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条道路的基本主张,历史的命运如何,为什么
第三条道路主要内容为:在社会民主主义的基础上,肯定自由市场的价值,强调解除管制、地方分权(非核心化)和低税赋等政策。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德国总理格哈特·施罗德以及西班牙总理萨帕特罗等人的政策就体现了“第三种道路”的核心理念。
在比尔·克林顿领导下的美国参议院中间党派,强调政府在财政上的保守、用一系列所谓“工作福利”的政策来代替旧有的“高福利”政策以及对于自由市场的维护功能。但是同时,这些政治家避免将自身与纯粹的“自由放任主义”经济学和其他自由主义相混同。
一般认为,第三条道路不是一种意识形态,因为其不涉及到政治运动。试图将第三条道路政治化的努力被称为激进中间派。
第三条道路最终失败。
原因是:
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来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不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来看,帝国主义列强不可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从中国的革命形势来看,国民党当局不允许任何阻止其一党专政的力量存在。
扩展资料:
1、第三条道路的起源:
这个名称最早于1900年代庇护十一世提出,他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也不合适,希望找到走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间的“第三条道路”,其后不断有人开始在这条道路上不停钻研,但当时这个概念还是相当模糊。
1938年,英国保守党代表麦克米伦写了一本名为《中间路线》的著作,其后他在1957年至1963年就任英国首相也是套用这个政治理念来管治英国。
在1950年代,这种观点被德国秩序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威廉汉姆·勒普克所发展完善为社会市场经济。
在1960年代,著名的捷克经济学家奥塔﹒塞克对理论化整套第三条道路作出重大的贡献。
到了1990年代,撒切尔政府和罗纳德·里根政府,将经济上缓和管制、个人主义以及全球化等理念融合进主流的左翼思想,许多政治家倾向于用“第三条道路”来形容这种新政。而这个名称也经常被作为新自由主义社会经济政策的别称。
就这样,这个理念成为现代欧洲民主社会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尤其对于一些社会民主党派和美国民主党成员来说,这个理念是其核心思想。
曾任英国首相的工党领导托尼·布莱尔受到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纪登斯影响,他在竞选期间以“第三条道路”作出竞选口号,结果使工党在野18年后,终于在1997年赢得了大选,重新上台,故他被视为体现“第三条道路”理念的表率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路线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也就是后期民主联盟)提出的社会民主主义路线,在它两边一直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一条是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独裁、卖国的反革命道路;另一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些民主党派企图在国共两党之间“严守第三者立场”,幻想走第三条道路,即用和平改良的办法使国民党政府“刷新政治”.其中民族党派人士张东荪在文章中提出和平的死敌是“国民党为右,共产党为左”,为挽救时局,中间派的责任就是“把他们偏右者稍稍拉到左转,偏左者稍稍拉到右转,这样右派向左,左派向右的情形,使中国得到一个和谐与团结并由团结得到统一.”
他们幻想着如效仿西方美国,在中国实行议会制,责任内阁制和地方自治制,把中国建立成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共和国.
2.其历史命运是什么?
共产党对于"第三条道路"的主张者一直采用团结、批评、教育的方法.而国民党当局为了维护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进一步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压榨和对爱国民主力量的疯狂镇压,对民主党派进行迫害.在枪杀李公朴、闻一多之后,又干掉了著名民主人士杜斌丞,民主同盟的许多成员被逮捕、绑架,所办的几家报社被捣毁或遭袭击.1947年10月,国民党当局宣布民主同盟为“非法团体”,明令对该盟及其成员的一切活动“严加取缔”.国民党对各民主党派的残酷镇压,使得各民主党派处境日益艰难,被迫相继转入地下秘密活动.在这困难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再次向民主连盟及各民主党派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民主连盟等一部分领导人转移到香港活动,努力开展对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团结工作.
到了1948年1月.民主联盟主席沈钧儒在香港召开了民主联盟一届三中全会会议明确主张:彻底推翻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赞成土地改革和没收官僚资本;放弃中间立场,支持武装斗争,与中共携手合作,为建立民主、和平、独立、统一的新中国而奋斗到底.这次会议,标志着民盟转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正如其领导人史良所说:它“以民盟历史上的政治转折点而载入史册.从此,民盟走上与中国共产党全面合作的光明大道,在实际上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这就是第三条路线历史命运.
3.为什么?
很简单,首先帝国主义国家不会容许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在经济上政治上存在的软弱性,也使他们无法领导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斗争,更别谈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了.
中国当时最大的社会矛盾是农民与土地,中国当时人口80%以上是农民.谁能解决农民问题,谁在中国人民心中就是神.毕竟在那个还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且枪炮成批量生产的年代,谁的支持者多,谁就能胜利.只有共产党能根本解决农民与土地的问题,所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是历史的客观规律,是必然的.
这个名称最早于1900年代庇护十一世提出,他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也不合适,希望找到走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间的"第三条道路",其后不断有人开始在这条道路上不停钻研,但当时这个概念还是相当模糊。
1938年,英国保守党代表麦克米伦(Harold Macmillan)写了一本名为《中间路线》(The Middle Way)的著作,其后他在1957年至1963年就任英国首相也是套用这个政治理念来管治英国。
在1950年代,这种观点被德国秩序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威廉汉姆·勒普克所发展完善为社会市场经济。
在1960年代,著名的捷克经济学家奥塔﹒塞克(Ota Sik)对理论化整套第三条道路作出重大的贡献。
到了1990年代,撒切尔政府和罗纳德·里根政府,将经济上缓和管制、个人主义以及全球化等理念融合进主流的左翼思想,许多政治家倾向于用"第三条道路"来形容这种新政。而这个名称也经常被作为新自由主义社会经济政策的别称。就这样,这个理念成为现代欧洲民主社会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尤其对于一些社会民主党派和美国民主党成员来说,这个理念是其核心思想。
曾任英国首相的工党领导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受到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纪登斯(Anthony Giddens)影响,他在竞选期间以"第三条道路"作出竞选口号,结果使工党在野18年后,终于在1997年赢得了大选,重新上台,故他被视为体现"第三条道路"理念的表率者。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