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历史故事
一、牡丹花的历史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花的民族。
我们的古代祖先爱花、护花、种花的历史,几乎和他们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的历史一样深厚、悠久。先民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原始牡丹群落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
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把牡丹赠给恋人表达爱情的描述。我国人工栽培牡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开始于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时代,距现在已有1400多年。
牡丹花朵硕大丰满,鲜艳夺目,品种繁多,芳香浓郁,自古以来,被公认是“花中之王”,雄居于群芳之首。 历史上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故事是虚构的,不过武则天写牡丹诗是真的,这首诗题为《腊月宣诏幸上苑》,此诗收录在《全唐诗》中,。
但这首诗写于公元691年,是武则天当上皇帝的第二年,当时她不是在长安久住,而是住在洛阳,不可能把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 历史记载武则天非常喜欢牡丹,史书《牡丹赋》中记载“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上苑只有缺,因命人移栽焉。”
唐朝真正把洛阳牡丹栽培的是李隆基(唐玄宗)。到武则天时洛阳牡丹开始兴盛,因为隋代有牡丹,因隋末战乱已经将牡丹毁之殆尽,唐朝初年政治中心在长安,武则天建周称帝后并建都洛阳,牡丹进一步的兴盛,所以武则天烧牡丹也是不可能的。
唐代,洛阳的宫廷寺院、富豪宅第和民间,栽培、观赏牡丹已十分普遍。洛阳人爱花,家家移植牡丹也是牡丹繁盛的原因,这也是洛阳以盛产名贵牡丹的原因。
白居易在《买花》这首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洛阳人对牡丹的狂热迷恋:“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到了北宋年间,洛阳种植牡丹规模空前,栽培技术也更加系统完善,出现了许多名贵品种,我们今天看到的华丽高贵的“姚黄”、丰满鲜艳的“魏紫”、灿若朝霞的“洛阳红”、冰清玉洁的“玉千叶”等等,都是八百多年前就培育成功的牡丹名品。 宋代的文人墨客还撰写了一批有关牡丹的重要理论专著,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张响的《牡丹花谱》、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等等。
这些著作详细论述了洛阳牡丹的历史渊源、栽培技术、名贵品种和牡丹园圃兴盛以及世人欣赏牡丹留连忘返的情景。所以史书记载“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
1959年秋天,周恩来总理视察洛阳时说:“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 周总理的话确立了牡丹在华夏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开辟了牡丹发展史的新纪元。
洛阳人民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迅速扩大牡丹种植面积,新建洛阳牡丹园、洛阳牡丹宫和千亩牡丹基因库,并在王城公园、牡丹公园、西苑、南关花园等处开辟了牡丹观赏区。每年3月底4月初春风浩荡、牡丹花开的时候,洛阳城数十里长街万人空巷,看花人摩肩接踵,笑语欢歌阵阵。
万紫千红的花光、如醉如痴的人流,汇成欢乐的海洋,使古城春色更添诗情画意。洛阳牡丹的栽培技术也是越来越先进,外地人不论什么季节来洛阳都可以欣赏到牡丹花芳姿。
洛阳牡丹的栽培技术也使中国牡丹人工培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的牡丹蜚声世界,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还以中国牡丹的人工栽培创造新品种为例,作为“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学说”的论证材料。
世界各国人民也非常珍爱牡丹,在八世纪,中国牡丹传入日本,1330年传入法国,1656年传入荷兰,1820年进入美国,至今已有20多个国家栽培中国牡丹。牡丹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
【牡丹赋】曰:“其品种繁多,其花色奇丽。或于山坡堤上,或于自家园中,或于栗棣坊里;洛阳牡丹,天香独步,国色无双;冠以万花之首,堪称百花之王;驰名于四海,享誉于中外。”
今天洛阳已经成功的举办了26届牡丹花会.牡丹花带来的经济效益逐年递增.洛阳的牡丹也是与中外交流的纽带,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桥梁.。
二、牡丹的传说故事39字
牡丹传说 是河南洛阳的汉族民间传说之一。
自从洛阳牡丹驰名全国以后,有关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趣闻也相继现。申报的遗产类别属民间文学。
牡丹,又名“焦骨牡丹”,这个名字的由来与武则天有关。唐时,一个冰封大地的寒冷天气,武则天到后苑游玩,只见天寒地冻,百花雕谢,万物萧条,心里十分懊恼:若一夜之间,百花齐放,该多好,以我堂堂武则天之威,想那百花岂敢违旨想到这,她面对百花下诏令道:“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
武则天诏令一出,百花仙子惊慌失措,聚集一堂商量对策。有的说:“这寒冬腊月要我们开花,不合时令,怎办到?有的说:“武后的圣旨怎么违背呢?不然,一定会落个悲惨的下场;”众花仙默然,她们都目睹过武则天“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种种行为,怎么办呢?第二天,一场大雪纷纷扬扬从天而降,尽管狂风呼啸,滴水成冰,但众花仙还是不敢违命。
只见后苑中,五颜六色的花朵真的顶风冒雪,绽开了花蕊。武则天目睹此情此景,高兴极了,突然,一片荒凉的花圃映入眼帘,武则天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这是什么花?怎敢违背朕的圣旨?”大家一看,原来全是牡丹花。
武则天闻听大怒:“马上把这些胆大包天的牡丹逐出京城,贬到洛阳去:”谁知,这些牡丹到洛阳,随便埋入土中,马上就长出绿叶,开出花朵娇艳无比。武则天闻讯,气急败坏,派人即刻赶赴洛阳,要一把将牡丹花全部烧死。
无情的大火映红了天空,棵棵牡丹在大火中痛苦地挣扎, *** ,然而,人们却惊奇发现,牡丹虽枝干已焦黑,但那盛开的花朵却更加夺目。牡丹花就这样获得了“焦骨牡丹”的称号,牡丹仙子也以其凛然正气,被众花仙拥戴为“百花之王”。
从此以后,牡丹就在洛阳生根开花,名甲天下。徐书信诗《牡丹传说》:“逐出西京贬洛阳,心高丽质压群芳。
铲根焦骨荒唐事,引惹诗人说武皇。
三、中国十大名花牡丹的历史故事
一年腊月天,武则天同太平公主在暖阁饮酒赏雪,忽觉阵阵清香扑鼻,原来梅花开了。武则天高兴,吩咐到群芳圃、上林苑赏花。可到群芳圃,除腊梅、水仙、天竺、迎春之外,尽是一派枯枝,要去上林苑,却有小太监奏知,与群芳圃相同。于是武则天写下一首绝句:明朝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写毕让太监拿去上林苑张挂以报知花神。次晨,果然两处百花齐放。武则天大喜,并一一赏花。武则天素爱牡丹,平日尤加爱护,今日惟独牡丹无花。武则天大怒,遂吩咐将牡丹连根拔起,即刻烧毁,又下旨将4000株牡丹贬去洛阳。自此,天下牡丹惟洛阳最盛。
四、牡丹花的历史
1、牡丹原产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诸省山间或丘岭中,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变野生为家养。
2、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则始于南北朝。
3、隋代,牡丹的栽培数量和范围开始逐渐扩大,当时的皇家园林和达官显贵的花园中已开始引种栽培牡丹,并初步形成集中观赏的场面。
4、唐朝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都长安的牡丹在引种洛阳牡丹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时已出现了种植牡丹的花师。
5、作为唐代东京的洛阳,从初唐到五代十国的后唐,牡丹种植业都在不断的发展,其规模不亚于西京长安。
6、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这其中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
7、北宋时,洛阳牡丹的规模是空前的。当时洛阳人不单爱花,种花,更善于培育新品种,牡丹“不接则不佳“,他们用嫁接方法固定芽变及优良品种,这就是北宋时最突出的贡献。
8、清代熏花已十分普及。
9、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牡丹种植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牡丹的栽培数量不断增加,栽培技术水平逐年提高。洛阳、菏泽等地先后成立了牡丹专业的科研机构——牡丹研究所。
扩展资料:
牡丹花形态特征:
牡丹是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偶尔近枝顶的叶为3小叶;顶生小叶宽卵形,长7-8厘米,宽5.5-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浅裂,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绿色,有时具白粉,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柄长1.2-3厘米。
侧生小叶狭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5-6.5厘米,宽2.5-4厘米,不等2裂至3浅裂或不裂,近无柄;叶柄长5-11厘米,和叶轴均无毛。
花单生枝顶,直径10-17厘米;花梗长4-6厘米;苞片5,长椭圆形,大小不等;萼片5,绿色,宽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或为重瓣,玫瑰色、红紫色、粉红色至白色,通常变异很大,倒卵形,长5-8厘米,宽4.2-6厘米。
顶端呈不规则的波状;雄蕊长1-1.7厘米,花丝紫红色、粉红色,上部白色,长约1.3厘米,花药长圆形,长4毫米;花盘革质,杯状,紫红色,顶端有数个锐齿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时开裂;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长圆形,密生黄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牡丹花
五、中国十大名花牡丹的历史故事
一年腊月天,武则天同太平公主在暖阁饮酒赏雪,忽觉阵阵清香扑鼻,原来梅花开了。
武则天高兴,吩咐到群芳圃、上林苑赏花。可到群芳圃,除腊梅、水仙、天竺、迎春之外,尽是一派枯枝,要去上林苑,却有小太监奏知,与群芳圃相同。
于是武则天写下一首绝句:明朝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写毕让太监拿去上林苑张挂以报知花神。次晨,果然两处百花齐放。
武则天大喜,并一一赏花。武则天素爱牡丹,平日尤加爱护,今日惟独牡丹无花。
武则天大怒,遂吩咐将牡丹连根拔起,即刻烧毁,又下旨将4000株牡丹贬去洛阳。自此,天下牡丹惟洛阳最盛。
六、牡丹花的传说
“金黄牡丹”的传说
在云南省大理的洱海边,有座点苍山。在这深山之中,生长着一种世界着名的金黄牡丹,色如黄金,形似元宝,非常惹人喜欢。据当地的白族兄弟讲,它是由金子变成的。
元朝末年,山中常闹土匪。一位当地的白族老汉以卖柴为生,一天进山砍柴遭土匪绑架,并限其家人三日之内,带上黄金百两,进山来赎。
老汉家中只有一个相依为命的独生女阿青,她闻讯后十分伤心,家中贫寒如洗,哪有金银?异常聪颖的她转念一想,有了主意。
第三天,她只身带了一袋染了金色的石块和一把利剑上山。她把金色的石块抛在地上,地匪们蜂拥来抢,她乘机一剑杀了土匪头目,其余人顿作鸟兽散。阿青救出了父亲。后来,就在她抛“金“之地,长出了金黄牡丹。
拓展资料:
牡丹(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灌木。
花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栽培类型中,主要根据花的颜色,可分成上百个品种。”牡丹品种繁多,色泽亦多,以黄、绿、肉红、深红、银红为上品,尤其黄、绿为贵。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国色天香”之称。唐代刘禹锡有诗曰:“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在清代末年,牡丹就曾被当作中国的国花。1985年5月牡丹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二。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在中国栽培甚广,并早已引种世界各地。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
七、银屏牡丹的历史传说
据说,花开五朵则五谷丰登,花开四朵则四时吉泰。
花开得早,朵数少,必有旱灾;花开得迟,朵数多,必有涝灾。这些年来通过观察,牡丹花开的情况对气候变化的验证确令人信服。
中国发大水的一九九一年,花开得朵数多,而且花期从四月十五日一直持续到五月五日。这可能是因为牡丹根须扎入岩石深处,将大水之年,地下水气旺盛,花多期长;将干旱之年,地下水气不足,花少期短。
从一九九七年开始,每年花都开得特别早,朵数多,同时凋得也快,而且花盘变小。2006年竟达十四朵,在四月初就已提前开放(4月7日左右),违背了谷雨时节花争妍的规律,这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1976年,银屏牡丹花含苞未放,这是县志上有记载,那多难的一年,牡丹花也在致哀。 。
八、有关牡丹的传说
牡丹,又名“焦骨牡丹”,这个名字的由来与武则天有关。
唐时,一个冰封大地的寒冷天气,武则天到后苑游玩,只见天寒地冻,百花雕谢,万物萧条,心里十分懊恼:若一夜之间,百花齐放,该多好,以我堂堂武则天之威,想那百花岂敢违旨想到这,她面对百花下诏令道:“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 武则天诏令一出,百花仙子惊慌失措,聚集一堂商量对策。
有的说:“这寒冬腊月要我们开花,不合时令,怎办到?有的说:“武后的圣旨怎么违背呢?不然,一定会落个悲惨的下场;”众花仙默然,她们都目睹过武则天“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种种行为,怎么办呢?第二天,一场大雪纷纷扬扬从天而降,尽管狂风呼啸,滴水成冰,但众花仙还是不敢违命。只见后苑中,五颜六色的花朵真的顶风冒雪,绽开了花蕊。
武则天目睹此情此景,高兴极了,突然,一片荒凉的花圃映入眼帘,武则天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这是什么花?怎敢违背朕的圣旨?”大家一看,原来全是牡丹花。武则天闻听大怒:“马上把这些胆大包天的牡丹逐出京城,贬到洛阳去:”谁知,这些牡丹到洛阳,随便埋入土中,马上就长出绿叶,开出花朵娇艳无比。
武则天闻讯,气急败坏,派人即刻赶赴洛阳,要一把将牡丹花全部烧死。无情的大火映红了天空,棵棵牡丹在大火中痛苦地挣扎, *** ,然而,人们却惊奇发现,牡丹虽枝干已焦黑,但那盛开的花朵却更加夺目。
牡丹花就这样获得了“焦骨牡丹”的称号,牡丹仙子也以其凛然正气,被众花仙拥戴为“百花之王”。从此以后,牡丹就在洛阳生根开花,名甲天下。
徐书信诗《牡丹传说》:“逐出西京贬洛阳,心高丽质压群芳。铲根焦骨荒唐事,引惹诗人说武皇。”
牡丹,别名木芍药、洛阳花、谷雨花、鹿韭等。属毛莨科多年生落叶灌木。
我国以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在石壁乡三合村村东,原佛庙的遗址处,长着一簇五尺多高的白牡丹,当地群众称之为“神牡丹”。
据考证,这株白牡丹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单株野生牡丹。在古《岳阳县志》中有这样记载:“三合佛庙中有白牡丹一株,花叶重复,瓣白如玉,中含金蕊,花开时香飘数里。”
据本村八旬老人们回忆,从他们记事起,每当花开时,周围乡里的群众,成群结队前来赏花。在赏花人中,有不少人是来求药还愿的。
一簇牡丹花,何以这样神?当地老百姓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公元690年,唐朝女皇武则天改唐立周,初定天下,踌躇满志。
腊月初八,召集朝文武大臣,设万人宴以庆功业。宴会上,酒兴正浓之时,开窗赏雪观景;忽觉一股清香飘来,经众人仔细察看,发现蜡梅花冲寒开放。
当时有位大臣乘兴作诗一首:“上林初就如群臣,黄梅同心各自新,谁见小园春雪里,破春一萼更惊人。”众大臣连声称赞,并争先献媚讨好的说:“天助吾皇,万物皆贺。”
这时武则天已喝得半醉,对大臣们说:“百花齐放,群芳争艳,不更好么。”当时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便奏本说:“想必是众花未见圣旨,若皇上下旨,百花也不敢抗旨不尊。”
武则天便命人笔砚侍候,乘酒意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晚风吹。”御花园上林苑众花,接到圣旨后,一夜之间纷纷开放,唯独牡丹不愿向皇上献媚讨好,没有开放。
第二天早晨,大周朝群臣兴致勃勃的同游上林苑,但见百花怒放,不见牡丹花影,这下惹怒了武则天,下令火烧牡丹两千株,其余赶出京城,发配洛阳,并改名叫“洛阳花”。在牡丹被发配洛阳的途中,有株白牡丹显了仙形,变成一个身穿白衣的少女。
她深怕再遭天祸,一心想找个清静的地方,平平安安的过日子,便中途逃脱,向北而行,一连几天几夜的赶路,来到了三合村,见三合村前有河,后靠山,山青水秀,风景迷人。牡丹仙女迷峦这里的美好景色,更爱怜三合村民勤恳度日、安静生活的美好晨光。
仙女在三合村歇了歇脚,又向东行走了一天的路程,越走越看到人烟稀少,荒山秃岭,满目荒凉,便不再走了,就地雇了一个脚驴车重返三合村。赶车的是一个老农夫,在太阳刚要落山的时候,便到了三合村东的佛庙前。
仙女跳下车说:“进佛庙还个愿,出来再付车费”,老农左等右等也没见仙女出来,眼看天就要黑了,就走上前叩开佛庙的大门,走出一位老和尚,老农向老和尚叙说事情经过,可老和尚并未见到有姑娘进庙还愿,却也无可奈何只得替姑娘付马车费了事。第二年春,佛庙院内长出一株白牡丹,谷雨节后绽开了洁白如玉的花朵,花大如盘,散发出阵阵清香。
白牡丹的四周,还长出四株芍药,附近的人见了都说它们是牡丹仙子的四个贴身侍女。这株牡丹越长越旺,不几年,就长成五尺高。
后来,邻近村里有个大户人家,想把牡丹占为己有,就把这株牡丹移到他家院里,牡丹移去后就一天比一天枯萎,这户人家里也接连出现凶事,这家主人赶快把已枯死的牡丹,移栽原处。没想到,牡丹从根部又发出新芽,不几年又长得和从前一样高了。
牡丹劫后余生,傲骨愈刚,乱世不开,盛世满枝。说来也怪,当地人都说,凡白牡丹枝繁叶茂的时候,三合一带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果三合一带遇到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