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马铃薯地方品种是怎样形成的?
2019-06-28 · 农业农村部直属的大型综合出版社
我国马铃薯有近400年的栽培历史,最早通过多种途径和路线从欧美国家引入了不同的品种,种植在我国生态条件各异的地区,比如20世纪初从俄国引进耐旱耐寒的品种在黑龙江种植,从荷兰引进块茎为圆形的品种到福建的苦竹,从欧洲经海路引进法国的早熟品种到福建,从朝鲜引进红皮和黄白色品种到吉林,从美国引进的红皮品种到辽宁,从德国传教士带进山东的阿耳法,加拿大传教士带到四川的红眼窝,法国传教士带到甘肃的大白洋芋,俄国传教士带到吉林的麻土豆,以及回国华侨从美国带到福建的黄皮薯和广东的兰花薯等。其中的部分品种,随着劳动人民的长期实践和自然、人工的定向选择,形成了适应当地条件的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种,长期以来在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1935年《察哈尔通志》上记述了张家口地区坝上坝下种植的一个名为“老两口”的当地品种,每株结2个块茎,单株重量可达1000g。据佟屏亚(1991)年介绍,20世纪30年代,在山西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主要有4个,即白皮种、黄皮种、紫皮种和红皮种等。我国马铃薯地方品种具有的主要特性是抗病、抗虫和食用品质优良等,有效地解决了当时马铃薯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些地方品种已成为育种中重要的亲本材料,有些地方品种至今还在生产上发挥作用。
随着引入和育成优良品种的推广,地方品种越来越少。国家于1956年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地方品种,当时共征集到567份。经对品种资源的保存方法、抗性鉴定、抗原筛选以及其他农艺性状的调查研究和整理分析,明确了所有征集材料的形态学特征,包括茎、叶、花、果实和块茎的主要性状,以及生物学特性,如熟期、休眠期、抗病性、抗逆性和结薯习性等。在此基础上,将同种异名材料合并归类,最后保留了100余份具有独特性状的地方品种资源。在1983年整理出版的《全国马铃薯品种资源编目》中共收录了地方品种12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