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做好阅读题
如何指导学生做好阅读题
转帖 现在考试,题型的变化基本上是三大块:一、基础知识二、阅读理解三、作文。除了作文之外,重头戏就是阅读理解。所占分数很多,是学生答题的难点,学生的采分点很难把握。因此,在这里和我们所有语文老师,共同来研究与探讨,如何指导学生做课外阅读理解题。 语文新课标语指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阅读材料进行筛选、加工的过程。要出色地完成阅读作业,尤其是课外阅读,需要学生思维、感悟、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才能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那么,如何答好这类具有开放性特点的阅读题呢?一、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 目前就六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缺乏的是一种严肃认真严谨的阅读习惯。在平时阅读批阅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有: 1、有些学生一见阅读题有畏难心理,空白不做。在练习或做题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些难题或比较复杂的问题,是知难而而进,敢啃硬骨头,还是逃避、退缩,是对每个人学习态度的一种检验。要想真正学到本领,只有主动攻克难关,才能有大的进步。攻克一道难关,学习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思维和智力才会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因此每位学生都应树立知难而进的勇气和精神,向阅读题挑战。 2、态度浮躁,不能静心阅读,随意而答。语文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相当部分学生不重视这一点,匆匆浏览一遍后就开始回答有关问题,结果造成不必要的失误。在我们学校,聂校长一直强调静心阅读,读书静,才能去烦躁,多一分宁静,就会减少一分焦虑。我们常对学生说,做阅读题,最少读三遍,可在做题过程中,一个班最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做不到。如果学生从态度上端正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保证阅读的质量。 3、答题不全面。这大概和我们平时批卷有关吧,我们总是不忍心扣分,只要答了沾边就送分。而在初中,老师打分很严格,什么观点,有几点,有几层意思,表述是否准确而简炼。语文是开放性的,不能像数学答案那样死,但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做学问严谨的态度,准确、规范、从严要求,克服差不多思想,用高标准要求自已。二、提高学生解答阅读题的能力的策略。 随着“大语文”观念的渐行渐盛和阅读分析题比重的不断加大,如何提高学生解答阅读分析题的效益,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实验课题。本人以为,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也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反复阅读选文 平时讲解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要预习、阅读课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要答阅读分析题,自然也不例外,读是基础。何况现在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注重思辨、启迪学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开拓学生视野,或寓理于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有的还代表着新的文化观念等,这些材料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浏览、细读、品读是必不可少的。 浏览,即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的内容和命题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 细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检测题细细阅读选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在充分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再去回答有关问题。这样视野宽阔,整体感强,答题才不会有失偏颇,对选文中有些问题才能归纳到位,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 品读,就是要求学生带着对材料的初步理解,首先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目,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读选文,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2、准确把握材料 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吃力不讨好。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a、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偏差。例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从题目中我们了解到人物是(李时珍),时间是(夜晚),地点是(古寺)。说说题目的意思:李时珍夜晚住宿在一座古寺里。通过对题目的扩展,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叫题目扩展法。 再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通过质疑,“我”指的是谁?为什么要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忘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爱。课文的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b、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可以从文章的开篇、中篇、结篇来抓。如《詹天佑》一课开篇首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句直接点明课文的中心思想。再如《船长》一课,结尾这样写道: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已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句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德的赞颂,讴歌了船长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高尚品德,及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 c、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例如:在《轮椅上的霍金》一课,品读课文第八自然段: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家。感受霍金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赞扬了他的伟大人格,表达了我们敬仰之情。“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表现蒙 *** 民的深情厚谊。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就能捕捉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 3、区别题型作答 读懂文章、明辨文体及基本概念,其目的还在于运用,在于答题。学会区分不同题型,巧妙处理也很重要。 a、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阅读分析题的内容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内容,有时对课内知识也多有勾连考查。因此对课内掌握的知识如能或排除或选择,就无形中降低了知识的选择难度。 b、延伸题。如根据有关内容默写名句等,对此要避难就易,写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否则容易吃力不讨好。 c、基本概念题。要做到抓住语段的主要内容来答题,不能捡芝麻,丢西瓜,更不能一页障目,不见森林。 d、综合分析题。对于这类题,则要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扣住命题内容解答,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答非所问。这类题往往是最能见学生语文能力高下的题,答题应努力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一般不超过30字;句子要通顺,语言表达没有漏洞,符合逻辑推理;要围绕文章内容,突出重点,不能信马由缰,胡乱扯谈。 4、抓住文体特征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三、在平时教学中对阅读能力的训练。 常言道:功在平时。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训练,结合课文特点,有针对性的一课一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大大提高。
如何指导学生做好
一、培养兴趣,带着兴趣去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行动的内驱力,兴趣是创造发明的引发点。我们希望学生多阅读,期望学生阅读好,企望学生有效阅读,首先得学生喜欢阅读,渴望阅读,这是学生有效阅读的前提条件。
(一)明确阅读的益处,感受阅读的快乐
小学生,对阅读的益处不甚明白,也感触不深,他们不会想到阅读能让自己在学习上、生活中,以致今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浅,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千古遗训,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讲道理、析发展、举事例等方式,尽力把阅读的益处理念植入学生脑海,减少“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这也许是枯燥的说教,但也不得不要。如果说这种死板的形式与内容让学生接受印象不深,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以身示读、开展活动等,努力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来弥补其不足。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同一篇文章,每读一遍都兴奋地告诉学生,我收获了什么而高兴:我知道了某个字词的意思,我高兴;我积累了关于描写春天的优美句子,我快乐;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我有成就感……以身示读,感染学生,“引诱”学生体味阅读的快乐。然后通过读书汇报、读书交流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把读书的收获展示出来,因成就而激发自豪感,因表现欲而激发斗志,都更加热爱读书。
(二)持之以恒,苦读成就乐读
兴趣可以培养,苦读若能持之以恒,深入下去,也会变成乐读。所以,教师要长期要求、引导学生坚持阅读,比如:要求五年级学生每天读一两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每篇文章要求至少进行粗读、细读、品读等三遍不同程度的阅读,并随机抽查其读的效果与收获;要求学生每周必须有两三篇质量高,分析全面深刻的读书笔记……“迫使”部分不爱阅读的学生在老师的“政策性”要求下必须进行阅读,且是实效性地阅读。当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了素材,拓展了视野,培养了能力;当学生因阅读知识增长了,学习进步了,思想丰富了,有了收获,有了成就感,学生自然而然的会意识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自然而然会喜欢上阅读。兴趣的解决就水到渠成了。
如何指导学生做好批注
指导学生做好批注
这个可以从日常学习中进行辅导,从作业中能够更好的布置下任务,让学生来完成
慢慢的就能够改善,然后让学生自我调整,方法更好一些的。
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英译汉
“书面表达”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应用英语写作的基本能力,这是一种较好的主观性命题,也是高考英语的保留题型。
一、如何辅导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是对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它要求知识应用正确、语法正确、词能达意、卷面整洁、字迹清晰、大小写和标点的使用准确,因此要从基础抓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
抓学生写字的基本功训练
-
学生的字体好坏直接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得分。教师评卷时常常感到学生的字迹太不规范。如写“a”时开口变成了“u”,写“d”时分家变成了“cl”,这都使批卷人非常伤神,学生容易丢感情分。为使学生们写得快,写得规范,要强迫他们抄练个别字母的单写和连写,如a、d、f、g、l、 m、w等。又如要求学生在改正错词时不要乱涂或画圈,而要一笔划去,同时还要告诉学生正确使用标点,提醒他们英语里没有“。”和“《》”等标点符号。
-
2. 抓学生的听写能力训练
-
书面表达只有25分钟的限定时间,因而要求学生对所学单词和句型反应迅速。听写是听和写两种训练的结合。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训练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特别是在高三阶段,听写是一项贯穿于英语复习教学全过程的必要训练,是开发学生智力,促使学生语言能力全面发展,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
3. 抓课堂复述和造句练习
-
根据已学过一次课文的情况,高三复习要突出复述和造句这两项训练,即利用简笔画让学生复述堡塞,训练缩写能力;用学过的积极词、词组造句;有意识地把几个句子连在一起形成一篇小文章来表达一个内容。这样做不但能照顾整体复习,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而且教材中的基本句型、语言点、语法知识也在口头表达过程中得到了加深巩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
4. 抓写日记和早晨的5分钟报告
-
教师不能因为高考有作文而去压题,复习的方针应该是以不变应万变,抓基础的训练、技能的培养,其中主要要抓好晨报和日记写作。在每天早晨用5分钟请1个同学做口头作文,之后师生们共同修改错处,这不但能弄清许多疑点,改正常见错误,而且能取长补短,学生的兴趣也能增加。另外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每周写两篇日记,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
-
二、辅导步骤
-
要采取逐渐深入的方针,由易到难进行各种题目的辅导训练。
-
1. 写缩写
-
这是最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或课外阅读材料总结出中心大意,用自己的话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篇100词左右的小短文。这是一种最基本、最方便的写作练习形式。
-
2. 写日记
-
这是一种常规写作练习。要能以不变应万变就必须常练笔。日记写什么体裁都可以。它的好处是短小方便、自由灵活,特别是可以在日记中应用每天所学的知识。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论语》
一、统一思想,让学生有阅读的渴望 首先,明确《论语》是一部怎样的著作。《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剩余1855字)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名著
河南濮阳市第十中学 姬智慧 上好语文课,功夫在课外。对于这句话,个人不敢十分苟同,但是它反映出了一个问题:语文学习中,课外阅读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不容忽视的。相信每一位致力于语文教育的同仁都会有切身的体会。对于中学生而言,更多、更好的阅读名著,可以开阔视野,了解生活,提高自己的知识品位;再者,读名作,读经典是一种导向:惟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才能保证他们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如何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挤出时间来有兴趣有效率地阅读名著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 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你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际;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 二、分析人物形象 名著中,人物众多,形象典型。如何分析人物形象?一般从分析人物性格及表现手法入手。如我让学生阅读《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武松打虎”片断。“武松把一只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项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学生这样分析:大虫“咆哮”“扒起”“动弹不得”“兀自气喘”。这此变化衬托了武松的勇猛。武松是一个勇敢的壮汉。 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他性格泼辣的特点。这就使学生学会了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积累名言警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个人的生活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熟谙、掌握这些瑰丽的珍宝,能充实人的精神世界,铸就人美好的心灵。又如我国四大名著中每一章回的回目,均用对偶句的形式列出,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内容,记住它们,就记住了章节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名著对人物有高度概括的评语,也应注意积累,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红楼梦》中评论王熙凤在贾府悲惨下场的诗句。这样引导学生,让学生阅读名著有路可循,有法可行,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 四、让学生独立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首先就要求还学生一个自由的阅读空间,允许学生自己去选择、去感受。名著是一个何其广阔的天地,足够学生自由驰骋。当然泛泛而读或生硬规定都是很难收到实效的,有计划讲方法的阅读会有更大收获,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这首先体现在书目的选择上。学生一进入名著这个广阔天地,固然会有仰望文学大厦的望而却步,但引导有方却会使他们触摸到名著最感人的神经,从而感受到名著那贴心的亲切、细腻的抚摸、深沉的震撼和久远的回味。几乎每教一篇课文我都会根据其内容、主题或作者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在每一次单元作文时,都会再次给学生列出“推荐书目”以供参考。例如“名人”单元推荐《名人传》《渴望生活 ---- 凡高传》《童年》等,“动物”单元推荐《聊斋志异》《昆虫记》《自然史》等,“旅游”单元推荐《格列佛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千年一叹》等,“凡人”单元推荐《平凡的世界》《凤凰琴》《边城》《白洋淀纪事》及《围城》《唐吉诃德》等……这样,给了学生一个“面”之后让他自己去选择一个或几个“点”,在四周之内完成一本书的阅读,继而转入下一本书的阅读。在这样的指导和调控之下,学生的阅读既有“点”的自由,又可以得到“线”和“面”的保证。一段时间的引导之后,学生还可以学会自己来选择书目,制定读书计划。 在阅读的过程中,还给学生更多自由阅读的权利,放手让学生独立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去理解,去表达。不必担心学生“读不懂”或者“读不透”而硬要插上一手,如果设计几个问题乃至出几个考题来“指导阅读”,势必冰消学生领略名著风采的热情。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在历时一个月的单本阅读中,我只提了一个希望:每周就你所看的内容选择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作一篇读书心得贴在书的相应位置,交给我看一看。那是因为我相信在进入名著之后学生会有自己的惊喜与发现,他会睁大双眼在其中捕捉、感受,他会转动大脑边读边领悟、评价。他可能会为名著的博大精深而叹服,也可能因被其中某一个局部深深吸引而久久驻足。他也许思考得很深,也许只是一点点真切的感觉而已,但是必定每一个读进去的人都会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记录下这些最真最深的点滴感受,并贴在自己的书上,想想若干年后仍然可以由此回望自己的读书生涯,应是件轻松愉快且富有意义的事情。 事实如此,学生乐此不疲,就连作文最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名著的看法。“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本书在不同学生眼里本有不同意义,每周一次的读书心得写作,又自然地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激发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热情。在这些“粘贴式读书心得”里,学生充分展示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名著的阅读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
如何指导学生做好“数学预习”
还是靠学生的主动性的,你也是学生过来的,如果没有惩罚你觉得学生会主动预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