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初中 数学教学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进行学情分析?全面分析学生学习的基础、需求、方法和习惯等,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作为一线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实践、改革、创新,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有效。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1.基于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属点,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不科学的,科学的教学应通过分析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来确定教学目标。例如,笔者曾在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正数和负数》这一章节时,先进行这样的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对数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生活中数的应用理解不深。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生产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一教学目标不但重视问题解决的结果,而且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及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体验等。
2.基于学情分析,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时,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在学习《椭圆》一节时,首先我让一位学生按照课本要求在黑板上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自主画椭圆,其余学生观察椭圆的形成过程,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实践,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加之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曲线与方程》部分内容,这就为得出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做了铺垫。就学情而言,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及简单性质,了解椭圆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过程直观性强,吸引了全班学生的眼球,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为本课数学的高效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基于学情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需要”和“学习准备”都是学情分析的重点内容,在上每一节新课之前,都要分析本班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和特殊群体的学习能力,并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譬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一节中所涉及的定理、性质较多,且所任教班级大部分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教学时笔者鼓励较为积极的学生上台讲解,教师退居倾听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就促使上台讲解的同学必须先理清思路,组织语言;台下听讲的同学对这一新颖的方式感到新奇,促使他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参与的热情高涨。这一变化不仅激发了讲课学生的积极性,也给听课的学生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对于学生培养数学思维和锻炼语言表述能力也大有裨益。
2、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设计问题
“好奇”是兴趣的基础,如果把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设计成与学生日常生活有联系的问题,然后呈现给学生,这样他们会很容易由好奇心引起需要,引起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记忆。
我曾经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学习整式加减这部分的时候,我们遇到了这样一道题:x-y=2,求3y-3x+2(x-y)的值。对于这样的题,学生会觉得很难,没有思路。通过老师的讲解后,再次遇到还是不会。我们通常是说明y-x与x-y是互为相反数的,学生不感兴趣就记不住。如果我们把x-y看成是一家人,他们家的门牌号是2,那么y-x这家人的门牌号正好相反,说明这两家人是有联系的,他们是亲属关系,互为相反数。这样讲学生会认为很有意思,并记忆深刻。
设计实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设计的内容再精彩,学生不听、不学,也没有兴趣,也会事倍功半。上课前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小故事或是小实验,以此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养成关注数学的习惯,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和期待,在每节课上课前就已经期待老师会有什么样的惊喜,这样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喜欢上数学。
所以,我尝试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吸引学生。我曾在学习等式性质这节课时,首先拿出了天枰,然后拿出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棒棒糖放在天枰上,使天枰平衡,学生马上就能说出两边相等。我又拿出了两块完全一样的巧克力,同时放在天枰上,天枰依然平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探究出等式的性质,并且哪一组最先探究出结果,哪一组就能获得这些奖励。这样做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数学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可用“猜”的办法。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任意三角形,并量出每一个内角的度数。上课时,随意叫学生说出三角形中的两个内角的度数以后,教师猜第三个内角的度数。教师每次都能猜对,学生惊奇之余,急切地想探寻其中的奥秘,于是就会积极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去。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胜心强,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乘法竖式计算”时,教师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要学的乘法竖式与以前学的加法竖式写法基本相同,只是把原来的加号变为乘号。”教师继续问:“现在谁能帮助老师把这个竖式写出来?”这样一个新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就解决了,教师没有过多地讲解,学生却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
从生活中的例子和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简化复杂的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讲“概率”这一节时,这个概念的描述非常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中笔者做了如下改进:模仿一个商场的活动设置了个转盘,让学生体验中奖的可能性,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最后,笔者还准备了一份“丰厚”的奖品,让学生仿照上面的例子设计一个游戏方案,使自己尽可能地获得这份奖品,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怎么设置方案自己机会才大呢?游戏与数学概念无形中连在了一起,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诱发求知欲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和规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因此,笔者决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4、数学思维培养
把握教材是高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我们在听课中经常发现,教师上课,就题讲题,就事论事,分不清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把握教材。把握教材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系统地分析教材。首先在理解《标准》基本理念的前提下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和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的认识结构,只有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高效教学的关键
教材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资源。实验教材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使用的广阔空间。如,有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弹性,便于大家灵活使用。但实验教材处于实验阶段,可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所以,我们在教学教程中,要依据《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下面提供几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建议:1、可以根据情况重新调整知识的顺序。2、可以结合本地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提出能达到同样教学目的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3、可以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体现知识的整体效应,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数学思想方法。4、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补充或删减有关教学内容,但是也应注意,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要随意降低或拨高教学要求。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进行学情分析?全面分析学生学习的基础、需求、方法和习惯等,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作为一线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实践、改革、创新,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有效。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1.基于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属点,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不科学的,科学的教学应通过分析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来确定教学目标。例如,笔者曾在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正数和负数》这一章节时,先进行这样的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对数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生活中数的应用理解不深。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生产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一教学目标不但重视问题解决的结果,而且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及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体验等。
2.基于学情分析,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时,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在学习《椭圆》一节时,首先我让一位学生按照课本要求在黑板上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自主画椭圆,其余学生观察椭圆的形成过程,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实践,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加之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曲线与方程》部分内容,这就为得出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做了铺垫。就学情而言,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及简单性质,了解椭圆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过程直观性强,吸引了全班学生的眼球,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为本课数学的高效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基于学情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需要”和“学习准备”都是学情分析的重点内容,在上每一节新课之前,都要分析本班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和特殊群体的学习能力,并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譬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一节中所涉及的定理、性质较多,且所任教班级大部分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教学时笔者鼓励较为积极的学生上台讲解,教师退居倾听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就促使上台讲解的同学必须先理清思路,组织语言;台下听讲的同学对这一新颖的方式感到新奇,促使他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参与的热情高涨。这一变化不仅激发了讲课学生的积极性,也给听课的学生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对于学生培养数学思维和锻炼语言表述能力也大有裨益。
2、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设计问题
“好奇”是兴趣的基础,如果把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设计成与学生日常生活有联系的问题,然后呈现给学生,这样他们会很容易由好奇心引起需要,引起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记忆。
我曾经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学习整式加减这部分的时候,我们遇到了这样一道题:x-y=2,求3y-3x+2(x-y)的值。对于这样的题,学生会觉得很难,没有思路。通过老师的讲解后,再次遇到还是不会。我们通常是说明y-x与x-y是互为相反数的,学生不感兴趣就记不住。如果我们把x-y看成是一家人,他们家的门牌号是2,那么y-x这家人的门牌号正好相反,说明这两家人是有联系的,他们是亲属关系,互为相反数。这样讲学生会认为很有意思,并记忆深刻。
设计实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设计的内容再精彩,学生不听、不学,也没有兴趣,也会事倍功半。上课前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小故事或是小实验,以此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养成关注数学的习惯,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和期待,在每节课上课前就已经期待老师会有什么样的惊喜,这样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喜欢上数学。
所以,我尝试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吸引学生。我曾在学习等式性质这节课时,首先拿出了天枰,然后拿出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棒棒糖放在天枰上,使天枰平衡,学生马上就能说出两边相等。我又拿出了两块完全一样的巧克力,同时放在天枰上,天枰依然平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探究出等式的性质,并且哪一组最先探究出结果,哪一组就能获得这些奖励。这样做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数学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可用“猜”的办法。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任意三角形,并量出每一个内角的度数。上课时,随意叫学生说出三角形中的两个内角的度数以后,教师猜第三个内角的度数。教师每次都能猜对,学生惊奇之余,急切地想探寻其中的奥秘,于是就会积极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去。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胜心强,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乘法竖式计算”时,教师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要学的乘法竖式与以前学的加法竖式写法基本相同,只是把原来的加号变为乘号。”教师继续问:“现在谁能帮助老师把这个竖式写出来?”这样一个新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就解决了,教师没有过多地讲解,学生却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
从生活中的例子和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简化复杂的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讲“概率”这一节时,这个概念的描述非常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中笔者做了如下改进:模仿一个商场的活动设置了个转盘,让学生体验中奖的可能性,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最后,笔者还准备了一份“丰厚”的奖品,让学生仿照上面的例子设计一个游戏方案,使自己尽可能地获得这份奖品,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怎么设置方案自己机会才大呢?游戏与数学概念无形中连在了一起,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诱发求知欲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和规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因此,笔者决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4、数学思维培养
把握教材是高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我们在听课中经常发现,教师上课,就题讲题,就事论事,分不清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把握教材。把握教材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系统地分析教材。首先在理解《标准》基本理念的前提下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和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的认识结构,只有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高效教学的关键
教材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资源。实验教材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使用的广阔空间。如,有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弹性,便于大家灵活使用。但实验教材处于实验阶段,可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所以,我们在教学教程中,要依据《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下面提供几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建议:1、可以根据情况重新调整知识的顺序。2、可以结合本地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提出能达到同样教学目的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3、可以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体现知识的整体效应,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数学思想方法。4、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补充或删减有关教学内容,但是也应注意,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要随意降低或拨高教学要求。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