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模式
2020-01-16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根据研究区及其邻区斑岩型和热液裂隙充填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环境、含矿母岩体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稳定同位素组成、同位素年代学以及与国内外其它地区同类型铜多金属矿床的对比研究,作者将本区及其邻区斑岩型和热液裂隙充填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及其形成机制总结为如下成矿模式图(图4-6)。
图4-6 粤东北及其邻区斑岩型及热液裂隙充填型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图
1—上侏罗统高基坪群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2—下侏罗统碎屑岩;3—中上石炭统碳酸盐岩;4—下石炭统碎屑岩;5—中上泥盆统碎屑岩;6—震旦—寒武系;7—下震旦统;8—燕山第三期黑云母花岗岩;9—燕山第四期二长花岗岩;10—花岗斑岩;11—花岗闪长斑岩;12—闪长岩;13—石英闪长岩;14—次英安玢岩;15—燕山早期辉绿岩;16—燕山晚期含石英辉绿岩;17—安山玄武岩;18—夕卡岩;19—矿体及编号;20—黄铜矿及硫化物石英脉;21—铜矿;22—金矿体;23—迪开石化;24—绢云母化;25—硅化;26—隐爆角砾岩;27—断层;28—石英化;29—明矾石化;30—绿帘石化;31—钾化、黑云母化
成岩成矿物质主要是来源于地壳深部中基性岩浆岩类和泥砂质硅铝质岩石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中酸性岩浆的系列产物。研究区的母岩体受控于该区基底构造层。因此,研究区及其邻区下部地壳或基底岩石建造类型、成矿元素丰度、含矿性等对于斑岩型和热液裂隙充填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分布规律有密切联系。粤东北地区不同时代地层中Cu、Sn、W、Pb、Zn、Au、Ag等成矿元素的丰度普遍较高,历经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等长期的多次的断裂构造作用,特别是燕山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大陆边缘俯冲、挤压作用,使其部分埋入地壳深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中酸性含矿岩浆。
在地壳深部一定部位形成中酸性含矿岩浆后,在有利的构造作用下,由于突然减压,岩浆和成矿流体沿着断裂上侵至浅部或近地表,形成含矿岩体和矿床。含矿岩体(脉)结晶定位的环境(围岩、构造)不同,所形成的矿床类型也不同。当含矿斑岩体定位于早先形成的花岗岩体和火山岩中时,则形成紫金山、山心、洲瑞式的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当斑岩体定位结晶后,与斑岩体有密切联系的深部大岩体(或大岩基)处于尚未完全结晶的熔融状态的岩浆房在构造作用下发生了多次脉动式活动,形成岩浆质隐爆角砾岩脉,析出含矿熔浆、流体及挥发组分,对先结晶的斑岩体或者围岩进行强烈的高温气液交代作用,形成夕卡岩化、钾化(钾长石化、黑云母化)、绿帘石化、黄铁绢英岩化、明矾石化、迪开石化、硅化等热液蚀变,在岩体内相伴形成细脉浸染状矿化;在接触带夕卡岩中相伴形成铜多金属矿化;在外接触带的围岩中形成裂隙充填型的中低温Cu、Pb、Zn、Ag等多金属脉状、似层状矿化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