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液蚀变
2020-01-14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晋东北地区所有多金属矿床(化)常伴随有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环带状围岩蚀变,如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泥化、叶腊石化、青磐岩化、褐铁矿化、钾化以及重结晶现象等,并且因围岩介质不同而异。所以,围岩蚀变是矿床定位的重要预测标志之一。
在许多中外文献中已经有许多经典的蚀变-矿化分带模型都值得学习和借鉴。其中,除J.D.Lowell等(1970)基于美国圣玛纽埃—卡拉马祖矿床得出的二长岩模型(图5 -2、5 -3)之外,还有D.P.Cox等(1986)根据美国、智利和加拿大等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总结出斑岩铜矿描述模型(图6 -1)等。这些矿化蚀变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岩浆热液型多金属矿床和斑岩型矿床的普查找矿工作,而且都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周平,戴自希,2010)。总之,在其他成矿地质条件存在的情况下:如果在侵入体周围有强烈热液蚀变存在,则是岩浆热液型多金属矿床存在的明显标志;如果有呈同心圆状或带状分布的钾化(-绢云母化-)-泥化-青磐岩化出现,则为近矿标志;如果有强烈黄铁矿化相伴随,那就指示该地区可能是斑岩铜矿的远景区;有钾化带、硅化带、带状展布的黄(褐)铁矿化带和伊利石-高岭土化带,或地表有矿化露头存在且与钼华伴随时,则可作为斑岩型钼(铜)勘查的重要目标区。与斑岩型铜矿围岩蚀变标志类似,从中心向外依次出现钾化→硅化→绢英岩化→泥化→青磐岩化等分带。其中钾化和硅化是贴近矿体(化)的两种蚀变类型,可以作为部署探矿工程的依据(周平,2010)。我国河南上房斑岩型钼矿床自中心向外依次为表内矿→表外矿→钾化带→硅化带→金云母、透闪石、阳起石化带→透闪石、阳起石化带→蛇纹石、透闪石、透辉石化带→弱蚀变白云石大理石化带。
图6-1 斑岩型铜矿床综合模型示意图
(据周平等,2010)
图中显示了矿石矿物、蚀变带、表生富集与伴生的矽卡岩、交代作用和脉状矿床的关系
一般来说,钾化与高品位钼矿(w(Mo)>0.2%)相伴随,而普遍发育的硅化可能局部出现在高品位钼矿体之下部。钾化和硅化中心带通常以热液成因的钾长石、黑云母和石英为主,有时还有硬石膏。钾长石和黑云母通常作为矿化石英细脉和裂隙的蚀变边产出。石英绢云母化常环绕钾质-硅质中心发育,并不同程度地重叠在中心带上,其主要矿物组成有石英、绢云母和碳酸盐等。石英-绢云母-黄铁矿化可能发育在矿体上方,并在垂直方向上延伸可达上百米。在其外围可能存在有百米宽的泥化带,以出现黏土矿物(如高岭石等)为特征,并常叠加在其他蚀变带之上。由石英—白云母-黄玉组成的云英岩化作为环绕石英-辉钼矿矿脉的蚀变带产出。青磐岩化主要由绿泥石和绿帘石组成,可能延伸到钾化-硅化中心带及石英-绢云母化带以外几百米(周平,2010)。
斑岩型金矿与斑岩型铜矿一样,同样具有明显的热液蚀变分带现象。矿体多赋存在中心钾化带内,向外依次为绢云母化和青磐岩化等(图6-2、图6-3)。
图6-2 斑岩铜金矿系统中侵入体和蚀变关系示意图
(据唐金荣等,2010)
2024-09-14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