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能治好吗,会跟随一辈子吗?
精神病是一个泛称,具体还是要看个体情况。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来区分,大致会有以下几类:
一、一般心理问题
这是大部分人都会有的,所以并不属于心理异常问题。就好像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遇到事情,我们的情绪和心境都会发生变化。
比如有人被动失业之后,回家投简历找工作,耗费了4个多月的时间,就只争取到了四个面试机会,全部以失败告终。
这样的过程与结果,会给当事人造成情绪困扰,出现:忧郁、期待性焦虑等一般心理问题。
这种一般心理问题是属于某个时段、局部的、暂时的心理失衡或心理亚健康状态。
它会有的特点是:
1. 情景性。具有诱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就像:失业。
2. 暂时性。通过自我调节、心理咨询能够使某个心理问题的发生频率和表现强度降低。
3. 心理状态无病理性变化。各项社会功能没有明显受损。可以正常上学、上班、参与社交活动、能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等。
总结:与生活时间发生有关,个体自我心理调试力强的人,能够靠自己“缓”过来。自我调试力弱的人,可以求助心理咨询。
二、神经症性障碍
这是现在比较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例如有: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和神经衰弱等。
这类疾病有一定的人格基础,像是小时候家教非常严格,一直想要追求完美,做事要求一丝不苟的人,就容易生成强迫特质。
神经症性障碍除了内心焦灼与痛苦外,还会有躯体症状。例如:恶心呕吐、脸色苍白、耳鸣、头晕、胸闷等。
它会有的特点是:
1. 当事人一般意识清楚,没有严重的行为紊乱。有自知力,会主动向身边人求助或就医。
2. 症状至少持续三个月,才可判断为神经症。
总结:神经症的发生一般具有人格基础。比如当事人原先就是个敏感、多疑、胆怯或苛求完美的人。一旦遭遇到发生了超过自己能力所能应对的社会应激事件后,就容易出现神经症性障碍。
三、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特质明显偏离正常,适应不良的异常行为模式。并且这种偏离通常是原发的,在童年晚期或青春发育初期逐渐显现,直至持续发展至成年。
由于这种偏离是广泛的、稳定的、长期的,所以纠治难度较高。
它会有的特点是:
1. 有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常常会使自己或身边人感到痛苦,影响人际关系。
2. 情况需至少持续2年,并且当事人已年满18周岁。
职场比较多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性人格障碍。
这类人多疑敏感,对同事抱有过分的警惕和敌意,容易把他人无意之间说的话,或是玩笑话误解为怀有恶意的攻击。
容易固执已见,以自我为中心。遇事喜好争辩,听不得不同意见,你很难以试试或说理来改变对方的想法与观点。
总结:人格障碍可以选择心理咨询。但如果想要看到咨询效果,所好周期会比较长。因为只有让当事人看到自己人格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会影响自己的事业发展与人际关系,他才会愿意正视问题,做出改变。
四、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也被称之为反应性精神障碍。主要是由于生活时间和所处环境等刺激引起的明显具有应激性特点的精神障碍。
心理社会刺激是导致应激相关障碍的直接原因。同时也与当事人的人格特点、教育程度、生活态度、智力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有关联。
比如: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是由于强烈且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引起的。通常是在半个月起病。
主要会表现为当事人坚信有人要迫害自己,出现被害妄想,总觉得身边人都在指指点点议论自己。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出现结束生命的想法。
它会有的特点是:
1. 具有明确的应激源。
2. 起病急,但通常能够在得到治疗干预后的一个月内缓解。
3. 若一个月内未出现症状的缓解,或当事人不愿接受治疗干预,任由病情发展,有可能演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总结:应激相关障碍,主要还是靠心理咨询中的支持技术与认知调整进行干预。如有出现妄想,可以配合精神科就诊做药物治疗。
但肯定的是,精神疾病需要长期服药,就像其它慢性病一样,比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痛风等等。精神疾病历程常包括:急性发作期、巩固期、维持期和恢复期。精神科服药讲究足量足疗程。在疾病各阶段能够按照医嘱服用药物,不自行减药或停药。
至少在目前来说许多精神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目前主要的干预手段还是药物治疗。一些患者,尤其是门诊患者,在吃药以后药物作用控制了症状,开始减药停药,而实际疾病并未根治,由此带来的病情复燃或复发的风险大大增加。
近年来,许多治疗精神病的新药已应用于临床,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另一方面,影响疗效的因素决不单纯是医生和药物,还包括家属和各种社会因素。在医护人员不懈努力的同时,也希望病人家属和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和帮助精神病的治疗,共同为精神病人尽一份力。
爱错了人,把自己搞成这样
哦哦。
只要是自己控制情绪,不要低落,好于面对现实,会改善紧张情绪会慢慢的好起来的,也有痊愈案例,那是自己调控心情,保持愉快的心情,保证良好睡眠,体育锻炼,这些做到了还是有希望的,你很有内在,是一个内向性格,是很稳重品智高尚的人!是受人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