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小学生的语文预习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如何落实小学生的语文预习
语文教师平时有布置和检查他们的预习,只有极少部分教师是只布置学生预习,但没检查预习效果的。尽管绝大部分教师都很注重学生的语文预习,学生在思想上也觉得语文预习十分重要,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回家后还是不会自觉预习。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在大部分小学生的思想里,他们都觉得老师要求写的才是作业,要求读的看的可做可不做。此外,小学生处于贪玩的年龄阶段,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当游戏机、电视机出现时,他们往往忽略了学习。那么我们应如何解决小学生语文预习的问题呢?提出以下建议:
1、激发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
许多小学生都认为语文预习很重要,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这种想法付诸实际行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也就是说,语文学习动机分为外来的语文学习动机和内在的语文学习动机两种。外来的语文学习动机所推动的语文学习活动是为了外部报酬、奖励或荣誉,如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尊重等。而内在的语文学习动机所激起的语文学习活动是为了学会语文这门课程本身,也就是语文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是密切相联的,有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和信心,能发扬拼搏精神,遇到困难能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表现出顽强的学习意志。实验表明,通过赏罚这些外部强化手段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是有效果的,但却带有明显的负作用,许多学生勤奋学习语文仅仅是为了得到父母、老师的奖赏,当这种奖赏不复存在时,他们的语文学习动力也随之消失。因此,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内在语文学习动机,它是一种以获得语文知识为目的的学习动机,也就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试想一下,一个学生如果不喜欢语文,对语文学习没兴趣,他怎么会自觉地预习语文呢?所以,要想培养学生自觉预习语文的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许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语文,是因为语文需要记忆的东西特别多,还要通篇背诵,学生怎么会喜欢呢?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这个问题,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教师在教学中最好采取那种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期待相反的方法来呈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生不熟悉的内容时,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或“设悬念”的方法来显示,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学习的兴趣。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强调字义、词性、句法这些死的知识,这样会给学生枯燥无味的感觉,而要适当介绍人物轶事、历史故事、时代背景,多关注作品的文学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
(2)在背诵课文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识记方法。为了让学生有一定的积累,并较快建立起对文学作品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背诵一些东西是在所难免的。由于部分学生采取机械识记的方法,所以一说到背诵,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这时候,教师就应在识记方法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其实识记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意义识记、分散识记、集中识记……现在还提倡超额学习,只要让学生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识记方法,背诵将不再是学生的苦差事。学生一旦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就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学习动力,这股力量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它会使学生爱上语文,并逐渐养成自觉预习语文的习惯。
2、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语文预习的指导和检查力度
在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他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应教给学生语文预习的方法
在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除了要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之外,还要教给他们语文预习的方法。教师的教学并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向他们提供帮助或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脚手架”。小学生还不具备自学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向他们提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学习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的进展。这实际上也就是加涅主张的指导法,即给学生最充分的指导,使学生沿着仔细规定的学习程序,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实验表明,指导法比较适合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的学习,它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各具特点的,即存在个性差异,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齐步走,那是一种苛求,也是对学生天性的一种扼杀。所以教师在检查预习情况时没必要要求每一个学生每一次都全部完成你布置的预习任务,只要他能完成力所能及的就行了。对于那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在预习过程中基本完成课文的学习,如字、词的掌握、文意的理解、情感的把握和提出各种疑难问题等。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相对没那么强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认真对待预习,掌握大部分字词和知道课文的内容就行了。如果教师对他们的要求过高,会使他们对语文产生恐慌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作为教师,不要太在乎结果的些许差异,充分肯定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式,这才符合“快者快学,慢者慢学”的规律。
(3)教师要制定一套有效的语文预习情况检查措施
教师除了布置预习任务外,还要花点时间检查学生每次的语文预习情况,不能只布置不检查,不然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会相对削弱。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学习新课文之前的几分钟,可以通过提问或抽查的方式进行。教师最好用一个本子记录学生的整体预习情况,哪些地方值得继续发扬,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都一一记录清楚。此外,教师还要明确赏罚制度,对预习态度好的学生多加表扬,对不自觉预习的学生也要有适当的惩罚,如在课堂上作适当的提醒和批评或放学后留下来完成第二天的预习任务才允许回家等。培养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一日之功,因此教师的要求应持之以恒,绝不能一段时间严格要求,一段时间又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不然学生会养成懒散的作风。
总之,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还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检查措施,让学生在适度的压力之下形成语文预习的好习惯。
3、家长要配合教师监督子女的预习
父母是学生朝夕相处的人,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教育随时都在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儿童进入学校以后,接受学校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学校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但是他们的成长,仍然离不开家庭教育。走读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学生的预习任务主要在家里完成,但是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高,即使教师布置他们回去预习,但一回到家,他们就会抵制不了游戏机、电视、网络等外界因素的诱惑,把教师的话抛到九霄云外。在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
(1)家长应严格而合理地要求子女
家长要严格要求子女,帮助他们对每天的生活和学习进行妥善安排。但应注意,在培养子女良好学习习惯预习习惯的过程中,父母不要经常以苛刻的条件折磨子女,固执地要求他们什么时候必须做哪科的作业或必须怎么做,而忽视他们个人的兴趣和要求,低估他们的力量,这样容易养成他们总是按照别人的暗示去行事,或跟别人的要求相对抗,发展成独断的性格。
(2)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父母与子女要共同协商安排学习和娱乐的时间,绝不能实行家长专制制度,不然也会导致第(1)点中提到的不良结果。
(3)父母要尽量满足子女的低级需要
在子女学习的过程中,父母应尽量满足子女的低级需要,如解决子女的温饱问题,为子女提供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等。
(4)父母应检查并指导子女的预习
父母要抽出时间检查子女的作业和预习的完成情况,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作适当的指导。作为父母,应该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子女在学习中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并作充分的肯定,不应老在孩子身上挑毛病。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要作耐心的教育和指导。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是一种不能代替的力量,家长要大力配合教师培养子女的良好学习和预习习惯,提高预习的效果。
推荐理由: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语文教师平时有布置和检查他们的预习,只有极少部分教师是只布置学生预习,但没检查预习效果的。尽管绝大部分教师都很注重学生的语文预习,学生在思想上也觉得语文预习十分重要,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回家后还是不会自觉预习。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在大部分小学生的思想里,他们都觉得老师要求写的才是作业,要求读的看的可做可不做。此外,小学生处于贪玩的年龄阶段,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当游戏机、电视机出现时,他们往往忽略了学习。那么我们应如何解决小学生语文预习的问题呢?提出以下建议:
1、激发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
许多小学生都认为语文预习很重要,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这种想法付诸实际行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也就是说,语文学习动机分为外来的语文学习动机和内在的语文学习动机两种。外来的语文学习动机所推动的语文学习活动是为了外部报酬、奖励或荣誉,如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尊重等。而内在的语文学习动机所激起的语文学习活动是为了学会语文这门课程本身,也就是语文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是密切相联的,有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和信心,能发扬拼搏精神,遇到困难能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表现出顽强的学习意志。实验表明,通过赏罚这些外部强化手段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是有效果的,但却带有明显的负作用,许多学生勤奋学习语文仅仅是为了得到父母、老师的奖赏,当这种奖赏不复存在时,他们的语文学习动力也随之消失。因此,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内在语文学习动机,它是一种以获得语文知识为目的的学习动机,也就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试想一下,一个学生如果不喜欢语文,对语文学习没兴趣,他怎么会自觉地预习语文呢?所以,要想培养学生自觉预习语文的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许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语文,是因为语文需要记忆的东西特别多,还要通篇背诵,学生怎么会喜欢呢?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这个问题,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教师在教学中最好采取那种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期待相反的方法来呈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生不熟悉的内容时,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或“设悬念”的方法来显示,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学习的兴趣。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强调字义、词性、句法这些死的知识,这样会给学生枯燥无味的感觉,而要适当介绍人物轶事、历史故事、时代背景,多关注作品的文学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
(2)在背诵课文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识记方法。为了让学生有一定的积累,并较快建立起对文学作品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背诵一些东西是在所难免的。由于部分学生采取机械识记的方法,所以一说到背诵,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这时候,教师就应在识记方法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其实识记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意义识记、分散识记、集中识记……现在还提倡超额学习,只要让学生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识记方法,背诵将不再是学生的苦差事。学生一旦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就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学习动力,这股力量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它会使学生爱上语文,并逐渐养成自觉预习语文的习惯。
2、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语文预习的指导和检查力度
在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他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应教给学生语文预习的方法
在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除了要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之外,还要教给他们语文预习的方法。教师的教学并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向他们提供帮助或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脚手架”。小学生还不具备自学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向他们提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学习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的进展。这实际上也就是加涅主张的指导法,即给学生最充分的指导,使学生沿着仔细规定的学习程序,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实验表明,指导法比较适合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的学习,它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各具特点的,即存在个性差异,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齐步走,那是一种苛求,也是对学生天性的一种扼杀。所以教师在检查预习情况时没必要要求每一个学生每一次都全部完成你布置的预习任务,只要他能完成力所能及的就行了。对于那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在预习过程中基本完成课文的学习,如字、词的掌握、文意的理解、情感的把握和提出各种疑难问题等。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相对没那么强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认真对待预习,掌握大部分字词和知道课文的内容就行了。如果教师对他们的要求过高,会使他们对语文产生恐慌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作为教师,不要太在乎结果的些许差异,充分肯定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式,这才符合“快者快学,慢者慢学”的规律。
(3)教师要制定一套有效的语文预习情况检查措施
教师除了布置预习任务外,还要花点时间检查学生每次的语文预习情况,不能只布置不检查,不然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会相对削弱。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学习新课文之前的几分钟,可以通过提问或抽查的方式进行。教师最好用一个本子记录学生的整体预习情况,哪些地方值得继续发扬,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都一一记录清楚。此外,教师还要明确赏罚制度,对预习态度好的学生多加表扬,对不自觉预习的学生也要有适当的惩罚,如在课堂上作适当的提醒和批评或放学后留下来完成第二天的预习任务才允许回家等。培养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一日之功,因此教师的要求应持之以恒,绝不能一段时间严格要求,一段时间又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不然学生会养成懒散的作风。
总之,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还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检查措施,让学生在适度的压力之下形成语文预习的好习惯。
3、家长要配合教师监督子女的预习
父母是学生朝夕相处的人,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教育随时都在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儿童进入学校以后,接受学校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学校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但是他们的成长,仍然离不开家庭教育。走读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学生的预习任务主要在家里完成,但是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高,即使教师布置他们回去预习,但一回到家,他们就会抵制不了游戏机、电视、网络等外界因素的诱惑,把教师的话抛到九霄云外。在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
(1)家长应严格而合理地要求子女
家长要严格要求子女,帮助他们对每天的生活和学习进行妥善安排。但应注意,在培养子女良好学习习惯预习习惯的过程中,父母不要经常以苛刻的条件折磨子女,固执地要求他们什么时候必须做哪科的作业或必须怎么做,而忽视他们个人的兴趣和要求,低估他们的力量,这样容易养成他们总是按照别人的暗示去行事,或跟别人的要求相对抗,发展成独断的性格。
(2)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父母与子女要共同协商安排学习和娱乐的时间,绝不能实行家长专制制度,不然也会导致第(1)点中提到的不良结果。
(3)父母要尽量满足子女的低级需要
在子女学习的过程中,父母应尽量满足子女的低级需要,如解决子女的温饱问题,为子女提供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等。
(4)父母应检查并指导子女的预习
父母要抽出时间检查子女的作业和预习的完成情况,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作适当的指导。作为父母,应该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子女在学习中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并作充分的肯定,不应老在孩子身上挑毛病。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要作耐心的教育和指导。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是一种不能代替的力量,家长要大力配合教师培养子女的良好学习和预习习惯,提高预习的效果。
推荐理由: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