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唐朝的覆亡,是个漫长的过程。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就没有安定过,不过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在“黄巢之乱”前后,发生过不止一次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及农民叛乱,通常是因为农民活不下去了。
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实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前面我们讲到汉朝统治结构的中央神经系统和末梢神经的对应关系,唐朝虽然已经有了科举制,吸收了大批民间的才智之士进入政府,但是唐朝终究还是一个贵族统治的社会。
《二十四史》只有唐史部分有所谓的《宰相世系表》,这说明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于是,小乱变成大乱,大乱连续不断,那么庞大辉煌的朝代,也就在农民的锄头和镰刀下,分裂成许多小国。
唐朝的制度并不是一条鞭到底的中央集权,对于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治理方法,甚至于不同的容忍方式。同时,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在唐初似乎是统一了,但是实质上“南北朝”的划分并没有完全消失,“安史之乱”以后,虽然南北都在一个政府的法理统治之下,但南北之间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其实相当不同。这个南北的差异,在中国的后世历史上延续不断,只是程度的强弱不同而已。我们一直以唐代和汉代相比,我个人曾经说过,汉代厚重,唐代宏大,“厚重”可以说是充实的一块,“宏大”却是松弛的一片,汉唐的发展,终究是不一样的。
安史之乱之后农民起义军越平越多,连年干旱,外忧内患,中央力量越来越弱,各路军阀割据土地,开始了藩镇割据,大唐被四分五裂。最后朱温灭了唐哀帝定都洛阳改国号为梁,五代十国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