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兵败之死,诸葛亮为何平静如水,一点都不伤心?难道他巴不得关羽死呢?
关羽兵败身死之后,诸葛亮的表现,在历史上没有记载。没有发现诸葛亮对关羽的死幸灾乐祸,但是也没有发现诸葛亮对关羽有什么惋惜的表示。但是,从历史上记载的一些方面来看,能够感觉出这一切有一些不对头的地方。这些不对头的地方也许揭示了事实的真相。
诸葛亮作为一位政治家,是有城府的。他为了自己的事业,能够对一些反对他的人和事包容。比如说对法正,他就可以容忍法正的飞扬跋扈。对于魏延,他要用魏延的军事能力,就对魏延的冷嘲热讽视而不见。
但是,人都是有逆鳞的,诸葛亮也是一样。一旦触碰诸葛亮的底线,诸葛亮是毫不留情的。比如说,在夷陵之战后,汉嘉太守黄元就发动了叛乱。这人是忠于刘备的,他发动叛乱的原因只是和诸葛亮有矛盾。他听说刘备病危,怕将来诸葛亮掌权后报复自己,就起兵造反以自保。由此一件事就可见诸葛亮的做事风格。
凡是和诸葛亮作对的都没有好下场。不管你的官职高低,能力大小。像是刘封,李严,魏延这些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这是诸葛亮法家的风格,无可厚非。
而关羽和诸葛亮的关系,也好不到哪里去。关羽在历史上记载,骄而自矜,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而诸葛亮就是士大夫的代表,关羽对他当然没有好脸。再加上双方的理念也不尽相同,关羽熟读《春秋》,是儒家思想的信徒,而诸葛亮则是法家的代表,两人的思想多有矛盾。
最让关羽不能容忍的是,刘备原本也是儒家的弟子。在刘备的前半生,虽然颠沛流离,但是依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仁义忠义”为号召。可是,就在招来了诸葛亮,刘备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刘备抛弃了他过去的做法,转而采用急功近利的法家作风。
虽然刘备在短时间里,势力达到了顶峰,可是也埋下了无尽的隐患。丢掉了信义,使得东吴和刘备最终反目为仇。在治理蜀中时,也激化了无数的矛盾。从刘备过去思贤若渴的口中说出了“芝兰生庭不可不除”的恶毒话语。
而过去曾在大儒卢植门下学习的刘备,临死前居然遗言让刘禅向诸葛亮学习法家经典《商君书》。为了事业急功近利到这种地步,竟然舍弃了半生的信仰,舍弃了汉室几百年的传统,这是何等的讽刺。
在刘备刚开始转变的时候,关羽就觉察出来了。他和张飞一起劝谏过刘备,可刘备以“如鱼得水”为由拒绝了关羽。关羽只能看着刘备转变,但是,他把这笔账记在了诸葛亮的身上。自然对他没有什么好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