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考点十五文言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①句意为:他听明白了国氏获取外物的话.喻:明白;②句意为:于是翻墙入院,凿洞入室.逾:越过;③句意为:来种植我的庄稼.殖:种植.(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A.其:前句:代词,“他的”.后句:副词,表疑问;B.而:前句:连词,表转折.后句:连词,表承接;C.之:前句:结构助词,“的”后句: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也:都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故选:D(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及”,拿到,够到;“亡”,通“无”,没有.句意为:(他)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②句中重点词语有:“若”,你;“获罪”,被判罪;倒装句式.句意为:你盗窃这些东西而被判罪,怨(恨)谁呢?(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理解即可.国氏借助自然条件,利用自然资源,劳动致富,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答案:(1)①喻:明白;②逾:越过;③殖:种植.(2)D.(3)①(他)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②你盗窃这些东西而被判罪,怨(恨)谁呢?(4)国氏借助自然条件,利用自然资源,劳动致富,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汉中程文矩妻者,同郡李法之姊也,字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A:解释正确;B:或:有的人.故此项解释不正确;C:解释正确;D:解释正确.故选:B.(2)本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实词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或相似都可以.A:前句:为:做.后句:为:做.意义用法相同;B:前句:以:认为.后句:以:把;C:前句: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后句:而,连词,表并列;D:前句:虽:虽然.后句:虽:即使.故选:A.(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句中重点词有:“甚”表程度,很;“别居”,别处居住.句意为:四个孩子不孝得很,为什么不叫他们另外居住来疏远他们一些?②句中重点词有:“恩养”,孝顺.句意为:我们兄弟不知道孝顺,是禽兽心肠.(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①丈夫死后,照顾关心前妻之子胜过亲生;②程兴被继母感动,携弟自求刑罚,致郡守表彰其继母;③继母临终戒子.答案:(1)B.(2)A.(3)①四个孩子不孝得很,为什么不叫他们另外居住来疏远他们一些?②我们兄弟不知道孝顺,是禽兽心肠.(4)①丈夫死后,照顾关心前妻之子胜过亲生;②程兴被继母感动,携弟自求刑罚,致郡守表彰其继母;③继母临终戒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并列句可以断为: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穷贱易安幽居靡闷”是诗歌起到的效果,由此可以断为: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译文为:诗可以结交朋友,可以怨刺不平.使处境困难地位卑贱的人容易安心,使隐居避世的人消除苦闷,(要想如此)没有比诗更好的了.(2)完成此题只要抓住“至于楚臣去境,汉妄辞宫;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即可.句中明显讲了两个人,一是屈原,一是昭君.(3)语段首句讲了四季景物特点,后面讲了人生遭遇,抓住这两点作答即可.答案:(1)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2)屈原放逐(流放)、昭君出塞(辞汉).(3)景物气候,个人经历.参考译文: 至于那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酷寒,这是人有感于四季节令气候并把它表现在诗歌里.在美好的集会时用诗来表现亲近愉悦,离开群体用诗来表达哀怨.至于 楚国臣子离开国都,汉朝的嫔妃辞别宫廷,在边关的客子衣裳单薄,闺中寡居的妇女眼泪哭尽;有的士人解下佩印辞官离朝,一去不返;女子有扬起蛾眉,入宫受宠,再次顾盼,倾国倾城;所有这种种(情景),感动激荡人的心灵,如果不铺陈诗句还能用什么来抒发他的情义?如果不放声歌唱还能用什么来舒展他的情怀?所以说:诗可以结交朋友,可以怨刺不平.使处境困难地位卑贱的人容易安心,使隐居避世的人消除苦闷,(要想如此)没有比诗更好的了.。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选B,不应该解释为“花纹”,而应该解释为“动词,进行纹饰”.(2)选D,“而”都是表“但是”,转折连词.(3)选A.断句需结合虚词以及句意,进行断点.(4)选C.由原文可知,景公并没有封赏晏子,只是询问晏子的意见.(5)①后来不住橧巢的人,是因为要避风雨;不挖洞穴居的人,是因为要避开潮湿.②主公希望招徕诸侯,不是很难吗?主公的话过分了.③这样那么就可以了.虽然这样,难道你不想追求富贵吗?【译文】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那么就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王穿不同的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因为衣服使诸侯归服的,诚心于爱护人民,果断地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恩德,而归服于他们的道义,这就是他们的衣服节俭而人民大众高兴的原因.那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纹.古人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居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而不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宫室,而是共同归向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头上戴的帽子足以表示敬肃,而不求贵重;身上穿的衣服足以使行动干净利落,而不有害于活动.衣服的轻重方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后来不居住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的人,是因为要避风雨;不挖洞穴居的人,是因为要避开潮湿.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能装饰花纹,木建筑物不能镂刻,给民众看,让他们知道节制.等到这种风气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过于足以敬肃的程度,宫室的壮美已过于避开潮湿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这是与民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还没有成就治理,希望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巧妙,花纹彰显的观看而不厌倦,那么就是与民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的危险,而主公您也不平安呀.主公希望招徕诸侯,不是很难吗?您的话过分了.”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槀邑.晏子辞谢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困了;又喜欢游乐与珍宝,用来装饰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其力疲困,使其财用竭,使其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景公说:“这样就算了,即然这样,君子难道就不奢求富贵吗?”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重国君才能安身,怎能说唯独不想富贵呢!”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税;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就罚款,如果是该罚款的就免了.这三条,就是对我的赏赐、君王的利益.”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派人去问大国,大国之君说:“齐国安定了.”派人问小国,小国之君说:“齐不会侵凌我们了.”。
5. 《名师》阅读答案联系上下文,意外指什么
意外指没有想到老师会不耻下问,承认不认识【旃】并【不耻下问】【感谢鞠躬】《名师》阅读答案学校请了一位名师给我们班上一节课。
第二天早上8点整,名师准时出现在教室里。他三十来岁,人长得清清瘦瘦,个子也不高,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高大英俊的形象。
开课后,名师先来了一段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
等会儿,我讲课的时候,如果我讲得不对的地方,只管提,我这个人脸皮厚,大家不要担心我找不到地缝去钻。有什么问题想提问,可以随时举手,我的话也不是金口玉言,打断了也不用赔钱。
如果你觉得我讲得不够好,可以看点儿闲书,也可以打瞌睡。不过我要提醒大家,尽量不要交头接耳,以免吵醒那些打瞌睡的同学。
废话完了,言归正传……” 我在心中给这位名师的亮相打起了分,但分数不高。老师在学生面前就该树立起师威,怎么能这样嘻嘻哈哈呢? 名师没有带教案,手里只捏着一支粉笔,却把课讲得言辞活泼,生动有趣,章法分明。
讲课间隙,还不时地穿插些互动游戏,让我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始终没有出现看闲书和睡觉的现象。
临近下课的时候,名师又别出心裁点了几名学生,让他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被点的学生都很兴奋,先报自己的名字,再讲收获的一二三。
点到王旃的时候,出了一点儿意外。王旃没有老老实实报自己的名字,而是兀自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了“王旃”两个字,然后一脸坏坏的笑望着名师,说:“老师,这就是我的名字。”
王旃是班上最调皮的学生,也不知道他的爸爸从汉语大词典的哪个旮旯里翻出了这么一个字,有好几次王旃就是用这种办法,让不少初上讲台的老师下不了台。 这道难题我们的班主任也碰过,不过他没让王旃得逞,因为这一损招,班主任让他在教室后面站了整整一堂课。
现在轮到这位倒霉的名师了。名师看看黑板上的字,又看看王旃,温和地说:“比脑筋急转弯还难呢。
不过我也要行使一下我的权利,哪位同学愿意帮我念一下?” 没有人搭腔,大家都屏息静气。 “好……”名师转向王旃说,“这位同学,你的名字起得不错。
不过老师很惭愧,这个字我也不认识,你能告诉我吗?” 名师的回答让王旃一愣,也让班上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一愣。迟疑了一下,王旃回答:“王旃(zhān)。
旃的意思是红色的曲柄旗。” “嗯,寓意不错。”
名师伸出了拇指,“谢谢你今天教了我一个字,你便是我的一字之师了。”说完,名师低下头向王旃鞠了一躬。
这大大出乎王旃的意料,也出乎我们的意料。片刻的宁静之后,教室里响起了潮水般的掌声。
阅读题: 1。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本文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
B。对于王旃的恶作剧,“名师”没有训斥,反而拜他为一字之师,体现了“名师”谦逊为怀的做人态度。
C。潮水般的掌声是对“名师”课堂教学成功的充分肯定。
D。不认得“旃”字是“名师”这节课的败笔。
2。当“名师”请同学念一下“旃”字时,结果是“没有人搭腔,大家都屏息静气”。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3。你觉得文中这位“名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3分) 4。
文中“名师”这种对待学问的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3分) 参考答案: 1。 D 2。
侧面描写“名师”,为下文作铺垫。类似表达均可。
3。是一位不耻下问、和蔼、机智、风趣幽默的老师。
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6. 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题1:孔明,三国(1分)
小题1:①发扬光大 ②给予③地位低微,见识鄙陋 ④显示(2分)
小题1:(2分)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核心)
小题1:(3分)表明淡泊、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意,称赞先帝品德,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概括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创业艰难,表达对刘备父子的忠心。并且让后主以先帝为榜样,治理好国家,做到亲贤远佞,为出师做准备。
小题1:(2分)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表达报先帝忠陛下之情。先帝创业艰难,以此警醒后主要用父子之情打动后主,勉励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先帝遗愿,弘扬先帝精神。加强劝服力和权威性。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学常识,平时应多积累,那么回答此题会很容易.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如“卑鄙”在句中的意思是“地位低下、见识短浅”。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理解选文内容,概括段意,再根据“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这一要求作答即可。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理解选文的第六段意思,再结合上下文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理解选文的意思,再根据要求结合上下文回答,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