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的简短介绍?
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于五月初五这一日投江自尽,后在中国演化为端午节,以纪念屈原,有人称其为诗人节(有些地方是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端午节是东亚文化圈的传统节日,定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送离五瘟神,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源于对恶日(即农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也是祭龙的节日,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
扩展资料:
东亚地区有一俗谚:“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该地人们自古将蛇、蝎、蜈蚣、蟾蜍、壁虎(一说为蜘蛛)等称为五毒。)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避害病。每到端午节,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午节
《 闲话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纪念节日。端午节又称“端午”、“端五”、“重午”、“端阳”、“蒲节”、“天长节”、“解粽节”、“女儿节”、“女娲节”、“娃娃节”、“五月节”、“诗人节”、“龙船节”、“粽包节”等。古时候又叫“浴兰节”,道教称“地腊节”,唐宋时称此日午时为“中天节”。因为此节非常重要,所以名目繁多,地域广泛。
端午节时间是夏历五月五日,但对其由来、起源于何时历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盛传的说法如下:一说纪念介子推,。一说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一说为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一说为纪念曹娥。等等,等等。由于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及其诗词的深刻影响,秦汉以后,屈原一说由楚地逐渐传播到全国,为大部分地区所公认。楚国大夫屈原,遭谗不用。夏历五月五日,激愤的屈原,报国无门。为表明心迹投汨罗江谢世,楚人哀之!为免遭鱼腹,以竹筒装米投水喂鱼虾。民众乘舟打捞施救。后来,前者演变为吃粽子,后者变为龙舟竞赛。并沿袭至今。
自作草诗一首以示祭奠!
《共祭汨罗江》
满街粽子又飘香,
艾草高价纷争抢。
粽子抛江喂鱼蟹,
龙舟竞渡仿救亡。
稚童不谐端午意,
老汉细讲屈子殇。
屈翁英魂当欣慰,
举国共祭汨罗江。
-----张反修战士原创
请您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