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构造单元
2020-01-1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从大地构造性质和地质演化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大陆基本上是由3个相对稳定的陆块(或称地块)和5个相对活动的复合造山带所组成。之所以加上“相对”的词冠是因为在中国大陆的特殊地质条件下,相对稳定的“陆块”内部也有相当强烈活动的局部地段;在相对活动的复合“造山带”内部也有相当稳定的“微陆块”,或称“中间地块”、“中间隆起”。
(一)华北陆块
形成于吕梁运动(2500~1800Ma)的过程中,其基底由太古宙和古元古代的变质岩系所组成,其中拉斑系列和钙碱性系列的超基性、基性和中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占相当大的比重,是“岩浆”地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盖层包括中、新元古代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在地块南缘有大范围的高钾玄武岩和少量流纹质火山岩组成双峰式裂谷沉积;寒武纪到中奥陶世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晚石炭世到二叠纪为海陆交互的含煤碎屑沉积岩系。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中除大量陆源碎屑之外,在继承性断陷盆地中可以出现钙碱富碱的基性和中性的火山岩,在上叠式断陷盆地中发育酸性和中酸性火山岩,在隆起区发育酸性和中酸性的侵入岩。上述岩浆活动集中区多分布在地块的边部,与碰撞挤压、大型走滑断裂和拉张裂谷有关,所以说华北陆块在相对的稳定中有活动,这些后期的构造-岩浆对区域成矿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塔里木陆块
形成于晋宁运动(1000~850Ma)的过程中,其基底为前震旦纪的结晶片岩、片麻岩和浅变质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从最近的研究资料表明(天津地矿所,1993),塔里木的基底不一定都是华北型的,部分可能是“扬子型”的,所以在地质条件分析和对比时要谨慎。其盖层由震旦纪的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冰碛岩、寒武纪—奥陶纪的海相碳酸盐岩、志留纪的浅海相碎屑岩及石炭纪—二叠纪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所组成。中生代拉张盆地沉积岩系中,大部分地区缺失三叠系,其中下侏罗统以含煤为特征。新生界为巨厚的陆相沉积,其岩相古地理条件尤其在塔北地区有利于油气资源的形成。
(三)扬子陆块
形成在晋宁运动(1000~850Ma)之后,可能经历了四堡运动(1800~1000Ma)和晋宁运动两次固结,其基底主要为中新元古界,一般变质程度较低,局部为新太古代到古元古代的变质岩系,其变质程度较深,在这些基底变质岩系中局部分布有变质的中基性或中酸性火山岩。其盖层为早震旦世碎屑岩和冰碛岩以及晚震旦世到志留纪的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泥盆纪到中三叠世的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和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岩系。在川西、滇东有大面积分布的晚二叠世裂谷-溢流玄武岩,属于拉斑和碱性系列的共生组合,下伏和周围有浅成热液型汞、锑、金、砷矿化。扬子地块周围在边缘海盆、古大陆架分布区,从泥盆纪到三叠纪分别发育不同时代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这些地区含金的粉砂岩和部分碳酸盐岩一般品位不太高,需经过后期构造破碎和热液蚀变,其品位和规模才能达到工业要求,是我国微细浸染型和火山沉积型金矿很有找矿远景的地区。晚三叠世到中新生代为陆内拉张盆地,发育含煤碎屑岩系、红色碎屑岩系并夹膏盐层。
(四)天山-兴蒙古生代复合造山带
该带是由一系列不同构造期形成的复合褶皱系和中间地块所组成,其中包括:①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准噶尔-兴安复合褶皱系;②塔里木-华北地块北缘的天山-赤峰复合褶皱系;③准噶尔;④松辽两个微地块。两个微地块大体是在元古宙未固结的。①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造山带,即阿尔泰-额尔齐斯褶皱系(阿尔泰-额尔古纳加里东褶皱带、额尔齐斯-喜桂图加里东-华力西褶皱带)和准噶尔-兴安岭华力西褶皱系,其构造-岩浆活动具有古海沟岛弧和弧后盆地的配套特征,即拼接带的蛇绿岩、拉斑玄武质、钙碱性安山质、英安质和流纹质的岛弧火山组合,弧后盆地的火山-沉积岩系,以及以华力西期为主的花岗杂岩系。②塔里木-华北地块北缘的造山带,即天山-赤峰复合褶皱系,包括伊林哈别尔尕-觉罗格塔褶皱系(北部华力西褶皱带,南部加里东-华力西褶皱带)和温都尔庙-西拉木伦褶皱系(北部华力西褶皱带,南部加里东褶皱带),两者均发育蛇绿岩带,并伴有低温高压蓝闪石变质带。火山岩在不同阶段分别出现岛弧-活动陆缘型亚碱性玄武岩和钙碱性中酸性火山岩,以及弧间拉张环境的双峰式火山岩。在准噶尔中间地块西缘、佳木斯地块的西缘,在早古生代都有基性、中性到酸性的亚碱火成岩和双峰式火山岩。中、新生代从挤压转向断块升降、走滑和拉张,形成一系列中生代上叠断陷盆地、拉分盆地,形成含煤碎屑岩系和钙碱性富碱的中酸性火山岩和侵入岩,新生代形成一系列裂谷盆地,发育陆相碎屑沉积、碱性和拉斑玄武岩共生的裂谷型火山岩。
(五)昆仑-秦岭地区古生代活动带
该造山带系由西昆仑、祁连-北秦岭、中昆仑-南秦岭三个褶皱系和柴达木中间地块所组成。①西昆仑以华力西褶皱系为主,其基底为前寒武纪(前长城系)结晶基底,中元古代为大陆边缘火山弧,形成中性—酸性火山岩系,震旦系到下奥陶统大部分地区缺失,华力西运动使之隆起,并伴随有广泛的花岗质岩浆活动。②祁连-北秦岭褶皱系,以长城系为基底,中元古代中祁连为地台沉积,北祁连和北秦岭北部加里东期为大陆边缘火山弧,发育基性到酸性的火山岩和海相沉积岩,并伴有蛇绿岩带和蓝闪片岩带。东昆仑—南秦岭以华力西-印支褶皱系为主,具有变质较深的太古宇—古元古界和变质较浅的中上元古界的“双层”基底,晚古生代浅海相沉积,并有加里东和华力西期酸性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沿布尔汗布达山南麓东延至商南、信阳有低温高压变质带。柴达木中间地块具华北陆块型基底,塔里木陆块型盖层,中生代发育大型的断陷盆地,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盆地中下沉,周边发育断块逆冲。
(六)川-滇-青-藏活动带
该带由印度板块北缘和华南板块西缘的几个次一级的活动带及若干中间地块所组成。藏南复合构造带自南向北包括印度板块、喜马拉雅(逆冲板片)和雅鲁藏布江褶皱。自南而北分别为:喜马拉雅逆冲板块与雅鲁藏布结合带和陆缘活动带;藏滇中间板块与冈底斯-腾冲陆缘活动带和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以及羌中南-唐古拉-保山陆块与澜沧江结合带;羌北-昌都-思茅微陆块与松潘-甘孜活动带和金沙江结合带,各结合带出现蛇绿岩带和混杂岩堆积。
(七)华南活动带
主体为加里东褶皱系,志留纪末与扬子陆块拼合形成华南大陆。活动带包括:赣湘粤桂褶皱系——东北部为诸广加里东褶皱带,中部为湘桂华力西褶皱带,西南部为右江印支褶皱带;华夏褶皱系——西部为武夷-云开褶皱带,东部为沿海中新生代火山坳陷带;滇南-钦州华力西褶皱系——为华南裂谷残留海槽于石炭-二叠纪闭合时形成的褶皱带。
(八)台湾活动带
台湾活动带属滨太平洋岛弧活动带的组成部分。主要为新生代褶皱系,包括海岸山脉褶皱带和中央山脉褶皱带。
中国大陆经历了古中元古代以前的几个陆核和陆块的形成、发展和晚古生代的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中生代早期的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与华南板块北缘以及华南板块西缘与藏滇板块北缘、新生代早期的印度板块北缘与藏滇板块南缘对接过程。特别是燕山期以来,由于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库拉-太平洋板块以及菲律宾海板块的相互作用,被挟持于这些板块之间的中国大陆受到强烈的改造,形成了以震旦—印支期板块为基础,以现代板块为主导的新格局。华南板块的西缘和藏滇板块卷入了川滇青藏造山带,东部陆块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化”,东北的完达山板片则来自锡霍特褶皱系的推覆体,台湾中央山脉的大南澳地体,既是华南板块的活动前缘,又是欧亚板块陆缘褶皱系的一部分,包括新生代形成的沟、弧、盆系,都是欧亚板块滨太平洋活动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09-02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