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堂”是几品官阶?为何“中堂”不好当?
中堂,宰相的别称。始於北宋,因宰相在中书省内的政事堂办公而得名,到了元代沿称,明清时用于对内阁大学士的称呼。明代大学士实际掌握宰相的权力,其办公处在内阁,中书居东西两房,大学士居中,故称中堂。清代包括协办大学士均用此称 到了明朝的时候大学士中设有首辅,虽然没有宰相的称呼,确实相当于宰相的权力。所以,那时候内阁大学士也被称为是中堂。
清朝共设置六部,每部有尚书二人,一汉一满,在大堂上左右对坐,分庭抗礼,如果某个大臣以大学士的身份管部,就座在大堂中间,称为“中堂”。清朝自雍正朝设置军机处后,实权由军机处掌握。 不过这只是虚名,并不代表其实际权力,实权由军机处掌握 ,中堂经过不同朝代的政治更改,到了清朝之后基本上是属于一种尊称。
虽然中堂听起来比较威风,但是其实他们手中是没有实权的,如果同时担任担任上军机大臣,只有这样才可以算上的水涨船高,否则就只是个虚职。 除了内阁大学士外,协办大士时也使用这个称呼, 到了后来“中堂大人”也就自然成了一些朝廷这些高官的门生故旧、下属包衣口中所长挂的名词了,对大学士基本都称为中堂,虽然中堂的品级并不统一,但一般都不会低于二品以下。
清康熙年间,具有决策权的是南书房,派几名大臣在南书房值守,参与政务商议,只不过它不算是正式机构。 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大约有三到六名官员,成为朝廷政权中枢,基本上皇帝颁发的诏令都出自这里,但是正式的诏书还是从内阁发出来,于是内阁还是名义上的宰相机构。 像清朝我们所熟知的和珅,刘墉,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被叫做“中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都是内阁大学士,在清朝时期为正一品官员,多以都被称为中堂。
不好当的原因:
1、中堂无实权,到了清朝,军机处设立,中堂不过是个摆设。
2、中堂经常轮换,不少的中堂大人,都无法真正的实施自己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