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庞统会轻易死于落凤坡?

 我来答
手机用户63472
2018-01-28 · 超过58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08万
展开全部

这个问题可以分两部分来回答

第一:庞统与诸葛亮是否齐名

看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声主要分三块,1民间名声。2正史名声。3当时名声。

先看两人的民间名声,杜甫诗曰:诸葛大名垂宇宙。君不见武侯祠千百年来,游客往来,香火鼎盛。诸葛亮在整个中国历史中都享有绝高的名声,这是庞统比不了的。

再看两人的正史名声,因为陈寿爱把心目中同级别的人物,放在《三国志》一个传中,所以我们很容易找到答案。比如陈寿写《张乐于张徐》列传,说明张辽、乐进、于禁、张合、徐晃是在魏国齐名的良将。那庞统和谁同传呢?答案是法正。而诸葛亮则是单独列传,在《三国志》中,臣子单独列传的还有一位,那就是和诸葛亮同样“出将入相,才德兼备”的陆逊。说明在陈寿心中,这两人才是齐名的。

前两点虽然都是诸葛亮胜出,但这并代表不了什么,毕竟民间名声太水分太大,正史名声限制又太多,所以接下来我们重点分析当时名声。我现在就可以很负责的提前告诉大家,庞统活着的时候,名声不知比诸葛亮高到哪里去了,而且两人的发展方向也是两条路。现在大部分认为诸葛亮与庞统齐名,是因为水镜先生那句“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但这句话来自《三国演义》。史料中司马微的原话是“儒生俗士其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有伏龙凤雏。”这很像一个老师,向招聘公司推荐两个同样优秀的应届毕生,并不代表两人齐名。即便在司马徽眼中两人是齐名的,那在当时社会中大家普遍认可这个观点吗?

先看两人求学时期,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即便当时诸葛亮有名,但在大部分眼中也是名不副实。而庞统却不同,他年轻时“少时朴钝,未有识者”,但自从20岁的时候和庞德公一番会晤之后,被对方夸为“南州士之冠冕”,瞬间名声大震,这种名望,孔明当是没有的。

再看两人出仕之后,诸葛亮跟的老板是刘备,庞统跟的经理是周瑜。诸葛亮跟了刘备之后,做的是大管家,幕后人物的名头都不响,即便日后他去江东促成了孙刘联盟,在名声方面也是无法和庞统相比的。周瑜死后,庞统护送周瑜灵柩返还东吴,史书记载:“吴人多闻其名。”他临走的时候,东吴的名士陆绩、顾劭、全琮都来为庞统送行。此时,庞统显露出他最擅长也是最喜欢的一个特长――品评人物。

庞统说:“陆绩好比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劭好比驽牛,能负重致远。”

有人问:“那是陆绩比顾劭强了?”

庞统答:“骏马跑的虽快,但只能驼一个人;笨牛虽然跑的慢,却能驼很多人!”

精辟!实在精辟。

“品评人物”是魏晋时期的一大特色,大评论家对某个人的一句夸赞一句批评,关系着这个人在社会上能否立足。比如曹操年轻时,经常苦于自己没有名望,不能挤进上层朋友圈。乔玄让他找大名士许子将。面对曹操的死缠烂打,许子将说了一句:“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后曹操名声大显。再比如袁绍,有一次驾着十分豪华的车马队伍回家,但准备进入许子将所在的汝南境内时,却把宾客等打发走了,说:“我这样的车马装束,难道可以让许子将看见吗?”于是就只乘着一辆车子回家。连四世三公的袁绍,官二代曹操,都如此迎合敬畏许子将,可见大评论家在当时的地位。庞统正是这样的人物!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诸葛之前名声不如庞统了吧,诸葛亮名声小,因为他是幕后大管家。庞统名声高,因为他是台前的评论家。和定位有关,和才能无关。

但接下来发生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名声极高的庞统返回南郡后,官职由“南郡功曹”变成了“耒阳县令”,虽然属于平调,但没得到刘备的重用却是事实,这是为什么呢?《三国演义》给出的设定是刘备嫌弃庞统长的丑,我认为在《三国演义》的很多虚构中,这一条最失败的虚构。史书没有记载庞统相貌,而在《三国演义》中,以识人用人见长的刘备与孙权都因庞统长得丑而不重用他,这显然是作者太拿历史当儿戏了。那刘备为什么不重要庞统呢?要从刘备本身的性格谈起。

《三国志》记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可见刘备年轻时候一个不爱学习的古惑仔,虽然日后他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认为到了知识分子的重要性。但他的本性对那些有名无实、爱放嘴炮的名士,是不屑一顾的。从他怒斥大名士许汜“求田问舍”,还有鄙视许靖都可以看出。要知道许靖可是上文所说的大评论家许子将的哥哥呀。多亏法正劝刘备,让把许靖供起来当个吉祥物,这才没造成不好的社会舆论。

然而庞统的公共形象就是一个“评论家”,因此不招刘备待见在情理之中。刘备什么喜欢诸葛,因为觉得他是个有才能的实干家。为什么不待见庞统,因为觉得他是个无用的评论家。还是那句话,和定位有关,和才能无关。其实庞统真实的志向是当一个“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的王佐之臣,所以我十分怀疑庞统在耒阳县令不好好干活是故意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刘备注意,改变刘备对自己的看法。果然庞统被免职后,诸葛亮与鲁肃纷纷向刘备推荐庞统,刘备与庞统相见,十分投机。刘备也改变了对庞统的定位,不再将他看成耍嘴炮的“许汜”,而是可以为自己出谋划策的“张良”。史书记载,此时刘备对庞统恩遇仅次于诸葛亮。

庞统的才能得到认可后,开始建议刘备进图巴蜀。“萧何”诸葛亮留守荆州,“张良”庞统跟随着刘备开始向益州进军,然而在进攻雒县时,庞统中箭不幸身亡。日后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的幕后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于是名声渐显。贾诩评价诸葛亮“善治国”。刘晔评价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也是在此时开始传播的。

总结:抛开民间名声、正史名声不谈,在当时诸葛亮与庞统从未真正意义上的齐名。初期两人定位不同,庞统是品评路线,诸葛是实干路线。中期两人的形象不同,庞统是张良形象,诸葛是萧何形象。后期两人发展空间不同,当诸葛开始名扬天下,展示自己的“将相才”时,庞统已经死亡。我觉得庞统与诸葛亮齐名,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此也谈不上什么过誉不过誉。

第二:如果庞统不死,对三国结局是否会有影响?

历史是不可假设的,说庞统的死影响三国结局也好,不影响三国结局也好,都是一厢情愿的意淫,所以在此我不想从大局势方面讨论庞统之死,而是想谈谈庞统去世对刘备的个人影响。

“庞统之死”和“郭嘉之死”很像,都是才华横溢,英年早逝,而且他们都是主公最贴心的朋友。赤壁战败后,曹操感叹:“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如果郭嘉不死,真能改变战局吗?不见得!顶多赤壁战败后,曹老板改哭戏志才。而且荀攸、贾诩、程昱都是算无遗策的大神级人物,他们难道谋划方面代替不了郭嘉吗?我觉得曹操不是为失去一个谋士哭,而是为失去一个朋友哭。纵观魏国君臣,曹操与郭嘉的感情最为知心贴心,这一点是其他谋士代替不了的。

刘备与庞统的关系也是这样,刘备对待诸葛亮,像是对待一名老师,多了一份尊敬。对待庞统,像是对待一位朋友,多了一份随和。《三国志》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故事:刘备杀了杨怀、高沛后,大宴三军,他对庞统说:“今天的集会,真是快乐极了。”庞统说:“把征服别人领土当做快乐,这恐怕仁者之兵吧。”当时刘备已醉,怒气冲冲的说:“武王伐纣,军队前歌后舞,难道就不是仁者之师吗?你说话不对,快点退出宴会吧!”庞统立即退了出去。不一会,刘备醒悟就后悔了,又把他请了回去。庞统回到原位,并没有向刘备致歉的意思,自斟自饮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刘备问庞统:“刚才我们的争论,到底是谁的不对?”庞统回答说:“君臣都有失误。”刘备大笑,酒宴又恢复了原来的欢乐气氛。一个人只有在朋友面前,才会如此无拘无束的谈话,哈哈一笑,谁对谁错,既往不咎。

所以庞统死后,《三国志》记载:“先主痛惜,言则流涕。”要知道正史中的刘备是不爱哭的,但刘备一提起庞统就痛哭不止,这是多么深的朋友感情呀。和曹操失去郭嘉相比,刘备是幸运的。因为郭嘉死后,曹操就再也没遇到过知心朋友。而庞统死后,出现了一个与刘备性格最相投的法正。如果说庞统是刘备的张良,那法正就是刘备的陈平,都以出谋划策为主。陈寿把庞统与法正并传,其原因也在此。而且这两个人是刘备生前,唯二加谥号的大臣。

总结:小人物的死,往往也会产生蝴蝶效应,影响整个局面,更何况是像庞统这样的人才呢?但具体能影响多少,这个谁也不得知。我只知道,对刘备个人而言,失去了一个贴心朋友,无疑是悲痛欲绝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