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太空中生活与地球上有什么不同?
1、吃饭方式不同:
太空餐桌是特制的。它具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碗、盘等餐具,桌上装有水冷却器和加热器。吃饭时,宇航员必须先把脚固定在地板上,把身体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飘动。面对摆在餐桌上的饭菜,你千万不要着急,一定要注意端碗、夹饭、张嘴、咀嚼一连串动作的协调。
端碗要轻柔,动作太猛,饭会从碗里飘出去;夹饭、夹菜要果断,夹就要夹准、夹住,最好不要在碗里乱拨拉,以免饭菜飘走,使用叉子效果最好;饭菜夹住后,张嘴要快,闭嘴也要快,
因为即使是放到嘴里的食物,不闭嘴它也会“飞”走;咀嚼时节奏要放慢,细嚼慢咽利于消化,还可以减少体内废气的产生和排泄,避免宇航员生活环境的污染。
2、活动空间不同:
其实我们各自的生活空间对我们自身的生理和心理会有很大的影响,在载人航天中这同样是基本问题。目前为止所有载人航天器,包括空间站,提供给航天员的活动空间都不能说是非常宽裕。而面临着太空飞行任务时间的加长,航天器所提供的活动空间更成为一个问题。
试想长时间的呆在一个四面都是仪器设备的小房间里会是什么感觉。正因为如此航天工程师们对航天器需要提供给航天员的活动空间作了一个限定,这些限定是根据人类心理对太空任务的可承受程度来制定的。一般太空任务时间越长,需要的可活动空间越大。
但在实际的飞行中,由于其它一些条件的限制,实际的空间可能要比理论上的稍小一些,如美国水星号、双子星座和阿波罗飞船舱内空间分别为1.53米3、1.25米3和3.03米3。
3、得病率不同:
航天运动病也称太空病,是由于在失重状态,人体不适应产生的,和一般人平时的晕车和晕船非常相似。最初是上腹部不适,继而面色苍白、虚汗、头晕、眼花、恶心,严重的还会呕吐,但吐过以后症状会明显减轻。
航天运动病一般在载人飞船一进入轨道后就会发生,持续2至4天后症状自动消失。但是,可别认为航天运动病算不得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实际上,对于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空间生命科学来说,它恰恰是一个难以攻克的大问题。
由于航天运动病发病率很高,据资料表明,有将近半数以上的航天员入轨后都会患上这种病。载人飞行的工作日程安排得非常严格,航天员入轨后有许多重要的操作需要在这段时间内完成。
如果这时候出现运动病症状,就会或多或少影响其空间任务的完成,严重时还会影响到载人航天飞行的安全。其次,运动病的发作并没有一定的规律性,虽然初次参加航天飞行的人患此病较多,但在有些多次上天的航天员中也还会出现该种病,这就不能不对原有的飞行计划产生影响。
4、睡觉姿势不同:
睡姿奇异,到了失重的环境里,人们失去了“上”“下”的参照坐标,脚踩不到地,四周全是天,你根本分不清上、下,因此,睡觉也就没有了“平躺”一说。由于无论站着、躺着,还是趴着都可以入睡。
所以宇航员睡觉可以飘在太空舱里睡,挂在墙上睡,绑在床上睡,也可以吊在梁上睡,靠在桌边睡。为了获得安全感,宇航员一般睡在固定的床上或固定在墙壁上的睡袋里,睡袋拉紧后能给人体施加一定的压力,使人消除那种飘飘欲坠的恐慌感。
5、刷牙方式不同:
宇航员洗脸刷牙比较奇特,为了防止水到处乱飘,一般用湿毛巾擦一擦脸就算是洗脸了;刷牙时,用手指蘸上牙膏来回蹭几下,然后再用湿毛巾把牙齿擦干净刷牙就算完成。如果像在地面上那样刷牙,牙膏泡会飞得满座舱都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宇航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