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医生,对于治病,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很多人将其奉为神医,认为他能起死回生。扁鹊在治病上也有这自己的一套,他的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预防思想
在初中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叫《扁鹊见蔡桓公》,里面就讲述了扁鹊给蔡桓公看病的故事,通过每一次看病时发生的故事,可以发现扁鹊非常注重对疾病的预防,因此预防思想是扁鹊最主要的主张,这也奠定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2、六不治
扁鹊认为,作为一个医生,并不是每个人的病都能治的,有六种病人的病就不能治,分别是:
过于骄横的人,这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专扬跋扈,喜欢依仗自己手中的权势来欺压良善,因此这类病人的病不能治,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配合医生治疗;
贪财的人也不能治疗,生命是无价的,贪财的人把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些人为了钱什么都会不顾,而治病是要付出代价的,贪财的人不愿意在医疗上多花费,因此用药上无法保证,所以不能治;
人们的各种病大多都是吃出来的,正所谓病从口入,所以饮食无度的人,疾病很难得到有效调理,这部分人的病也治不了;
有病不愿意及早治疗的人也不能治,因为这部分病人的问题大多都很严重,到了他们认为必须要治的时候,其实已经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治与不治其实没有多大差别;
中医认为虚不受补,当身体虚弱到药都吃不下去的时候,也无法治疗;
还有一点就是不相信医生的人不治,这一点非常重要,一旦病人不信任医生,所有的治疗手段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扁鹊的行医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上两点,有了疾病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扁鹊治病》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由“皮肤上有点小病”发展到“皮肉之间”,继而到“肠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
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意在告诫世人特别是为政者,应该勇于正视现实,直面个人灾难、社会危机,及早采取救治措施。作者在阐释道理、叙写过程中,赞颂了扁鹊之神智而鞭挞了蔡桓公的固执、愚顽。
扩展资料
此文以桓侯病情发展为主线,结构流畅紧凑、跌宕有致,逐步将说理推进。作者采用三迭式手法,通过描写扁鹊的多次谏劝深化了主题。
另外,扁鹊的反复劝说与桓公不以为意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不费矫饰之功便刻画出人物的不同特点:扁鹊尽心负责、医术高明,而桓公骄横自大、不知变通作者旨在提醒人们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要懂得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不要讳疾忌医,这深刻的道理以简单的语言传达出来,无繁复累赘,无咬文嚼字,实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