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人不愿意发朋友圈?
有人利用朋友圈来经营自己的人设,有人借助朋友圈来记录自己的生活,然而朋友圈越发越少,已是大部分人的现状,到底是心理心态的变化,还是外界社会因素的影响?我觉得是生活越来越简单了,也是生活越来越复杂了。
简单,是大家开始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复杂,是生活让人多了许多的考虑。
其实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还是挺感慨的,因为身边的朋友大多都经历了这样的变化。以前打开动态,刷不完的有趣内容,现在打开动态,个人的生活内容正在消失。
有时候就在想,是不是大家都走进了不同的角色,努力演好每一个角色的同时,自己也不再是自己。
或许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当然背后还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都不发朋友圈了?
1、考虑的东西多了。
以前的自己,被生活推进一个又一个角色,还要努力演好每一个角色,最重要的是,还要通过朋友圈经营好某些角色的人设。你是做家长的,就要有做家长的稳重,不能在朋友圈发表一些浮夸的动态,你是做员工的,就要有做员工的积极,不能在朋友圈里发一些很消沉的动态。
考虑的事情多了,顾及的方面多了,就只能压抑着自己的本色,生怕让这个人看见了不合适,也生怕让那个人看到了影响不好。
这就相当于什么?约束自己的行为的东西变多了,与其想着那么麻烦地去屏蔽谁谁谁,倒不如直接不发。
2、是心境的变化。
变得低调沉稳了,开始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不再在意他人的看法,好比年轻的时候,很是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生怕别人以为自己过得不好,所以总要通过朋友圈,去展现与证明自己的生活。
但是后来明白了,生活是自己的,没必要去证明什么,也不用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无论他们认为你过得好还是不好。
因为心境上的变化,让自己变得低调了、朴实了、简单了,其实也是考虑到了大家都在过着差不多的日子。
你能体验到的,别人也体验过,所以不值得一提,在这件事上也显不出自己的优越感,反而只会显得自己很低级。
3、懂得了生活。
同样是出门旅行,有人把旅行的过程全部用于修图、文案,相当于一趟旅行全部都是为朋友圈准备的,还有人则是静心享受其中,用心去感受自己眼睛所看到的美好、壮丽、绚烂,所以到底哪个是在生活?
那么不发朋友圈,很有可能就是懂得了生活,懂得把生活中的美好留在心中,或者是懂得了用心去感受那些色彩斑斓的美好。
这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能永远留住的东西,于是朋友圈越发越少,不是经历少了,也不是生活中缺少了美好,而是真正懂得了自我分享。
4、生活节奏太快。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悠闲的岁月太少,关注朋友圈的时间也少了,每天忙生活、忙工作、忙家庭,好不容易歇下来的时候,也顾不上朋友圈的动态,甚至都懒得再去翻看,留给自己喘息的时间。
偶尔遇到一些有趣的见闻,让自己心血来潮,但可能都还没有等到自己编辑完成,又马上接到家人的电话,领导的电话,老师的电话,再回来那个心情也过去了。
渐渐地,人们对朋友圈也越来越不敏感,完全放到了生活的后面,连生活都顾不上的时候,更是难以顾上其他的。
5、学会了自己消化。
你过得好,别人会嫉妒,你过得不好,别人会笑话,所以慢慢也学会了去消化自己的情绪,吞得下委屈、耐得住寂寞,第二天依然能积极面对生活。不是后来没有情绪了,而是生活告诉自己只能坚强。
人在最难过的时候,总是最感性的时候,不一定是想要通过朋友圈引起别人的关注,只是想给自己找个宣泄的地方。
可是越长大越明白,委屈与难过这个东西,是没有人能感同身受的,还只会让他人有不好的看法。正所谓越长大,越孤独,只能在深夜里默默舔舐着伤口,于是后来,只有了快乐的分享,最难过的,最委屈的,只有自己一个人去扛。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让越来越多的人都不发朋友圈了,也正在慢慢退出朋友圈,这里更多的是一个成年人的无奈。是的,没有动态的日子,都在努力生活,也都在积极生活,简单的生活又因为不简单的生活。
或许每个人的看法不同,想法不同,所以不管热衷于哪样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态度,其实生活也是不需要得到他人理解的。
朋友圈,会让人逐渐养成特定的生活习惯,也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不过对于一个很少发朋友圈的人来说,往往要更加理性,以及有着超强的意志力在背后支撑,毕竟他在背后克制了许多东西,包括了忍耐、定力,能在这些东西上表现出自己的坚定。
人,难免有情绪上来的时候,无论你是遇到了有趣的,还是碰到了失落的。当然也有一些人,是不愿被他人所了解的,只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与世界中,披上了一层神秘的纱,如果不是性格的原因,那可能对于世俗中的一切,带着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当我们在用朋友圈记录生活,分享心情,表达自我的时候,也有人在逃离朋友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愿意或者很少发朋友圈了?
1、降低“自我暴露”心态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自我暴露”也可以称之为“社会暴露”。
意思是:
人们在与他人和外界相处时,会自愿且逐渐地将自己更多暴露给他人,比如:工作,生活,情感,家庭等。
关系越好,自我暴露的程度也就越高。
在异性相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用“自我暴露”来衡量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相处进展。
在社交关系中,我们同样可以根据这个条件判断彼此之间的关系。
面对陌生人,表现警惕;
面对普通朋友,不会说太多话,总是有所保留;
面对熟悉的朋友,能够表现出自己的情绪;
面对至交好友,我们往往能做到无话不谈。
当一个人很少发朋友圈,也就意味着他不太愿意向外界展现自己的生活,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状态。
在复杂的社交状态下,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隐藏”的方式。
2、无法与他人产生“共情”
在网上看到一段话:
“我之所以每天发十几条朋友圈,就是为了某个人而已;当我发现,我的朋友圈动态不被在意,不被理解,所以我就不再发朋友圈了。”
深以为然。
有些人喜欢发朋友圈,就是为了获得某个人或一些人的认同。
希望被点赞,被评论,被理解,被互动。
当他的这种期待落空,精心编辑的朋友圈文案,拍下的照片,都被别人忽略了。
没有人点赞评论,就是“情感忽略”。
也可以理解为:无法与外界建立共情。
当失望攒多了,他也就不再期待。
也有一些人会这样:
发了朋友圈之后,就等待别人跟自己的互动;当他发现根本没有人点赞评论,他又狼狈地删除这条动态。
本质上来讲,这就是一个人期待落空的表现。
3、“讨好型人格”,担心打扰别人
这类人的生活状态,总是很小心翼翼。
在生活中,他们不敢大声说话,担心打扰到别人;
不敢轻易拒绝他人,担心被人讨厌;
跟人产生矛盾,总是第一个低头认错的,即使并不是他的错。
这就是“讨好型人格”的表现。
他们发朋友圈时,也是同样的想法。
每一次发朋友圈,他们都会谨小慎微,心里的想法是:
“我该怎么做,才不会被人讨厌?”
“我不能发太多朋友圈,不然别人会讨厌我的。”
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与评价,只会让你受委屈。
人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情绪,感受自己的内心,这样才算“爱自己”。
朋友圈,本就是自己的空间,发与不发都是你的自由,与他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