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和孩子有效沟通
展开全部
问题一:如何跟孩子有效沟通 第一, 沟通的时机
首先一定要选择孩子有沟通的欲望时,如孩子在取得成功,高兴的时候,家长要学会与他们分享;在孩子遇到挫折,受到伤害时,要主动爱抚、关心;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要告诉自己,人的成长需要经历,甚至需要创伤......其次,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出现了令家长不满意的行为时,家长很容易情绪失控而发怒,经常出现过激的言行,事后又后悔自己的不理智给孩子的身心造成的伤害。更有甚者把工作中的压力与家庭矛盾的不快,通过“教育”孩子得以宣泄。家长通过“教育”孩子获益了,孩子又得到什么呢?家长与孩子沟通,切记要选择理智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后。
第二, 沟通的内容
以孩子要沟通的内容为中心,家长要把自己的观点、理念隐藏其后。应该和孩子谈谈学校的奇闻轶事,电影、电视的动人情节,时尚音乐的感人之处,尽量使孩子在学习之余处于休闲的状态,使他们的身心尽可能地放松。切忌反复讲诉功课等学习方面之事。另外,在与孩子交流观点时,可以用商量的口吻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要专注于判断是非对错,或与孩子互相怪罪。当孩子被尊重时,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这能够很好地拉近心理距离。家长所要表达的态度、观点,孩子也才能思考、接受。
第三, 沟通的技巧 首先学会倾听
有效的沟通应该是信息的相互交流,家长的“畅所欲言”,实际上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让他们闭嘴,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常见的错误――说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愿望,也希望自己的话被好好地倾听。孩子跟家长说话时,家长尽可能放下手中的事,全神贯注听孩子讲诉。孩子就能感受到被尊重和鼓励,会很愿意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这非常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其次,恰当运用一点非言语交流技术。沟通除了通过言语,还可以借助动作、表情和姿态等非言语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拥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种全身心的休息。较早的情绪可以由此缓解和平息。人在情绪、心理稳定时是最理智的。还有耳语,耳语比正常的音量表达更加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动人。因为仅耳语的姿态而言,就已经表明两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了。如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拍拍他的头,再把手轻轻放在他的肩膀上,注视他的眼睛,说:“不管发生什么,我们都会在你身边支持你的。你知道你对我们是多么重要吗?我们知道你能行的。”看起来不经意的动作,简单的话语,会给孩子送去温暖,送去力量。
问题二: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父母并非就是生来的沟通高手,不一定时时都保持愉悦的情绪,不一定把每件事都判断得那么准确。实现有效沟通还需家长不断地实践学习。 与旧时养孩子的观念和做法相比,这些年来,人们更过地倡导多和孩子进行沟通。根据前几年的一个调查显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呈现越来越融洽的趋势。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在变。当然,教育孩子的方法也要随之而变,家长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去教育孩子,甚至过分地要求孩子达到自己给孩子定下的目标。 所有好地教育都应该从沟通开始。父母与孩子之间能够实现有效沟通是家庭和谐、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但是父母并非就是生来的沟通高手,不一定时时都保持愉悦的情绪,不一定把每件事都判断得那么准确。我们的每一次沟通都无法脱离家庭之外的环境带给我们的无穷变数。所以,沟通没有一种所谓成功的模式,更没有能够“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实现有效沟通还需家长不断地实践学习。 1.正视自己内心的感受。在跟孩子沟通之前,首先不应该把外面的不良情绪拉扯进来。 2.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在要求孩子做到百分百之前也反问一下自己是否真的一定非要到达那种程度不可。是不是因为自己的不完美才影响了现在的工作和生活? 3.自己还要成长。孩子一天天在成长,在观察孩子变化的时候,看看自己是不是在成长,如果自己停滞了,就不要奇怪自己读不懂孩子的心。 4.给孩子独立的空间。沟通会得到外部的支持,但冥想才能生出内力,孩子也一样。 沟通是有个性的。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沟通方式。作为与你血肉相连的孩子,爱是你们之间最好的通道,技巧只不过是一点辅助。千万别本末倒置。
问题三: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家庭是制造人格的工厂”,家庭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亲子关系中,亲子沟通是这种功能的作用机制。家长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可多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 沟通的时机 首先一定要选择孩子有沟通的欲望时,如孩子在取得成功,高兴的时候,家长要学会...
问题四:怎样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文章 一、 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和各时期的心理需要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经历了---感受了---结束了。每个人都是不断成长的一生,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一个人小时候的经历会伴随他一生,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有效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心理专家认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轻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是非常可怕的。“傻、呆、笨、坏”,在孩子的心灵中是最严厉的判决,无情地将他们变成了一个家庭或学校的“另类”。在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世界会变得一片灰暗,从而引发心灵上的危机。 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列入“笨孩子”之列,但他母亲一直在鼓励他,说他会成功。终于,爱迪生成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我们许多家长不善于发现,缺少培养的方法,而使“天才”与自己的孩子擦肩而过。孩子成长不同年龄阶段其特征的不同其需求也不同。所以,家长与孩子的接触方式、沟通语言也应该不同。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生理、心理特点,结合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来进行沟通,这样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所提问题有些幼稚,脱离实际。其实,孩子不能区分真实与想象、理想与幻想的不同。心理学研究发现,只有18%的6岁儿童能区别真实与幻想;有90%的9岁儿童能够理解故事是编造的还是真实的;11岁的儿童开始能从新的角度理解诚实的问题。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他会折射出你教育成功的一面,也能折射出你教育失败的一面。所以家长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孩子上了小学,沟通时又要注意什么呢?这时家长首先要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但是,有些家长以为这样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中国的文化教育底蕴是很深厚的,最难的不过是中国的方块字。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学习的概念是比较陌生的。开始家长要陪读,要求孩子一笔一划写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懂得;学问不仅仅是老师教的,还要动脑思考,并鼓励孩与小朋友交换不同看法。同年龄段的几个孩子放学以后在一起做作业,这种小组学习很值得提倡。 其次,还要关心孩子的在校情况(与老师、与同学的关系),培养孩子落落大方、积极、快乐的情绪。譬如丢了一块橡皮,裤子磨破了口,不要喋喋不休地批评。多和孩子聊聊在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多和孩子做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如带孩子去参观科技展、看儿童剧,而不是去逛商场买衣服、去证券市场做股票生意。在德育方面,小学生主要培养是与非。家长要做表率,要有耐心,更不能糊涂,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要循循善诱,不能以粗暴态度对待,也不要一味迁就。 孩子大了,到中学时代沟通要注意什么?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会把家长、老师的话当成圣旨。但是,到了青春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文化知识教育更重要。因为此时的孩子,心理的成长落后于生理方面的发展,其逻辑、判断、忍受挫折、自我调节、自控等能力远远不足,而且,此时的孩子更愿意与社会接近.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家长正儿八经地说 找你谈谈心,那是不可能的。家长要付出加倍的关心,要学会在动中交流。此时的孩子都喜欢游戏、旅游,要与孩子走出去,看看大自然,在这些动态活动中旁敲侧击地了解孩子所思所想,加强沟通,使孩子健康成长。 有的子女上大学离开家,这时候的父母如何与他们沟通?父母最爱的就是自己的子女。爱的方式不同,结果就不同。重要的是孩子能接纳你的方式。如有的家长会在网上和孩子联系,双方都建有自己的博客,在网......>>
问题五:家长怎样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效沟通 家长要学习一些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技巧
1、倾听,是沟通最好的“语言”
倾听时沟通最好的语言,但是我们很多家长往往不会倾听,因为大多数家长在小时候没有被他们的家长倾听过,所以做家长了也不会去倾听孩子,这就是不会倾听的主要原因,我们喜欢用传统的方式教育孩子,但是今天的孩子毕竟不是昨天的我们。
小建每次与父母谈事情,父母总是没有听完他的讲话就打断他的话,他们会连猜带蒙,把许多不是小建的意思全部杜撰出来,一股脑儿强加在小建身上,再给出处理意见。往往这时,小建就欲哭无泪,再怎么解释也是白搭。所以小建经常为此非常苦恼,最近这种情况越演越烈,小建觉得这个家对他越来越陌生了,所以放学了也不想回家,孤独地在小区里徘徊。
2、尊重,是沟通成功的秘密
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家里的父母、老师、同学,而我们的家长总是把他们看成是长不大的孩子,事事都为他们安排妥当才安心,以为这样孩子就可以少很多磨难,事实孩子并非如他们期望的那样成长。
我咨询过这样一个高三男孩,父亲是民营企业老总,经济条件好。孩子很聪明,小学数学常考班级第一名。到了初中,父亲为了让孩子能够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反复为儿子转学,初三那年换了三所学校。所有的决定都是父亲一个人说了算,儿子的反对父亲根本就不当回事。儿子高考总分只有170分,性格越来越内向,不与任何人讲话,家长这时才真正着急找心理咨询了。
随着咨询的深入,男孩写下这样一段话:
小时候,我是一个很快乐的孩子,虽然那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但是我却得到了所有人的爱,很幸福,天真得可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慢慢的变了,变得沉默寡言,变得现实,变得对现实失望,对家失望,变得不那么容易信任别人,我开始孤独,无奈,寂寞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我怕接触别人,因为我怕成为朋友之后又突然失去,有好几次都是这样,因为听父母的话不停地转学,虽然父母是为了我,但是这彻底改变了我的性格。这几年来我的生活一直都那么压抑,有时候会情绪失控,但我没办法,我控制不住,我的内心已经饱和了,已经承受不起了。我想改变――可是我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夜里,我只想哭……
3、帮助孩子理清心中千千心结
孩子进入了青春期会有更多的烦心事,事情一多,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解决,家长如果能够帮助孩子理清千千心结,孩子肯定非常乐意与你们沟通,如果你帮他们越理越乱,孩子就不会有主动与家长沟通的愿望。
有一天,心理咨询师来了一位特殊的高二女孩,她的父亲说女儿现在与母亲基本不说话,与他沟通也很勉强,女儿的房间就在父母房间隔壁,但是与父亲沟通却是通过手机短信息进行。
她坐在我面前时,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她慢慢翻开一本笔记本,一个个问题都展现在我的眼前,写了满满三页纸。她说就是这些问题,每天缠绕着她,她觉得做人怎么这么难啊!父母亲回答不了这些问题,更谈不上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她不想与他们交流。
4、适度地与孩子沟通一些“禁忌”的话题
上海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心对本市5所学校1700名初高中学生开展了一项青春期调查。近六成中学生对异性亲密交往表示“顺其自然”,这一比例在高中女生中达到89.32%,其中不少已经发生了性行为。青春期异性吸引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生理上情感上需求、摆脱孤独感压抑感需要、缓解学习压力、满足攀比心理、满足好奇心理。
我质疑“早恋”这两个字,孩子的两性情感依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瓜熟蒂落的结果。“早恋”是我们成人强加在孩子头上,对孩子恋爱想阻止又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托词。其实有63%的学生希望有课堂教育让他们了解青春期的一些生理、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并且在教育中不要犹抱琵琶半......>>
问题六: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问: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难以沟通,请问怎样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答: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孩子为什么很小的时候,甚至小学四五年级就不愿意和家长沟通了?是因为他们很有爱心,不愿意 *** 你们
我们家长带着恐惧的心想要和孩子沟通,孩子说的任何一句话,本来很放松,充满天真烂漫,家长都听得心跳加速,神经紧张。他对父母说“小朋友在玩一款新游戏了”,你神经也会紧张,“谁告诉你的?是你同桌?还是哪个同学?我告诉老师给你换同桌,或者你要离他远一点,要不你过几天也开始玩游戏了。”或者他说我们班哪个男生和哪个女生一起回家了,家长立即反应“这是什么环境?早恋吗?你有没有?”DD孩子和你沟通很不愉快,不符合沟通的生命法则。
可是小孩都很有爱心,都是天使,很善良,他发现他只要一讲真心话,你的心脏就不好受,他于心不忍,所以闭嘴,或者讲一点你们听上去心脏好受一点的话。比如爸爸问“今天在学校怎么样?”他回答“挺好的”,“成绩呢?”“挺好的”,“老师批评你吗?”“没有。爸爸你要没事,我要做作业了”。
生命是需要沟通的,沟通的目的除了传递一些必要的信息之外,还有很重要的心理功能,就是情和情的相通。《易经》有一句话叫“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情和情的相通、交融,来让彼此更亲密,让爱可以在沟通中着床,彼此得到滋养。然后在这个前提下互换信息,让这些信息使得我们的相知、相爱变得更宽广,更深厚,在这个基础上彼此得到启发。
问题七:如何和孩子正确沟通 能够有效地拉近你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
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但作为父母,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们往往希望子女无条件的服从我们,我们却不能无条件的去尊重子女。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家长去认同孩子的一切观点和行为,而是我们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
父母应该知道: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说,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龄朋友而“忽视”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们,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各位家长应切记: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后才能正确引导。没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导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
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无论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觉不到了。现在你不妨从“理解”开始,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就会出现: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马上就缩小了,你与孩子的口角冲突马上就减少了。那么,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么呢?不过是一句老话“将心比心”,你说是吗?
下面的练习,请大家思考一下:
如果你的孩子对你抱怨他的母亲:“妈妈最讨厌了,一天到晚唠叨个没完!”你的反应是什么?
1、不孝子孙!妈妈这么辛苦,从小把你养大,你还嫌讨厌,像话么?
2、你觉得,妈妈讲话很干扰你?
3、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还亏你讲得出口!
4、我不敢肯定,你最近似乎心很烦?有什么事可以跟爸爸说说吗?
二、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告诉孩子
家长在与孩子说话时,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想法、愿望,使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包含的关爱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做父母的,原本出于“爱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种种不当的方式所遮掩。当父母对着孩子愤怒责骂的时候,父母的“爱心”往往被湮没在“粗暴的管教行为”之中。尽管许多父母在责骂孩子的同时,不时声称“我是为你好”,但孩子听到的却是如雷贯耳的斥骂声,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爱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孩子怎么看自己。有一位父亲因一个偶尔的机会,得知自己的儿子对自己“又恨又怕”,感到非常吃惊:此前他从来都没有想过儿子对自己怎么看,只一味地认为自己非常爱儿子。从此,他改变了管教儿子的方法。国内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过于严厉、缺乏温情的养育方式与过分保护、过分干涉一样,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作为家长不应该用“打骂和训斥”来把自己的“爱心和善意”伪装、包裹起来,而应该直接地准确地把自己的感觉、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效果会更好。
例如,家长可以这样对晚归的孩子说:你回来得太晚了,我们都非常为你担心,我已经拨了十几个电话,还差一点要打110报案了!
“担心”是家长真正的感觉,“愤怒”则是由“担心”而产生的。直接地、坦诚地把自己的“担心感觉”告诉孩子,不管她是由于正当的原因还是不正当的原因晚归,听到这样的话,多半都会感受到父母的深切关心,并且产生内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沟通为基础,接下来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
家长批评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深切关爱,也是家长应该履行的职责、义务。但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时,还要注意这样几点:
1、避免夸大事实。不要用“你总是”“你肯定”“你从来”这样的句式。凭心而......>>
问题八:如何跟孩子有效沟通 首先,你要绝对的尊重孩子,现在已经不提倡棍棒底下出孝子了,对待孩子就跟对待朋友是一个道理,试问,如果,你朋友忘带雨伞了你会怪他吗,答案当让不是,你会安慰她,在给她送去,但有的家长对孩子就不一样了,会骂他,说他猪脑子之类的
问题九: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你好!与孩子先交朋友。再慢慢和他聊。他讲话的时候要好好听。。。
问题十:案例:家长怎样和孩子有效沟通 父母只有放下架子,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才能实现最成功的沟通。
孩子往往喜欢与家庭以外的成人交往,因为那些成人对待他们很象同辈,而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就感受不到这种气氛。
有些父母对孩子,总象是上级对下级那样,并强调他们自己的观点与尊严而不顾及孩子的想法,父母从来都是对的,而孩子从来都是错的。这样做,不仅得不到孩子的认同,还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破坏父母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其实,父母和孩子的交往,应该是平等和民主的,而不是独断的。首先在家庭中,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孩子。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的虽然是子女的角色,但 与父母一样,他们的价值和尊严,应该受到尊重。总之,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父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角度来与孩子交往,才能在教育孩子时,让孩子对自己 更加信服。
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在生活中,光有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不够的,还要与孩子建立相互的信任,让父母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信任,可以理解为坚信别人的诚实、正直和可靠。
马丁太太的女儿林达放学回家后抱怨今天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她大声斥责。马丁太太听后把腰一叉,用质问的口气说:“你是干什么坏事了?”林达瞪起眼,很生气地说:“我什么也没干。”“不会吧,老师不会无缘无故地斥责学生。”
林达重重地坐在椅子上,一副不开心的样子盯着妈妈。马丁太太继续责问:“那么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林达很倔强地说:“什么也不做。”如果这样再问下去,母女之间一定会对立起来,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此时,马丁太太改变了她的态度,用一种友好的语调说:“我肯定你当时觉得很尴尬,因为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斥责你。”林达有些怀疑地抬头看了妈妈一眼,妈妈接着讲:“
我记得我上四年级时,同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其实我只是在算术考试时站起来借了一支铅笔,老师就让我下不了台,我感到十分尴尬,也很气愤。”
林达露出轻松的样子,很感兴趣了:“真的?我也只是在上课时要求借一支铅笔,因为我没有足够的铅笔,我真的觉得为这么简单的事,老师教训我,不 公平。”“是这样。但你能不能想出办法,今后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呢?”“我可以多准备一支铅笔,那就不用打断老师讲课而向别人去借。”“这个主意不 错。”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他们关系的重要方面,因为不信任会使现实关系中出现抵触现象和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因此,作为合格的父母,还必须经常用正直和诚实的行为去获得孩子的信任。
获得孩子的信任其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蒙骗孩子。对孩子的提问,包括象“死”和“性”等传统禁忌的话题,也应作诚实的回答。
另外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什么,除非是保证能做到的。孩子往往会将成人的许诺当作誓言,假如许下了承诺,但又破坏了这种严肃的承诺,孩子便不会再相信了。因此,你所说的必须是真心真意的,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
一旦孩子到了懂得道理的年龄,就应当相信他们所说的话,以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除非他说的话很不真实),不要边洋去问孩子: “你所说的确实是真的吗?”或“不要对我撒谎!”
这样会引起孩子对你给他的信任的怀疑,要用善意代替对孩子的怀疑,他将尽力实现对你的信任。
还有,如果父母不等待孩子的申述结束,便根据一些迹象匆匆下结论,并进行不准确的谴责,是对孩子感情上的蹂躏。必须假定孩子是无罪的,除非你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他犯了错误。如果不这样做,将难以使孩子确信你们之间还存在着信任和真诚。
当发现孩子对你不老实了,仍然应该对孩子抱诚实和信任的态度,相信......>>
首先一定要选择孩子有沟通的欲望时,如孩子在取得成功,高兴的时候,家长要学会与他们分享;在孩子遇到挫折,受到伤害时,要主动爱抚、关心;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要告诉自己,人的成长需要经历,甚至需要创伤......其次,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出现了令家长不满意的行为时,家长很容易情绪失控而发怒,经常出现过激的言行,事后又后悔自己的不理智给孩子的身心造成的伤害。更有甚者把工作中的压力与家庭矛盾的不快,通过“教育”孩子得以宣泄。家长通过“教育”孩子获益了,孩子又得到什么呢?家长与孩子沟通,切记要选择理智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后。
第二, 沟通的内容
以孩子要沟通的内容为中心,家长要把自己的观点、理念隐藏其后。应该和孩子谈谈学校的奇闻轶事,电影、电视的动人情节,时尚音乐的感人之处,尽量使孩子在学习之余处于休闲的状态,使他们的身心尽可能地放松。切忌反复讲诉功课等学习方面之事。另外,在与孩子交流观点时,可以用商量的口吻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要专注于判断是非对错,或与孩子互相怪罪。当孩子被尊重时,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这能够很好地拉近心理距离。家长所要表达的态度、观点,孩子也才能思考、接受。
第三, 沟通的技巧 首先学会倾听
有效的沟通应该是信息的相互交流,家长的“畅所欲言”,实际上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让他们闭嘴,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常见的错误――说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愿望,也希望自己的话被好好地倾听。孩子跟家长说话时,家长尽可能放下手中的事,全神贯注听孩子讲诉。孩子就能感受到被尊重和鼓励,会很愿意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这非常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其次,恰当运用一点非言语交流技术。沟通除了通过言语,还可以借助动作、表情和姿态等非言语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拥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种全身心的休息。较早的情绪可以由此缓解和平息。人在情绪、心理稳定时是最理智的。还有耳语,耳语比正常的音量表达更加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动人。因为仅耳语的姿态而言,就已经表明两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了。如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拍拍他的头,再把手轻轻放在他的肩膀上,注视他的眼睛,说:“不管发生什么,我们都会在你身边支持你的。你知道你对我们是多么重要吗?我们知道你能行的。”看起来不经意的动作,简单的话语,会给孩子送去温暖,送去力量。
问题二: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父母并非就是生来的沟通高手,不一定时时都保持愉悦的情绪,不一定把每件事都判断得那么准确。实现有效沟通还需家长不断地实践学习。 与旧时养孩子的观念和做法相比,这些年来,人们更过地倡导多和孩子进行沟通。根据前几年的一个调查显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呈现越来越融洽的趋势。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在变。当然,教育孩子的方法也要随之而变,家长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去教育孩子,甚至过分地要求孩子达到自己给孩子定下的目标。 所有好地教育都应该从沟通开始。父母与孩子之间能够实现有效沟通是家庭和谐、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但是父母并非就是生来的沟通高手,不一定时时都保持愉悦的情绪,不一定把每件事都判断得那么准确。我们的每一次沟通都无法脱离家庭之外的环境带给我们的无穷变数。所以,沟通没有一种所谓成功的模式,更没有能够“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实现有效沟通还需家长不断地实践学习。 1.正视自己内心的感受。在跟孩子沟通之前,首先不应该把外面的不良情绪拉扯进来。 2.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在要求孩子做到百分百之前也反问一下自己是否真的一定非要到达那种程度不可。是不是因为自己的不完美才影响了现在的工作和生活? 3.自己还要成长。孩子一天天在成长,在观察孩子变化的时候,看看自己是不是在成长,如果自己停滞了,就不要奇怪自己读不懂孩子的心。 4.给孩子独立的空间。沟通会得到外部的支持,但冥想才能生出内力,孩子也一样。 沟通是有个性的。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沟通方式。作为与你血肉相连的孩子,爱是你们之间最好的通道,技巧只不过是一点辅助。千万别本末倒置。
问题三: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家庭是制造人格的工厂”,家庭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亲子关系中,亲子沟通是这种功能的作用机制。家长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可多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 沟通的时机 首先一定要选择孩子有沟通的欲望时,如孩子在取得成功,高兴的时候,家长要学会...
问题四:怎样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文章 一、 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和各时期的心理需要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经历了---感受了---结束了。每个人都是不断成长的一生,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一个人小时候的经历会伴随他一生,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有效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心理专家认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轻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是非常可怕的。“傻、呆、笨、坏”,在孩子的心灵中是最严厉的判决,无情地将他们变成了一个家庭或学校的“另类”。在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世界会变得一片灰暗,从而引发心灵上的危机。 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列入“笨孩子”之列,但他母亲一直在鼓励他,说他会成功。终于,爱迪生成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我们许多家长不善于发现,缺少培养的方法,而使“天才”与自己的孩子擦肩而过。孩子成长不同年龄阶段其特征的不同其需求也不同。所以,家长与孩子的接触方式、沟通语言也应该不同。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生理、心理特点,结合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来进行沟通,这样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所提问题有些幼稚,脱离实际。其实,孩子不能区分真实与想象、理想与幻想的不同。心理学研究发现,只有18%的6岁儿童能区别真实与幻想;有90%的9岁儿童能够理解故事是编造的还是真实的;11岁的儿童开始能从新的角度理解诚实的问题。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他会折射出你教育成功的一面,也能折射出你教育失败的一面。所以家长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孩子上了小学,沟通时又要注意什么呢?这时家长首先要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但是,有些家长以为这样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中国的文化教育底蕴是很深厚的,最难的不过是中国的方块字。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学习的概念是比较陌生的。开始家长要陪读,要求孩子一笔一划写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懂得;学问不仅仅是老师教的,还要动脑思考,并鼓励孩与小朋友交换不同看法。同年龄段的几个孩子放学以后在一起做作业,这种小组学习很值得提倡。 其次,还要关心孩子的在校情况(与老师、与同学的关系),培养孩子落落大方、积极、快乐的情绪。譬如丢了一块橡皮,裤子磨破了口,不要喋喋不休地批评。多和孩子聊聊在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多和孩子做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如带孩子去参观科技展、看儿童剧,而不是去逛商场买衣服、去证券市场做股票生意。在德育方面,小学生主要培养是与非。家长要做表率,要有耐心,更不能糊涂,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要循循善诱,不能以粗暴态度对待,也不要一味迁就。 孩子大了,到中学时代沟通要注意什么?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会把家长、老师的话当成圣旨。但是,到了青春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文化知识教育更重要。因为此时的孩子,心理的成长落后于生理方面的发展,其逻辑、判断、忍受挫折、自我调节、自控等能力远远不足,而且,此时的孩子更愿意与社会接近.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家长正儿八经地说 找你谈谈心,那是不可能的。家长要付出加倍的关心,要学会在动中交流。此时的孩子都喜欢游戏、旅游,要与孩子走出去,看看大自然,在这些动态活动中旁敲侧击地了解孩子所思所想,加强沟通,使孩子健康成长。 有的子女上大学离开家,这时候的父母如何与他们沟通?父母最爱的就是自己的子女。爱的方式不同,结果就不同。重要的是孩子能接纳你的方式。如有的家长会在网上和孩子联系,双方都建有自己的博客,在网......>>
问题五:家长怎样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效沟通 家长要学习一些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技巧
1、倾听,是沟通最好的“语言”
倾听时沟通最好的语言,但是我们很多家长往往不会倾听,因为大多数家长在小时候没有被他们的家长倾听过,所以做家长了也不会去倾听孩子,这就是不会倾听的主要原因,我们喜欢用传统的方式教育孩子,但是今天的孩子毕竟不是昨天的我们。
小建每次与父母谈事情,父母总是没有听完他的讲话就打断他的话,他们会连猜带蒙,把许多不是小建的意思全部杜撰出来,一股脑儿强加在小建身上,再给出处理意见。往往这时,小建就欲哭无泪,再怎么解释也是白搭。所以小建经常为此非常苦恼,最近这种情况越演越烈,小建觉得这个家对他越来越陌生了,所以放学了也不想回家,孤独地在小区里徘徊。
2、尊重,是沟通成功的秘密
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家里的父母、老师、同学,而我们的家长总是把他们看成是长不大的孩子,事事都为他们安排妥当才安心,以为这样孩子就可以少很多磨难,事实孩子并非如他们期望的那样成长。
我咨询过这样一个高三男孩,父亲是民营企业老总,经济条件好。孩子很聪明,小学数学常考班级第一名。到了初中,父亲为了让孩子能够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反复为儿子转学,初三那年换了三所学校。所有的决定都是父亲一个人说了算,儿子的反对父亲根本就不当回事。儿子高考总分只有170分,性格越来越内向,不与任何人讲话,家长这时才真正着急找心理咨询了。
随着咨询的深入,男孩写下这样一段话:
小时候,我是一个很快乐的孩子,虽然那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但是我却得到了所有人的爱,很幸福,天真得可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慢慢的变了,变得沉默寡言,变得现实,变得对现实失望,对家失望,变得不那么容易信任别人,我开始孤独,无奈,寂寞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我怕接触别人,因为我怕成为朋友之后又突然失去,有好几次都是这样,因为听父母的话不停地转学,虽然父母是为了我,但是这彻底改变了我的性格。这几年来我的生活一直都那么压抑,有时候会情绪失控,但我没办法,我控制不住,我的内心已经饱和了,已经承受不起了。我想改变――可是我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夜里,我只想哭……
3、帮助孩子理清心中千千心结
孩子进入了青春期会有更多的烦心事,事情一多,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解决,家长如果能够帮助孩子理清千千心结,孩子肯定非常乐意与你们沟通,如果你帮他们越理越乱,孩子就不会有主动与家长沟通的愿望。
有一天,心理咨询师来了一位特殊的高二女孩,她的父亲说女儿现在与母亲基本不说话,与他沟通也很勉强,女儿的房间就在父母房间隔壁,但是与父亲沟通却是通过手机短信息进行。
她坐在我面前时,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她慢慢翻开一本笔记本,一个个问题都展现在我的眼前,写了满满三页纸。她说就是这些问题,每天缠绕着她,她觉得做人怎么这么难啊!父母亲回答不了这些问题,更谈不上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她不想与他们交流。
4、适度地与孩子沟通一些“禁忌”的话题
上海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心对本市5所学校1700名初高中学生开展了一项青春期调查。近六成中学生对异性亲密交往表示“顺其自然”,这一比例在高中女生中达到89.32%,其中不少已经发生了性行为。青春期异性吸引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生理上情感上需求、摆脱孤独感压抑感需要、缓解学习压力、满足攀比心理、满足好奇心理。
我质疑“早恋”这两个字,孩子的两性情感依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瓜熟蒂落的结果。“早恋”是我们成人强加在孩子头上,对孩子恋爱想阻止又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托词。其实有63%的学生希望有课堂教育让他们了解青春期的一些生理、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并且在教育中不要犹抱琵琶半......>>
问题六: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问: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难以沟通,请问怎样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答: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孩子为什么很小的时候,甚至小学四五年级就不愿意和家长沟通了?是因为他们很有爱心,不愿意 *** 你们
我们家长带着恐惧的心想要和孩子沟通,孩子说的任何一句话,本来很放松,充满天真烂漫,家长都听得心跳加速,神经紧张。他对父母说“小朋友在玩一款新游戏了”,你神经也会紧张,“谁告诉你的?是你同桌?还是哪个同学?我告诉老师给你换同桌,或者你要离他远一点,要不你过几天也开始玩游戏了。”或者他说我们班哪个男生和哪个女生一起回家了,家长立即反应“这是什么环境?早恋吗?你有没有?”DD孩子和你沟通很不愉快,不符合沟通的生命法则。
可是小孩都很有爱心,都是天使,很善良,他发现他只要一讲真心话,你的心脏就不好受,他于心不忍,所以闭嘴,或者讲一点你们听上去心脏好受一点的话。比如爸爸问“今天在学校怎么样?”他回答“挺好的”,“成绩呢?”“挺好的”,“老师批评你吗?”“没有。爸爸你要没事,我要做作业了”。
生命是需要沟通的,沟通的目的除了传递一些必要的信息之外,还有很重要的心理功能,就是情和情的相通。《易经》有一句话叫“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情和情的相通、交融,来让彼此更亲密,让爱可以在沟通中着床,彼此得到滋养。然后在这个前提下互换信息,让这些信息使得我们的相知、相爱变得更宽广,更深厚,在这个基础上彼此得到启发。
问题七:如何和孩子正确沟通 能够有效地拉近你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
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但作为父母,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们往往希望子女无条件的服从我们,我们却不能无条件的去尊重子女。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家长去认同孩子的一切观点和行为,而是我们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
父母应该知道: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说,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龄朋友而“忽视”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们,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各位家长应切记: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后才能正确引导。没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导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
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无论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觉不到了。现在你不妨从“理解”开始,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就会出现: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马上就缩小了,你与孩子的口角冲突马上就减少了。那么,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么呢?不过是一句老话“将心比心”,你说是吗?
下面的练习,请大家思考一下:
如果你的孩子对你抱怨他的母亲:“妈妈最讨厌了,一天到晚唠叨个没完!”你的反应是什么?
1、不孝子孙!妈妈这么辛苦,从小把你养大,你还嫌讨厌,像话么?
2、你觉得,妈妈讲话很干扰你?
3、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还亏你讲得出口!
4、我不敢肯定,你最近似乎心很烦?有什么事可以跟爸爸说说吗?
二、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告诉孩子
家长在与孩子说话时,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想法、愿望,使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包含的关爱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做父母的,原本出于“爱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种种不当的方式所遮掩。当父母对着孩子愤怒责骂的时候,父母的“爱心”往往被湮没在“粗暴的管教行为”之中。尽管许多父母在责骂孩子的同时,不时声称“我是为你好”,但孩子听到的却是如雷贯耳的斥骂声,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爱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孩子怎么看自己。有一位父亲因一个偶尔的机会,得知自己的儿子对自己“又恨又怕”,感到非常吃惊:此前他从来都没有想过儿子对自己怎么看,只一味地认为自己非常爱儿子。从此,他改变了管教儿子的方法。国内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过于严厉、缺乏温情的养育方式与过分保护、过分干涉一样,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作为家长不应该用“打骂和训斥”来把自己的“爱心和善意”伪装、包裹起来,而应该直接地准确地把自己的感觉、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效果会更好。
例如,家长可以这样对晚归的孩子说:你回来得太晚了,我们都非常为你担心,我已经拨了十几个电话,还差一点要打110报案了!
“担心”是家长真正的感觉,“愤怒”则是由“担心”而产生的。直接地、坦诚地把自己的“担心感觉”告诉孩子,不管她是由于正当的原因还是不正当的原因晚归,听到这样的话,多半都会感受到父母的深切关心,并且产生内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沟通为基础,接下来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
家长批评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深切关爱,也是家长应该履行的职责、义务。但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时,还要注意这样几点:
1、避免夸大事实。不要用“你总是”“你肯定”“你从来”这样的句式。凭心而......>>
问题八:如何跟孩子有效沟通 首先,你要绝对的尊重孩子,现在已经不提倡棍棒底下出孝子了,对待孩子就跟对待朋友是一个道理,试问,如果,你朋友忘带雨伞了你会怪他吗,答案当让不是,你会安慰她,在给她送去,但有的家长对孩子就不一样了,会骂他,说他猪脑子之类的
问题九: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你好!与孩子先交朋友。再慢慢和他聊。他讲话的时候要好好听。。。
问题十:案例:家长怎样和孩子有效沟通 父母只有放下架子,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才能实现最成功的沟通。
孩子往往喜欢与家庭以外的成人交往,因为那些成人对待他们很象同辈,而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就感受不到这种气氛。
有些父母对孩子,总象是上级对下级那样,并强调他们自己的观点与尊严而不顾及孩子的想法,父母从来都是对的,而孩子从来都是错的。这样做,不仅得不到孩子的认同,还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破坏父母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其实,父母和孩子的交往,应该是平等和民主的,而不是独断的。首先在家庭中,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孩子。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的虽然是子女的角色,但 与父母一样,他们的价值和尊严,应该受到尊重。总之,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父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角度来与孩子交往,才能在教育孩子时,让孩子对自己 更加信服。
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在生活中,光有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不够的,还要与孩子建立相互的信任,让父母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信任,可以理解为坚信别人的诚实、正直和可靠。
马丁太太的女儿林达放学回家后抱怨今天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她大声斥责。马丁太太听后把腰一叉,用质问的口气说:“你是干什么坏事了?”林达瞪起眼,很生气地说:“我什么也没干。”“不会吧,老师不会无缘无故地斥责学生。”
林达重重地坐在椅子上,一副不开心的样子盯着妈妈。马丁太太继续责问:“那么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林达很倔强地说:“什么也不做。”如果这样再问下去,母女之间一定会对立起来,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此时,马丁太太改变了她的态度,用一种友好的语调说:“我肯定你当时觉得很尴尬,因为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斥责你。”林达有些怀疑地抬头看了妈妈一眼,妈妈接着讲:“
我记得我上四年级时,同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其实我只是在算术考试时站起来借了一支铅笔,老师就让我下不了台,我感到十分尴尬,也很气愤。”
林达露出轻松的样子,很感兴趣了:“真的?我也只是在上课时要求借一支铅笔,因为我没有足够的铅笔,我真的觉得为这么简单的事,老师教训我,不 公平。”“是这样。但你能不能想出办法,今后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呢?”“我可以多准备一支铅笔,那就不用打断老师讲课而向别人去借。”“这个主意不 错。”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他们关系的重要方面,因为不信任会使现实关系中出现抵触现象和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因此,作为合格的父母,还必须经常用正直和诚实的行为去获得孩子的信任。
获得孩子的信任其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蒙骗孩子。对孩子的提问,包括象“死”和“性”等传统禁忌的话题,也应作诚实的回答。
另外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什么,除非是保证能做到的。孩子往往会将成人的许诺当作誓言,假如许下了承诺,但又破坏了这种严肃的承诺,孩子便不会再相信了。因此,你所说的必须是真心真意的,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
一旦孩子到了懂得道理的年龄,就应当相信他们所说的话,以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除非他说的话很不真实),不要边洋去问孩子: “你所说的确实是真的吗?”或“不要对我撒谎!”
这样会引起孩子对你给他的信任的怀疑,要用善意代替对孩子的怀疑,他将尽力实现对你的信任。
还有,如果父母不等待孩子的申述结束,便根据一些迹象匆匆下结论,并进行不准确的谴责,是对孩子感情上的蹂躏。必须假定孩子是无罪的,除非你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他犯了错误。如果不这样做,将难以使孩子确信你们之间还存在着信任和真诚。
当发现孩子对你不老实了,仍然应该对孩子抱诚实和信任的态度,相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4-03-12
展开全部
“我”式句:这是一种以第一人称“我”开头的句子。在不攻击对方的情况下,仅表达说话人的情绪、喜好、需求或结论。例如,家长可以用目光与孩子交流,告诉孩子:“我非常生气,我不喜欢看到玩具弄得哪儿都是,我需要你帮我一起收拾好。”然后拉起孩子的手,带着他一起收拾。虽然前文中我们说过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感受,但同时家长自己如何表达情感也十分重要,它甚至可以决定孩子的行为将会是乖乖顺从还是轻蔑视之。
“你”式句:用“你”开头的句子,通常带有攻击性,使倾听者马上进入防御状态。例如,朝孩子(在另一个屋子里)大骂:“你这个邋遢鬼!怎么每次都不收拾?每件玩具都搁在地上!快点出来,否则……”这样火冒三丈的态度通常换不来孩子的合作。如果言辞更激烈,还有可能起副作用,让孩子大哭大闹。这种“你”式句可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说出来”:鼓励孩子用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不是采用踢打、尖叫、扔东西或咬人等方式来发泄。我们可以在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就采取这种方法,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比如,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姐姐抢了你的玩具,你一定很生气吧!”
拥抱:在孩子身后从腋下将其环抱,温柔地限制他的举动。这样的姿势可以让你近距离接触孩子,在他耳边用话语安抚,以防止过激的踢打、挥拳等行为。
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亲身示范你希望孩子能做到的那些行为。这是作为家长最有说服力的教育。还要注意:重要的不仅仅是说了什么,还有怎么说;更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否做到了。比起听我们说的,孩子可能更乐于效仿我们做的。
“你”式句:用“你”开头的句子,通常带有攻击性,使倾听者马上进入防御状态。例如,朝孩子(在另一个屋子里)大骂:“你这个邋遢鬼!怎么每次都不收拾?每件玩具都搁在地上!快点出来,否则……”这样火冒三丈的态度通常换不来孩子的合作。如果言辞更激烈,还有可能起副作用,让孩子大哭大闹。这种“你”式句可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说出来”:鼓励孩子用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不是采用踢打、尖叫、扔东西或咬人等方式来发泄。我们可以在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就采取这种方法,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比如,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姐姐抢了你的玩具,你一定很生气吧!”
拥抱:在孩子身后从腋下将其环抱,温柔地限制他的举动。这样的姿势可以让你近距离接触孩子,在他耳边用话语安抚,以防止过激的踢打、挥拳等行为。
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亲身示范你希望孩子能做到的那些行为。这是作为家长最有说服力的教育。还要注意:重要的不仅仅是说了什么,还有怎么说;更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否做到了。比起听我们说的,孩子可能更乐于效仿我们做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