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地质工作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冯艳芳1 崔显岳 张瑞3
(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2.北京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100011;3.黑龙江省林甸县东升水库,黑龙江大庆,162300)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对水环地质工作来说,无疑也是个非常难得和极其关键的时期。我们必须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好基础性工作。
一、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增长为水环地质工作提供了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突出制约因素。全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2000多万人口饮用水困难(见图1)。在总人口9000多万的西北地区,严重缺水区面积约140万平方公里,1226万人的生存用水缺乏保障。据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在充分考虑节水情况下,预计用水总量为7000亿~8000亿立方米,要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1300亿~2300亿立方米,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与此同时,因长期超采地下水,形成了特大型水位降落漏斗,导致了严重的地面沉降。目前,长江三角洲的苏锡常、上海、杭嘉湖平原区,地面累计沉降量大于200毫米的沉降区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苏锡常3市最大累计地面沉降量分别超过1.0米、2.0米和1.8米。地面沉降不仅使地势低洼的水网平原区内涝和洪涝加剧,而且引发13处地面坍塌和地裂缝,造成大量的民房、厂房、校舍毁坏,同时,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容量之间的不适应,既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危害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而且直接威胁到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图1 我国城市供水现状图
从长远看,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对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务必高度重视,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把节约水资源、保护地质环境放在重要战略位置。
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水环地质工作发挥基础性作用提供了巨大空间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项经济建设与水环地质工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水环地质工作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与水环地质学相关的诸多领域亟须地质工作提供多元化、多方位服务。
城市水环地质工作,在城市发展和规划布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质灾害的调查和防治,城市垃圾、废弃物的污染调查和治理,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建立城市地质灾害和地下水质量监测、预报、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矿山水环地质工作亟待加强。矿产开发引起的地面塌陷、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水质污染、水均衡破坏、生态恶化等问题和灾害十分普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正常生活秩序难以保证。据统计,全国因采矿每年造成的灾害经济损失达4亿元以上,危及城市近40个,造成严重破坏的有25个。
农业水环地质工作,在开展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耕地土壤污染监测、地下水勘查、土壤水调查和地质灾害调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农业布局,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节约农业用水等方面,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服务。不但使农产品达到了优质、高产和低投入的预期目的,而且使农业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和产业化。
总之,充分发挥水环地质工作的超前性、全程性和广域性的服务功能,使其更加贴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一定能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三、政府与社会公众对水环信息的需求更加迫切
水环地质调查与政府工作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是政府管理与决策的重要基础。只有及时满足政府的需要,才能赢得政府各部门的支持,水环地质的事业才能不断发展。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公众对生存环境、地质灾害、资源国情等地学知识与地质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但目前水环地质成果大多还是传统地质工作的半成品,非专业人员看不懂,不能直接为社会提供有效服务。因此,要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发现有的水环地质工作成果,加强地质成果资料的提炼与加工,实现全国中小比例尺各类水环地质图件、大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的数字化,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向社会提供基础系列成果资料和数字化信息产品。要建立具有加工、分析、模拟功能的水环地质调查评价信息系统及相关监测网站,通过信息网络向政府各部门及社会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水环地学产品和科普地学信息,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要及时发布和宣传水环地质成果,使其能贴近群众、贴近社会、贴近实际,深入到社会各界和人们的心目中,提高水环地质工作的社会影响,满足特定工作目的之所需。
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水环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报纸上有一则报道《经济发展隐现缺水死穴》称:“如果你不亲身走进八百里沂蒙,你也许永远不会相信那一个个老农用一根粗粗的绳子把一个七八岁大的孩子滑到深深的井底,为的只是一瓢一瓢舀上两半桶略带泥沙的饮用水。如果你不走进陕西西安阎良区的关山镇农户,你也许永远看不到农户在锅里烧开水的时候,锅的一圈竟然是泛白的碱性沉淀物。这样的水他们已经喝了很多年。如果你不走进广东省高要市大湾镇朗尾村,你也许不会想到这里的村民喝着带着黄泥和腥臭味的鱼塘水,许多人患有肾结石和咽喉炎等疾病……
作为水环地质工作者,看到这样的报道怎么能不触目惊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竟然还有这么多人喝不上健康清洁的饮用水,怎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呢?更何谈建立和谐社会?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水环地质工作者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牢固信念,密切关注人们生存生活中对水环地质调查工作的种种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对水质和居住环境的要求。开展贫困地区人畜饮用水地下水紧急勘查工程和示范工程,指导和推进解决严重缺水区人畜饮水困难,改善缺水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不断深化水质研究,对地方病严重的地区进行换水和改水,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及充分、洁净的水资源供给;大力开展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掌握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预测和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编制地质—生态保护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规划,实行统一管理、分类指导;进行地质生态与环境调查、评价和保护工作,开展对人类生存有害物质和放射性废弃物的地质处置和地质环境的监测工作,加强环境地球化学与人类健康、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化学定时炸弹”与生态关系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安全、健康的地质生态环境保障。
五、科技进步将推进水环地质工作向现代化发展
近些年来,世界许多国家先后开始了地质工作发展战略的转变,普遍重视把高新技术引入地质工作,推进地质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水环地质学是一门传统学科,既有丰富经验和长期知识积累的有利一面,又面临着知识创新及技术手段现代化问题。
科技进步是水环地质工作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当前,我国面临着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为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多重压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发展中部战略的实施,更加重了水环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解决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历史责任。然而,我们现在面临的重大资源和环境问题,除少数是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外,大多数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解决办法已远远超出现有的水环地质科学知识和技术体系。因此,迫切需要发展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方法,获取新的科学信息,增进对地球系统及其变化的认识,重视造成环境问题的人为因素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前沿性、基础性水环地质研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紧紧围绕水环地质调查相关的重大地质问题,组织科技攻关,提高水环地质调查科技水平。加强水环地质科研与调查的统一部署,促进调查与研究相结合。
同时,大规模、高强度地应用高新技术,借以提高水环地质工作的设计、施工、监测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水平。首先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近几年,全国和地方的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有了重大进展,使得水资源实时配置更为科学化。另外,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及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等高新技术,在水环地质工作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运用于水资源、水环境、防洪减灾和大型水利工程等领域,以实现监测监控、预警预报、灾情评估等水环地质工作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王泽九,方克定,陆春榕等.对地质工作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21世纪初我国地质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1]冯艳芳,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2]崔显岳,北京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工程师。
[3]张瑞,黑龙江省林甸县东升水库,工程师。
2024-04-24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