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内容与要求

 我来答
中地数媒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内容一般包括:地貌形态、基础地质与构造、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土壤地质环境、旅游地质、地质灾害等。可根据不同地区突出各自的重点,但自然条件变化剧烈、人为活动频繁、重要经济发展区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应作为重点调查内容。

9.4.1 地貌调查内容与要求

地貌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既表现为自然环境的特征,又是控制和影响生态环境地质单元的主要因素,是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之一。地貌调查内容与要求基本上与GB/T14158—93《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规范》的相关部分一致。

9.4.1.1 划分地貌类型

1∶25万精度的生态地质调查首先从宏观上划分地貌类型,可分为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6种地貌类型,见表9.1。

表9.1 地貌形态分类参考表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构造地貌、流水地貌、风化-动力地貌、干旱地貌、岩溶地貌、海岸地貌、湖泊地貌、火山地貌。

9.4.1.2 地貌调查的要求

查明山川形态与走势,地形坡度、高差、切割起伏,地表汇水面积、分水岭位置和阶地发育特征。

调查地貌的成因类型和形态特征,地貌单元的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及其分布规律、特征。

调查地貌与地质构造、岩性和不良地质现象的关系。

调查地貌单元对土壤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环境等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调查地貌形态、变化特征,各种地形要素与植物生长、性质类型、生态构成及其分布的关系。

调查地貌单元在垂直带上受小气候的影响而造成的土壤、植物的分带性。

9.4.1.3 不同地貌类型的调查要求(见表9.2)

表9.2 地质地貌调查主要任务要求

9.4.2 基础地质调查内容与要求

基础地质调查基本上与中国地质调查局《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001—91《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总则》的相关要求一致。基础地质是生态环境地质的基础,但由于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区域都已开展过同等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精度的区域地质调查,基础地质的岩石、地层、地质构造、矿产等内容的调查应以资料开发为主。

9.4.2.1 岩石地层

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划分出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四大岩类的分布范围。查明沉积岩的沉积时代、沉积环境,重点查明对地质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近代或现代沉积的岩层结构、物质组成、矿物成分、对土壤层的影响等;查明火山岩的时代、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查明不同岩性的火山岩对土壤层地球化学的影响、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质构造特征、火山岩风化物的厚度及其岩性特征;查明侵入岩的规模、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岩石地球化学、形成温压条件或深度、风化物的厚度及其岩性特征;查明变质岩岩石类型,各类岩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矿物共生组成,地球化学特征,风化物的厚度、岩性及其对土壤地球化学的影响。

9.4.2.2 地质构造

查明大地构造单元,主要构造形迹的分布、形态、规模和结构面的产状、力学性质、形成时代、序次、级别及其组合关系。查明大地构造对地貌单元、岩石地层分布和生态地质单元的宏观控制作用。对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及特点进行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的时期和类型,查明引起地质灾害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构造部位。对活动性断裂应查明其延伸、规模、性质、产状及运动学特征,为分析研究区域地质灾害的规律和环境工程评价提供依据。调查历史上破坏性地震所引起的地震效应,如建筑物变形破坏、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地面开裂、断层运动、河流堵塞及改道等。

9.4.2.3 矿产与能源调查内容与要求

矿产与能源调查应通过资料开发加以研究。收集已有的地质、矿产资料,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论述矿产能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论述矿产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

9.4.2.4 第四纪地质调查的内容与要求

查明第四纪沉积物的类型、物质成分、厚度、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范围。查明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的关系,根据物质成分、成因类型及其所处的地貌部位,建立第四纪沉积物的相对层序。查明第四纪沉积物的沉积构造、矿物成分及化学成分。通过第四纪地质的古地理研究,调查海岸、湖泊的变迁。第四纪地质及风化壳是土壤和生物生长的直接载体,是地质体与生物界、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地质内容,因此它是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野外调查的重点观测内容。

9.4.3 水资源调查

可分为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两部分。

9.4.3.1 地下水资源调查

地下水资源调查基本上与GB/T14158—93《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规范》的相关要求一致,可按平原区、丘陵区、岩溶地区、滨海地区的不同要求开展。

平原区:查明主要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各含水层的水理性质、水力联系及水化学变化规律,局部和区域性隔水层的分布、埋深和厚度变化规律,咸水体空间分布范围及咸水体与淡水体的接触关系,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规律,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地下水系统。

丘陵区:查明不同地层岩性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变化规律;划分含水层(组、带)和地下水类型;查明各类构造对地下水埋藏、运移与富集的控制程度,区域储水构造、断裂带和裂隙密集带的导水性、含水性和富水地段;详细调查风化带的蓄水条件,层间水的埋藏条件与补给来源,岩体岩脉在围岩接触带的储水条件;中新生代红层广泛分布区应着重调查岩溶层的分布与富水性,地下水在垂向上水化学分带、咸淡水界面及其水化学异常,注意是否有盐卤水分布;注意山区河谷平原及山间盆地内第四系潜水、承压水的调查,查明主要含水层(组)的分布、水量、水质、埋藏条件及动态变化;基本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

岩溶地区:裸露岩溶地区要查明地下河的分布和其他各种岩溶水点的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圈定地下河补给和分水岭的位置,选择有代表性的岩溶水点进行连通试验,确定岩溶水在各通道之间与地表水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和补给关系;覆盖型地区要查明主地下通道的位置及埋藏情况或岩溶发育带,圈定出富水地段,对水质水量作出评价,还应了解覆盖层中含水层与下伏岩溶含水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水力联系及岩溶地下水的承压状态;埋藏型地区应查明各岩溶含水层的埋深、厚度及水量水质,分析补给与排泄的方式和范围,圈定隐伏储水构造。

滨海地区:查明咸淡水的分界面和淡水含水层或透镜体的分布范围,埋藏、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水质水量及动态变化规律等;查明地下水、河水、海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和补给排泄关系;在岛屿和海岸带地区应调查研究海水入侵范围、潮汐对地下水的影响和地下淡水富集带。

9.4.3.2 地表水资源调查

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收集主要河流、水库、湖泊的资源量,水位、水量、水质的动态变化,河流的输沙量和河流、水库、湖泊的灌溉能力等方面的资料。调查河流、水库、湖泊水位与地下潜水水位的动态变化关系。调查地表水体的污染状况、污染源来源。

9.4.4 工程、环境地质调查

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可参照GB/T14158—93《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规范》的相关要求,调查30m 深度范围内各地层岩土体的分布和不同地层岩性的岩土工程物理力学性能,评价其稳定性。查明软弱土层或夹层,如淤泥、淤泥质土、炭质土、易液化饱和砂土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调查岩溶区的岩层及夹层的厚度、风化程度、岩溶发育情况、构造破碎程度及其对岩石稳定性的影响。调查水动力或矿山开采引起的岩溶塌陷、地裂、岩崩等地质灾害。调查地震活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对地壳稳定性的影响。

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自然条件下所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土壤盐渍化、海岸动力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灾害等的分布、发育程度、发生机理,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评价。调查地方病的发生及分布范围,对天然不良水质区进行划分。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造成的降落漏斗的形成发展和地面沉降进行调查。对水位下降造成的海水入侵开展调查,查明海水入侵的范围、强度和发展趋势。

9.4.5 土壤地质环境调查

土壤地质环境调查内容基本上与《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第一稿)相关要求一致,调查土壤的土类(土类、亚类)和成土母岩的基本岩性、地层、地貌单元,调查、分析土壤的结构类型和分布规律,查明热带地区特征土壤(砖红壤、燥红壤)的区域性、地带性分布,调查土壤的矿物成分、地球化学元素背景值和物理、化学特征。

9.4.5.1 土壤分类

参照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编著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即以反映成土条件的母质、地形、水热等因素影响为基础提出的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六级分类系统,以亚类为最小分类级别作为调查依据。

9.4.5.2 土壤调查

调查土壤质地,指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比例,其影响土壤的可耕性、保留性、供给性和通透性。调查土壤的结构(剖面形态特征),即土壤剖面A层、B层、C层、D层的形成特征。土壤质地、土壤剖面的描述可参照有关的农业土壤技术规范。调查土壤的养分状况。

9.4.5.3 土壤地球化学背景调查

通过地球化学填图,查明区域土壤环境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分布及与母岩的关系,营养元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全量、有效态含量及丰缺情况,有害元素(或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调查农作物的产量、品质与地球化学背景的关系。

9.4.5.4 评价土壤环境地质质量

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地球化学背景、微量元素、污染元素的分布情况,制定土壤质量评价标准,开展土壤质量评价。

9.4.5.5 土地资源调查

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查清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结构、面积、分布、耕地肥力、生产力、利用情况、人均量、水利状况。查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并对土地资源进行适宜性相关评价。

9.4.6 生态环境调查

调查区域内植被的类型、分布规律、面积、覆盖率、生长状况及其与地质环境的关系。调查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构造地貌、地形的关系,植被与第四纪沉积物类型、土壤类型的关系,植被生长、退化、衰亡与水环境演化的关系,重点查明其与地下水水位埋深、矿化度、水化学类型的关系。调查丘陵区植被生长、分布与地层岩石类型、岩性、成分及岩石风化程度的关系。调查植物资源的种类、生产力与开发利用情况,重点调查干旱地区、湖泊地区、海湾区生物类型的分布与主要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

9.4.7 重点地质灾害问题调查

9.4.7.1 岩溶地区地面塌陷调查

主要调查岩溶塌陷现象及类型,如塌陷点、塌陷群和塌陷的可溶岩类型、岩性结构分类、伴生现象等。

调查形成岩溶塌陷的环境地质条件,主要有碳酸盐岩的岩溶发育程度及分布特征,第四系隐伏岩溶区(第四系覆盖的岩溶区和非可溶岩覆盖的埋藏型岩溶区,埋深500m以内),水文地质特征及岩溶现象等。

调查岩溶塌陷的区域分布规律、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如岩溶发育强、中、弱区域差异性,自然与人类活动诱发影响,岩溶塌陷的单体形态与群体组合,岩溶塌陷的强度、规模、时空动态等。

9.4.7.2 平原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调查

调查区域内抽取地下液态矿体(如水、石油等)的层位、地质结构、变形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诱发因素,地面沉降和裂缝的发育分布特征、影响规模、灾害程度、沉降动态、发展演化等。

调查城市(及矿区)地下水超量开采产生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潜水为主)的规模(面积)和程度(沉降中心最大累计降深),统计降深与地面沉降、地裂缝伴生的相关关系,研究确定控制地面沉降的允许降深,划分并圈定不同程度的沉降带。

9.4.7.3 水土流失调查

结合第四系地质、地貌调查和遥感图像的应用,着重调查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的不同侵蚀类型(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成因及其侵蚀强度的分布面积、位置与相应的侵蚀模数,调查研究区域历史演变、水分肥分流失量、泥沙去向,推算调查区的年均侵蚀总量,评价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等。

不同侵蚀类型及成因调查如下。

水力侵蚀调查:包括面蚀与沟蚀。面蚀调查包括细沟侵蚀和浅沟侵蚀;沟蚀调查包括沟头前进、沟底下切与沟岸扩张3个方面。应分别了解其年均侵蚀数量。

重力侵蚀调查:主要在沟壑内,应包括崩塌、滑塌、泄流等主要形态及其与水力侵蚀相伴产生的泥石流。调查中应分别了解崩滑数量和在沟中被冲走的数量、影响的土地面积。在有大型滑坡和泥石流的地方,应另作专项调查。

风力侵蚀:包括风力将原地的土壤或沙粒刮走和把外地的土壤(或沙粒)吹来埋压土地两个方面。调查中应了解土壤或沙粒刮走和运来的数量。在风沙区应调查沙丘的移动情况。

各类土壤侵蚀形态,分别调查其侵蚀模数,并根据水利部颁发的《土壤侵蚀分级标准》分别划定其侵蚀强度。

水土流失成因调查: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调查。了解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主要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中、小流域为单元,全面系统地调查流域内近年来(可从1980年开始)由开矿、修路、陡坡开荒、滥牧、滥伐等人类活动破坏的地貌和植被、新增的水土流失量;结合水文观测资料,分析各流域在大量人为活动破坏以前和以后洪水泥沙的变化情况,加以验证。

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和影响程度。

调查研究成土母质类型(或岩石类型)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和程度。

9.4.7.4 荒漠化(沙漠化、岩漠化)调查

充分利用遥感图像解译,查明荒漠化(沙漠化、岩漠化)的区域历史演变、面积与分布,沙漠化侵蚀类型、侵蚀量(流沙覆盖率)和侵蚀原因,评价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开展生态脆弱地区“地下水生态水位”调查。考虑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人为开采地下水活动、生态平衡保护与地下水的密切关系等因素,采用“地下水生态水位”来衡量和评价荒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调查荒漠化程度。根据区域生物生产量指标的调查,进行荒漠化分级,分析评价其演变趋势。

沙漠化问题一般判别标志如下。

(1)沙漠化土地特点:一般沙漠化土地是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沙皆俱。半固定沙丘是介于固定与流动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土壤表面开始活化,尚未稳定,尚处于可逆变化阶段。

(2)沙漠化的植物标记:以沙生植物为主、覆盖度较低为标记。

(3)风沙化土地形成条件:①土壤条件,一般为干旱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化学风化程度较低的沙质土和沙壤土。②植被条件,植被低矮稀疏,地面裸露,沙面活化。

(4)风吹沙粒运动形式:一般小于0.05mm粒径的细土粒在空中作悬移运动;0.05~0.5mm粒径的土粒以跃移形式移动;0.5~2.0mm粒径的土粒以蠕移形式移动。

9.4.7.5 土壤盐渍化调查

结合农田供水水文地质条件、包气带土壤水文地球化学背景与土壤地质调查,调查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的区域历史演变、面积与分布,盐渍化的程度、原因及其对农业、工程基础设施的影响。内容要求:①查明盐渍土的分布范围、形成条件、含盐类型、含盐度、溶蚀洞穴发育程度和空间分布状况及植物分布生长状况。②查明大气降水的积聚、径流、排泄、洪水淹没范围、冲蚀情况,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水质、水位及其变化与盐渍化的关系。③查明有害毛细水上升高度值与盐渍化的关系。对粉土、黏性土宜采用塑限含水量法确定,对沙土宜采用最大分子含水量法确定。④主要跟踪查明土壤可溶性盐如NaCl、Na2 SO4 的含量及聚集规律,pH 值的变化与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

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土壤的含盐量,对比判断盐渍化程度。经验公式如下:

△W=3.88W0.546/(1+△)3.846

式中:△W—土壤表层含盐量,以%计;W—地下水矿化度,g/L;△—地下水(夏灌前)埋深,m。

一般要求在旱季(春季)土壤反盐严重时期进行盐渍化调查。

原生盐渍(岩)土的判别应符合下列要求:岩土中含有石膏、芒硝、岩盐(硫酸盐或氯化物)等易溶盐,其含量大于0.5%。

土壤次生盐渍化一般判断:①研究表明,地下水位或埋深是衡量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的主要指标。判别盐渍化发生区域和盐渍化程度的依据主要是地下水埋深和土壤状况。盐碱化程度与潜水埋深分级见表9.3。②一般而言,地下水埋深小于lm 为重度盐渍化区,埋深1~2m 为中度盐渍化区,埋深2~3m 为轻度盐渍化可能发生的区域,再结合土壤状况划分潜在的盐渍化区域。

表9.3 盐碱土地区潜水埋深分级表

9.4.7.6 海洋动力滨海岸地质灾害调查

重点进行海水入侵、滨海岸侵蚀、港口淤积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调查。

结合滨海水文地质条件,调查滨海岸平原海水入侵区及入侵前锋带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土壤变化情况及农作物生长情况。调查和统计海水入侵引起的荒滩面积、农作物减产成数、机民井废弃及直接经济损失。利用控制性井孔进行地下水环境动态监测和定期的地下水环境同位素采样测试,掌握海水入侵范围、程度和速度并研究其影响及其控制因素。

调查滨海岸(港口、河流入海口)的地质地貌和工程地质条件,查清侵蚀塌岸、港口淤积和河流淤积的成因、主导因素、影响范围和程度,收集有关历史资料,研究分析滨海岸的地质环境演化规律,对滨海岸区域稳定性进行评价。

9.4.7.7 矿山地质灾害调查

在矿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物(化)探手段及环境同位素化学分析、示踪等方法,对矿热害、矿坑突水问题做深入调查。

(1)矿山地热害调查:①对热害发生的矿井(田)各开采水平的岩温、地下水温、矿区相关水文地质井孔的水温进行系统性测量及岩样、水样采集测试。②圈定区域地温场、水化学场,研究分析热害类型、规模、影响程度及与热储的关系。③适度进行矿区地热资源勘查,查清地热环境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提出热害治理及地热资源利用的意见。

(2)矿坑突水地质调查:①查清矿山现开采、拟开采水平,工作面处于地下含水(层)系统的位置及其受顶、底板水威胁的空间位置和距离。②调查矿区的构造断裂的展布、产状、性质、规模,分析判断断裂的导水或阻水性。③在矿区含水层富水性分区的基础上,划分矿坑突水易发区带;初步计算预报矿坑突水量大小,分析评价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9.4.7.8 地下水污染环境地质调查

(1)水质受污染的一般指标调查:①物理方面的污染指标——浊度、色度、总固体、悬浮物、电导率、放射性等。②化学方面的污染指标— —pH值、砷、氰、酚等化合物,汞、镉等重金属和其他有毒物质。③生物方面的污染指标——大肠菌数、蛋白质、尿素等有机化合物,磷酸盐、生化需氧量(BO D)、化学需氧量(CO D)、灼烧减重等。④生理方面的污染指标——味、臭、外观等。

常用的污水水质指标调查主要有:悬浮物、五日生化需氧量(BOD 5)、溶解氧、pH 值、细菌数、有毒和有害物质等。

(2)地下水环境污染现状调查:①在收集地下水水质动态监测资料和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基础上,查明地下水污染成分、污染指标及其污染程度;②以城镇为重点,查清地下水污染源(主要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源分布、污染物及年均排污量;③查明地下水受污染的规模和污染晕状态,并按污染程度进行污染类型分区;④查明水源地周围的潜水、承压水的污染状况。

查清地下水补给—径流区可能接受污染的含水层“天窗”、导水通道及其他污染途径。

9.4.7.9 土壤污染环境地质调查

当土壤环境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当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积累量超过土壤环境基准或土壤环境标准时,即为土壤环境污染。应在土壤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重点调查土壤环境的污染物类型、污染途径、污染物质积累及其在土壤本身的自净作用和农作物吸收后土壤中污染组分的存在量与状态。

(1)土壤环境污染物类型调查:①无机污染物调查种类主要有重金属(汞、镉、铅、铬、铜、锌、镍)、类金属(砷、硒等)、放射性元素(铯137、锶90等)、氟、酸、碱、盐等。其中尤以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危害最为严重。②有机污染物调查种类主要有:人工合成的有机农药、酸类物质、氰化物、石油、稠环芳烃、洗涤剂及有害微生物、高浓度耗氧有机物等。其中尤以有机氯农药、有机汞制剂、稠环芳烃等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有机物在土壤环境中易累积,造成污染危害。

(2)污染物输入途径调查:①污染灌溉。对污水和灌溉后的土壤进行取样对比,了解土壤中污染元素的含量、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及对农作物的影响。②农药、化肥的使用。取样分析了解土壤中农药化肥的残留量及其对土壤的影响。③固体废物堆存侵占农田及垃圾污染农田,了解废弃物对土壤的影响。

淀积层(B层)污染物质积累调查。

土壤环境的自净作用调查。

深入研究各种环境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降解、残留等行为特征和变化规律,探寻经济合理、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 官方服务
    • 官方网站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您可能需要的服务
百度律临官方认证律师咨询
平均3分钟响应 | 问题解决率99% | 24小时在线
立即免费咨询律师
12268人正在获得一对一解答
昆明彩云之南5分钟前提交了问题
上海旋风骑士2分钟前提交了问题
北京小白兔4分钟前提交了问题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还有疑问? 马上咨询37505位在线律师,3分钟快速解答
立即免费咨询律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