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主要写了哪三个部分?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狼牙山五壮士》收入自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2课、北京课改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22课、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上册22课、沪教版四年级上册13课和鲁教版四年级下册14课,作者为当代作家沈重。
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六班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勇猛歼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他们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和和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讲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讲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第四、五自然段),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第五部分(第六一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悬崖。全文记叙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其中第二、四、五部分是详写,其余为略写。
课文顺序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课文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的壮举,又突出描述了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他们的感人事迹所体现的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介绍】
(1915—1986),原名,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同年参加。1939年到边区,先后担任晋察冀通讯社科长,,新华社冀晋支社副社长等职,抗战中作为《》特派,主要在冀西参加部队和地方的军事活动,因此,他的通讯报告作品大多是的题材。
1941年冀的秋季反"扫荡"战斗中,深入前线采写了一系列战场手记,脍炙人口的《上的五个神兵》就是其中一篇,作品生动地描写了狼牙山上的五位七连战士,为掩护部队和民众撤退,与敌人在狼牙山三面绝壁的棋盘陀(悬崖)上,在,敌人被消灭100多人的情况下,宁死不屈舍身跳崖的壮烈故事。
《狼牙山五壮士》,是1941年11月5日《》刊登的一篇通讯,原名《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同年11月7日,军区司令员等首长,签署的训令中,正式称为《狼牙山五壮士》。从此《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从边区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成为的军民的楷模。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狼牙山:坐落在河北省西部的东麓,属,距县城45公里,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
狼牙山是河北省级,又是一座国家级。因""的事迹而闻名。2005年12月,狼牙山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8年4月批准为。
葛振林和宋学义获救
1941年秋,河北易县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余药夫,正在狼牙山附近的村寨宣传如何搞好秋收秋种。9月24日的夜里,一同开会的同志没有分散,和衣而睡,到了次日拂晨时分,日寇三千五百多人已把狼牙山周围所有沟口围得水泄不通。在轰轰的枪炮声中,同志们决定往棋盘坨顶峰转移。到了山腰石门时,敌军越逼越近,几十位同志受到机枪大炮疯狂封锁,渐渐分散撤离。硝烟弥漫中,余药夫只身隐蔽到了山背面的崖缝之中。
9月25日,负责掩护狼牙山地区群众和大部队转移的五壮士马宝玉、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与敌周旋一天,逐渐把敌人引到一个名叫牛角壶的陡峭山峰,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任务。子弹打光了,粮食也吃完了,日军冲上来要抓活的。誓死不当俘虏!五壮士高喊着共产党万岁纷纷跳下山崖。
葛振林跳下山崖后,身子不断地挨着树。一种求生的本能使他不由自主地一次又一次去抓树枝,手被划伤多处之后,他终于被并排的几棵小树挡住。敌人胡乱地向崖下放枪,子弹呼呼地从葛振林头上飞过。
敌人走后,已跌成脑震荡的葛振林与另一位幸存者宋学义先后往主力部队撤退的棋盘坨大庙方向爬。天黑了,渐渐有了朦胧的月色,此刻两人早已用尽了几乎最后的一丝力气,而大庙仍然遥不可及。正像后来葛老对笔者反复回忆的:狼牙山,野狼多,山中呆一夜,不昏死,也会被狼吃掉。
饿了一天的余药夫在这时也开始攀崖而上,在一个叫双鞍岭的地方遇到了行动十分困难的两位壮士。余得知他们是八路军,在毫不熟悉环境的情况下,当即冒着坡陡路滑可能摔入深谷的危险为他们探路。探一段,就回头来扶葛振林前进一段,再探一段再扶一段。深夜的山风略有凉意,可余药夫的衣服却被汗水湿透了。终于到达大庙,余药夫连忙让两位壮士躺下休息,自己却不顾疲乏,主动到庙外放了一整夜的哨。
余药夫的援助使两位劫后余生的壮士终于转危为安。第二天,余药夫没有留下姓名就走了。
此后,这位没留名字的搭救者就一直成为葛壮士刻骨铭心的回忆。两位壮士也一直令余药夫深深崇仰着,但他却把自己搭救英雄的义举埋在心底,从不张扬。
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六班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勇猛歼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他们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和和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讲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讲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第四、五自然段),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第五部分(第六一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悬崖。全文记叙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其中第二、四、五部分是详写,其余为略写。
课文顺序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课文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的壮举,又突出描述了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他们的感人事迹所体现的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介绍】
(1915—1986),原名,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同年参加。1939年到边区,先后担任晋察冀通讯社科长,,新华社冀晋支社副社长等职,抗战中作为《》特派,主要在冀西参加部队和地方的军事活动,因此,他的通讯报告作品大多是的题材。
1941年冀的秋季反"扫荡"战斗中,深入前线采写了一系列战场手记,脍炙人口的《上的五个神兵》就是其中一篇,作品生动地描写了狼牙山上的五位七连战士,为掩护部队和民众撤退,与敌人在狼牙山三面绝壁的棋盘陀(悬崖)上,在,敌人被消灭100多人的情况下,宁死不屈舍身跳崖的壮烈故事。
《狼牙山五壮士》,是1941年11月5日《》刊登的一篇通讯,原名《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同年11月7日,军区司令员等首长,签署的训令中,正式称为《狼牙山五壮士》。从此《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从边区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成为的军民的楷模。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狼牙山:坐落在河北省西部的东麓,属,距县城45公里,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
狼牙山是河北省级,又是一座国家级。因""的事迹而闻名。2005年12月,狼牙山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8年4月批准为。
葛振林和宋学义获救
1941年秋,河北易县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余药夫,正在狼牙山附近的村寨宣传如何搞好秋收秋种。9月24日的夜里,一同开会的同志没有分散,和衣而睡,到了次日拂晨时分,日寇三千五百多人已把狼牙山周围所有沟口围得水泄不通。在轰轰的枪炮声中,同志们决定往棋盘坨顶峰转移。到了山腰石门时,敌军越逼越近,几十位同志受到机枪大炮疯狂封锁,渐渐分散撤离。硝烟弥漫中,余药夫只身隐蔽到了山背面的崖缝之中。
9月25日,负责掩护狼牙山地区群众和大部队转移的五壮士马宝玉、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与敌周旋一天,逐渐把敌人引到一个名叫牛角壶的陡峭山峰,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任务。子弹打光了,粮食也吃完了,日军冲上来要抓活的。誓死不当俘虏!五壮士高喊着共产党万岁纷纷跳下山崖。
葛振林跳下山崖后,身子不断地挨着树。一种求生的本能使他不由自主地一次又一次去抓树枝,手被划伤多处之后,他终于被并排的几棵小树挡住。敌人胡乱地向崖下放枪,子弹呼呼地从葛振林头上飞过。
敌人走后,已跌成脑震荡的葛振林与另一位幸存者宋学义先后往主力部队撤退的棋盘坨大庙方向爬。天黑了,渐渐有了朦胧的月色,此刻两人早已用尽了几乎最后的一丝力气,而大庙仍然遥不可及。正像后来葛老对笔者反复回忆的:狼牙山,野狼多,山中呆一夜,不昏死,也会被狼吃掉。
饿了一天的余药夫在这时也开始攀崖而上,在一个叫双鞍岭的地方遇到了行动十分困难的两位壮士。余得知他们是八路军,在毫不熟悉环境的情况下,当即冒着坡陡路滑可能摔入深谷的危险为他们探路。探一段,就回头来扶葛振林前进一段,再探一段再扶一段。深夜的山风略有凉意,可余药夫的衣服却被汗水湿透了。终于到达大庙,余药夫连忙让两位壮士躺下休息,自己却不顾疲乏,主动到庙外放了一整夜的哨。
余药夫的援助使两位劫后余生的壮士终于转危为安。第二天,余药夫没有留下姓名就走了。
此后,这位没留名字的搭救者就一直成为葛壮士刻骨铭心的回忆。两位壮士也一直令余药夫深深崇仰着,但他却把自己搭救英雄的义举埋在心底,从不张扬。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