情感及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如果教师过于强调师道尊严而忽视学生尊严,人为的划上师为师、生为生的界线,造成师尊生卑的师生关系及师生人格上的不平衡。这不仅不能形成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更不能保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能被逼处于被动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两种意识:一是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二是民主意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拔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只有教师在尊重每个学生的尊严和价值的前提下,激励赞赏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逐渐形成平等合作的关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得到激发,思维就会活跃起来。
2、激发阅读兴趣,制造良好课堂阅读氛围。
在阅读教学中,沉闷压抑的气氛和消极被动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智力活动。而阅读兴趣是指学生对阅读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比较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语文教育专家魏书生、洪镇涛等已给了我们很多成功的经验。用明确目标指向、以旧引新、设疑问难、引导想象、名言趣事、情感熏染、插诨打科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制造良好阅读气氛,效果很好。如果教师善于创造教学条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伊始或其间,激发兴趣,制造良好的阅读气氛,学生便会很自然的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例如,在教授〈〈琵琶行〉〉时,让学生弹奏一曲优美动人的乐曲,学生兴趣盎然。
3、变接受者为发现者,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探究阅读的行为活跃起来。人生来就是一个灵活的学习者,一个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行动者,学校的教育就是将学习这一人类基本的习得性功能加以引导和组织的体制。在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课堂上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走进教师设计的框架,忽视了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兴趣关注。新课程认为,阅读行为的实质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一种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的关系,教师在阅读中是介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人,是引导者、点拨者、启发者、激励者。学生阅读“个性化”,决定了语文课本不再是教本,而是读本,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必须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探究氛围。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本,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与困惑,敏锐地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全面的互动学习中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形成分析探讨问题的锲而不舍的动力。而在此阅读过程中,教师已经不是纯粹答疑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应自觉地充当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推动者。教师要结合阅读文本,设计出能解答文本核心内容的“钥匙”性质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去思考、探究,从而为学生提供探究阅读的空间。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阅读差异,才能让学生体验在兴趣中阅读,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观点中阐述自身的阅读体验。
4、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一直以来,教学参考书中关于阅读文本的意义是确定的、标准化的甚至是唯一的,而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的合理性却得不到承认和鼓励。这种思想和现实对阅读教学带来了很严重的问题。一是导致了阅读权威的产生,使学生有依赖心理,渐渐失去质疑和怀疑精神,失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二是强调了教师的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平等,这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是极为不利的。大家都知道阅读是创造的基础之一。通过阅读,掌握了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从中受到启迪,才能产生创造。教师要想办法保护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阅读理解的合理性,激发和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四个问题。首先要让学生读思结合,“只有勤于思考的人,在阅读中才可能有所创造”;第二教学生用质疑和批判的思想去阅读,力求多发现问题;第三教学生进行发现性阅读,越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给阅读文本以解释,越是能发现更多的东西;第四教学生在阅读中善于积累和重组资料,积累是创造的基础,重组也是创造。
四、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使气氛由沉闷到活跃。
1、书声琅琅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朗读就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一般的阅览相比,更是一项很重要的深入理解文本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读书的声音是不可或缺的。在教授古诗文时,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许多学生特别喜欢朗诵苏轼、辛弃疾的词,在朗诵中,学生体会着古诗词的魅力。课堂上书声朗朗,气氛热烈,过去的沉闷一扫而空。
2、议论纷纷的课堂。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的单纯的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老师满堂灌式的“一言堂”当然不是合格的语文课,老师和学生的“你问我答”式的“问答堂”也不是合格的语文课。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就必须要有对话。阅读是人与文本的对话,而师生、生生间的对话就表现在纷纷扬扬的议论当中。没有纷纷的议论就没有思维碰撞的火花,就没有师生间的深入探讨和交流,也就没有所谓的合格的语文课了。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讨论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参与,过去爱睡觉的同学也精神抖擞。
3、充满质疑声的课堂。古人有云:“学贵有疑”。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对文本、同学、老师有所质疑,不能人云亦云。当然,这里的“疑”是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同学和老师的观点,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是怀疑一切的盲目的“疑”。不仅学生应有所疑,教师本身也应该有所疑。“有怎样的师傅就会有怎样的徒弟”,本身欠缺独到见解的老师,是教不出有独立精神的学生的。老师对文本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不能唯教参是从。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展示出师生自己的思维火花。否则,师生也只能沦为各种参考书的传声筒。
4、充满知识的课堂。一节课下来,如果学生没有学到一定的语文知识,积累到一定的语文能力,那么,这一节怎么也不能算是一节合格的语文课。要判断学生是否学有所得,看什么?看学生的眼睛!一个学生的眼睛,如果是熠熠生辉的,闪着智慧的光,那他一定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如果学生是迷惑不解的眼神,这也是好的。因为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有困惑,说明他深入思考了,发现问题了,这不也是一个“得”吗?相反,如果学生们的眼睛只是呆呆地盯着黑板记笔记的话,他们在这节课中可能没有什么收获,这节也不是合格的语文课。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让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主动参与是关键,上述几点只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一点收获。我认为只要老师们愿意改变角色,试着与学生平等相处,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唤起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热情和热爱,使其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变得活跃。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