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机器局由哪个人创办?
天津机器局原名天津军火机器局,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创办。同治九年(1870)清政府撤销三口通商衙门,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该局遂由新任直隶总督李鸿章接管,并改名天律机器局,光绪二十一年(1895)又改称北洋机器局。起初,天津机器局规模较小,设备简陋,只能制造军火。李鸿章接手后,连年添购机器,扩建厂房,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也不断提高。同治十一年(1872)增设铸铁、熟铁、锯木等厂,间治十三年(1874)又建成第三座和第四座碾药厂,并成立洋枪厂和枪子厂。经过连年扩充,至光绪三年(1877)天津机器局的军火产量已提高到原来的四、五倍,并开始试制新产品,承接兵船、轮船和挖河机器船的修理业务。当时,天津机器周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局主要制造洋枪、洋炮、子弹、水雷和火药,西局主要制造军用器具和开花炮弹。中法战争后天津机器局又有了新的发展。光绪十三年(1887)建成栗色火药厂,十九年(1893)建成炼钢厂,并开始制造口径6英寸的小钢炮。光绪二十一年(1895)前,天津机器局的生产能力一直呈上升趋势,生产的火药和枪子、炮弹不仅供应陆军,也供应各海口炮台和海军舰只,直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八国联军彻底毁掉为止,天津机器局一直是全国主要军火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