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读题审题的能力
1个回答
2016-12-21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很大篇幅是计算题和解决问题,审题作为贯穿于整个学习的环节,其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良好的审题习惯直接影响了小学生的解题能力。然而由于不会科学审题造成了一系列的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无形中加重了。在当前提倡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大环境下,“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这个课题的探究显得十分必要。
一.小学生审题能力表现现状
审题是合理、有效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所以“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依据,是正确答题的根本保证。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这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大多数学生忽略或者轻视,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间接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和恐慌。小学生由于审题不清导致解错题的现象十分普遍,仔细分析,可以分成以下几种情况:
1.盲目答题,未审题先下笔
审题习惯不良的学生在拿到题后往往马上下笔,而未能仔细地读题,分析题意,所以解题也带着很强的盲目性,这就是最普遍的现象。 在应用题中由于不审题就下笔而导致的错误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2.定势思维,死定套路不转弯
到了小学中段,学生已经接触了较多的题目,特别在专题练习时往往出现一种类型的题目反复训练的情况。这从某种程度上使得学生对题目形成了“定势思维”。定势思维使用不得当导致的错误是较为严重的,因为这种情况是学生最容易放松警惕也是最难检查出错误的。
3. 抓不住关键词,手忙脚乱
在解决问题中,特别是题目数据较多,题目比较长篇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就觉得眼前一花,手忙脚乱,无从下手。
4.概念不清,理解偏差
由于现在教材的很多概念都比较形象地描述出来,学生表面上很快地理解了,但在做题的时候就反映出概念理解不清的情况了。死记硬背对小学生来说比理解要简单得多,所以,由于概念不清导致的审题偏差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5.情感脆弱,容易烦躁
当今的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被宠着惯着,意志力相对比较薄弱,这对他们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在数学学习中,往往会碰到需要动脑分析的题目,这时,若没有浓厚的兴趣,也没有破解难题的勇气,更没有耐心审题的意志,那么他便很容易丧失能动性,被迫学习。
二、培养小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
引导学生会读题、会审题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比教会他们无数的数学知识更加有长远的意义。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反思,针对以上分析的五个现状,我提出以下几点相应的策略:
1. 加强读题训练,养成自觉审题的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就应时刻提醒学生养成审题习惯,把不好的毛病遏制住,要求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读题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顺,养成指读两三遍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然后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解题。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要求在读题时用手指指着所读的部分,手口眼心合一。在作一些计算题目时,要求学生不要马上就进行死算,而是想一想可不可以用简便计算,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这个训练要求教师首先摆好心态,不急着多做题,快做题,而且要做到持之以恒。在初读题目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关键(看出数量关系)的字词用笔圈出来聚焦,以提醒自己看清楚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学生经过这样的思考过程后,相信正确率明显提高。
教师一开始要舍得花时间“逼”学生进行审题,把上述两步做到位而不是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教师的责任是要从“逼到放”。学生审题训练,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要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审题是正确解答习题的重要基础。学生既有审题的意识,又有审题的策略,相信学生的解题技巧一定能提高。
2. 重视数学概念理解,读懂题目中的关键词和专业术语
基于年龄上的限制,学生的智力和理解能力还处于发展时期。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对于题目要求中的文字或题图中隐含的条件等都不能正确理解,抓不住题目的关键,造成原则性的错误。所以要求学生在读题目要求时用一些划浪线、点重点号、画圈等作记号,标识出其中的一些重点词、字、句,养成边读边划的习惯,对题意的理解有所帮助。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在概念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记忆和浅显的理解,而要结合不同难度梯度的题目具体渗透概念,使得概念具体化、实用化。
3. 分析题目中的显性和隐性条件,引导学生思考探索
学生怕解答应用题,往往审题没有过关,不会分析题目中显露的条件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更不会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这就要求老师们平时在审题教学中多加引导,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4. 引导学生观察题型,进行比较、归类、补充
小学阶段的计算题和应用题类型不是特别多,可以进行专题的分类教学。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完全可以随时渗透分类的思想,对各种计算题和应用题进行对比,归类,补充。这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是引导学生在一团迷雾中理出主线,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渗透了一些很重要的数学方法。当然,这种分类教学不能一步登天,不能拔苗助长,而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学情进行适当及时的归类总结。相信在这样的教学后,学生拿到题目就会自然地进行归类,自觉地理出解题思路。
5.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做题往往没有检查的好习惯,这就特别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检查的好处,并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奖励,形成一种氛围。检查也算是一种对于审题的最后补救吧。
6.多鼓励多疏导,提倡在生活中多观察,增强学生意志力
数学教师不管是不是班主任,同样肩负着教育重担。因此在平时教学中也要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特别是意志力的培养方面。在数学教学中多搞些有趣但需要耐心的活动,增强学生的意志。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百益无一害的。
一.小学生审题能力表现现状
审题是合理、有效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所以“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依据,是正确答题的根本保证。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这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大多数学生忽略或者轻视,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间接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和恐慌。小学生由于审题不清导致解错题的现象十分普遍,仔细分析,可以分成以下几种情况:
1.盲目答题,未审题先下笔
审题习惯不良的学生在拿到题后往往马上下笔,而未能仔细地读题,分析题意,所以解题也带着很强的盲目性,这就是最普遍的现象。 在应用题中由于不审题就下笔而导致的错误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2.定势思维,死定套路不转弯
到了小学中段,学生已经接触了较多的题目,特别在专题练习时往往出现一种类型的题目反复训练的情况。这从某种程度上使得学生对题目形成了“定势思维”。定势思维使用不得当导致的错误是较为严重的,因为这种情况是学生最容易放松警惕也是最难检查出错误的。
3. 抓不住关键词,手忙脚乱
在解决问题中,特别是题目数据较多,题目比较长篇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就觉得眼前一花,手忙脚乱,无从下手。
4.概念不清,理解偏差
由于现在教材的很多概念都比较形象地描述出来,学生表面上很快地理解了,但在做题的时候就反映出概念理解不清的情况了。死记硬背对小学生来说比理解要简单得多,所以,由于概念不清导致的审题偏差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5.情感脆弱,容易烦躁
当今的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被宠着惯着,意志力相对比较薄弱,这对他们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在数学学习中,往往会碰到需要动脑分析的题目,这时,若没有浓厚的兴趣,也没有破解难题的勇气,更没有耐心审题的意志,那么他便很容易丧失能动性,被迫学习。
二、培养小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
引导学生会读题、会审题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比教会他们无数的数学知识更加有长远的意义。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反思,针对以上分析的五个现状,我提出以下几点相应的策略:
1. 加强读题训练,养成自觉审题的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就应时刻提醒学生养成审题习惯,把不好的毛病遏制住,要求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读题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顺,养成指读两三遍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然后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解题。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要求在读题时用手指指着所读的部分,手口眼心合一。在作一些计算题目时,要求学生不要马上就进行死算,而是想一想可不可以用简便计算,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这个训练要求教师首先摆好心态,不急着多做题,快做题,而且要做到持之以恒。在初读题目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关键(看出数量关系)的字词用笔圈出来聚焦,以提醒自己看清楚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学生经过这样的思考过程后,相信正确率明显提高。
教师一开始要舍得花时间“逼”学生进行审题,把上述两步做到位而不是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教师的责任是要从“逼到放”。学生审题训练,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要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审题是正确解答习题的重要基础。学生既有审题的意识,又有审题的策略,相信学生的解题技巧一定能提高。
2. 重视数学概念理解,读懂题目中的关键词和专业术语
基于年龄上的限制,学生的智力和理解能力还处于发展时期。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对于题目要求中的文字或题图中隐含的条件等都不能正确理解,抓不住题目的关键,造成原则性的错误。所以要求学生在读题目要求时用一些划浪线、点重点号、画圈等作记号,标识出其中的一些重点词、字、句,养成边读边划的习惯,对题意的理解有所帮助。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在概念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记忆和浅显的理解,而要结合不同难度梯度的题目具体渗透概念,使得概念具体化、实用化。
3. 分析题目中的显性和隐性条件,引导学生思考探索
学生怕解答应用题,往往审题没有过关,不会分析题目中显露的条件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更不会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这就要求老师们平时在审题教学中多加引导,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4. 引导学生观察题型,进行比较、归类、补充
小学阶段的计算题和应用题类型不是特别多,可以进行专题的分类教学。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完全可以随时渗透分类的思想,对各种计算题和应用题进行对比,归类,补充。这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是引导学生在一团迷雾中理出主线,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渗透了一些很重要的数学方法。当然,这种分类教学不能一步登天,不能拔苗助长,而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学情进行适当及时的归类总结。相信在这样的教学后,学生拿到题目就会自然地进行归类,自觉地理出解题思路。
5.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做题往往没有检查的好习惯,这就特别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检查的好处,并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奖励,形成一种氛围。检查也算是一种对于审题的最后补救吧。
6.多鼓励多疏导,提倡在生活中多观察,增强学生意志力
数学教师不管是不是班主任,同样肩负着教育重担。因此在平时教学中也要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特别是意志力的培养方面。在数学教学中多搞些有趣但需要耐心的活动,增强学生的意志。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百益无一害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