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唯一捷径是什么?
能赢的人,从来不躺着!你想赢,就要像人生胜利组那样行事!
台湾方言中,有个词叫“人生胜利组”,意思就是把某人归类进入成功人士的行列,这和咱们常说的“人生赢家”含义大抵相近。
成功是很多人毕生追求的梦想,但在你埋头苦干却忘记抬头看路,在你战术勤奋却战略懒惰,在你穷尽一生追求未果的时候,成功可能正好与你擦肩而过。
想要成功最直接的一个捷径,就是成为让别人信任的人!
成事有余:人生的顶级配置
有句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叫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它的意思就是形容人不仅办不成事,反而还坏事。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下面的情况:
拜托关系亲近的人帮忙办事,过了很久也不见进展,催促对方还不好意思,即使催促了对方也是找各种借口推脱。
与同事合作一个项目,推动项目做决策时,对方总是说:
你觉得怎么样?
你定吧。
差不多,你看着你行就可以。
说辞中不想承担一丝责任,推诿其实是人之常情,可是毫无担当的人只会让人敬而远之。
这种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实际上,在人际合作过程中,能不败事而成事的人已属难得,而能够成事有余的人确实凤毛麟角。
所谓成事就是让事情有好的结果,成事有余就是在成事的基础上多考虑一些、多行动一步、多推进一点。
做成事有余的人,既是人生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标准。
然而,正如高尔基说过的话:“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
大多数人之所以总是默默无闻,与说得多做得少有关,更与做事不成事相关。
成事有余,大概是人生的顶级配置。
专注一处:通向成功的奠基石
缩小专注的焦点, 像太阳的光芒一样, 把精力投入少数领域的有限活动中,你就更可能成事。
把干草放在阳光下, 即使是在最热的一天里, 也不会自燃。但是如果把干草放在一个放大镜下, 就会被点燃。
太阳的光芒在被聚焦时会变得更加强大。
为什么几年不见的老同学,一聚会猛然发现差距已经悄然拉开?
你不妨自省一下,是否这些年专注在某一个行业或者公司,专注在有限的活动或技巧中,专注于特定的任务或最重要的活动。
有的同学毕业后经常跳槽,被各种诱惑吸引而频繁换行业、换公司、换工作,成为了斜杠青年或者综合性人才。而另外一些走上要职高位的同学,往往是在一个大型单位待着一头扎进去干,或者看准一个机会白手起家奋斗,直到出人头地。
其实一般工作到中年,具备不错的背景和足够的努力,我们都可以在自己专注的领域有所成效,并且变现。
专注的力量在于,如果你专注于一个特定的行业或公司, 进行深入了解,可以建立更具实质意义的人际关系网络。
如果你专注于有限的活动或技能,就像“天才”需要耗用大量时间来获得出色的能力那样。那么只要你专注的范围比“天才”专注的更狭窄些, 理论上你也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成功 。
精确预判做事周期,是靠谱的重要表现
做事周期的预判:就是当我们做事情时,会在脑子里过一下,对事情的时间跨度有个估量。
多数人在这方面,都被堵住了。比如说,年轻人初入职场,就嗷嗷怪叫,撸啊撸的要大干一场。等一上手,却发现事情远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个就是典型的周期误判。
一件事,做成的周期可能是三个月,脑子极不成熟的人,会预判为一两天,干一两天发现不对,再干下去更感觉遥遥无期,顿时就生出怯意。
太多的年轻人,就是在这一关败下阵来,从此生出恐惧之心,再也不敢正眼看江湖职场。欲行千里路,须备百日粮。这个是父母小时候教给孩子的常识,有些孩子硬是不爱听。
要准确预判一件事情的周期,不能用主观臆想,必须要采用博弈思维。简单说,就是每想出一步,必须先预设这一步失败了,又或是周期更漫长,而后重新开始或长期苦战,这时候你对事情周期的预判,就有点靠谱了。多数人做事是凭经验,只有做过的事,才能说出个子午卯酉,没有做过的,仍然会预判失误。
做事之前,先问一下每个合作者:你估计这事要多长时间?每个人回答是不同的,再大的事儿,也有敢说明天就能完成的;再小的事儿,也有说要十天半个月的。
关注那个把事情想得最艰难,但仍然放手去做的人。这个人,能够清醒的看到困难而且绝不退缩,这是干大事的料子。跟随这种人,成为他的最好合作者,你会少奋斗二十年。
高效“投资组合”,给未来预留更多机会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回国后,被清华大学聘任为经济系教授和系主任。
当时清华大学对教授在上课时是否提前备好讲义没有明确规定,而陈岱孙却在每次课前都要花费3个小时认真准备讲义。
他备好的讲义逻辑严密、结构清晰,大到经济理论内容,小到一个标点符号,都做得“高标准、严要求”,力争准确无误。
有一次,一位同学因为有事耽误了上课,于是找到陈岱孙想要借他的讲义抄一下。
陈岱孙让那位同学坐下来等他一会儿,因为他在这次讲课后有了新的想法,他需要将这些想法补充到讲义中。
那位同学很不解地问:“已经讲过的讲义还需要补充吗?”
陈岱孙回答到:“不管讲过多少遍的讲义,我都会不断进行修改,即使改上一百遍我也愿意,因为这既是我的职责,也是对你们负责。”
那位同学听到陈岱孙的一番话后,心里非常感动。
由于陈岱孙讲义备得好,课也讲得精彩,所以很多不愿意上经济学课程的学生也慢慢喜欢上听他讲课。
后来,每次陈岱孙上课时,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受到学生很多好评。
实际上,对于陈岱孙这样学识渊博的教授而言,即使不准备讲义,他依然可以口若悬河将课程讲得生动充实。
他之所以精心准备讲义,就是从细微处入手,在能力所及的事情上精益求精,在触手可达的边界上更进一步。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马考维茨在他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中认为:
如果金融投资采取多样化组合的方式,将有效降低非系统性风险。
说白了,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可能避免孤注一掷带来的彻底失败。
对于人生而言,你同样不会知道哪件事将会带给你较大的收益或亏损,因此你需要在能力范围内尽力做好每件事。
那些靠谱的人,往往会尽心办事,积极成事,并通过多走一步给自己未来预留更多的成功机会。
你先前办过的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是酝酿成功的机会窗口。
在办好事的同时瞄准更多的机遇,让每次成事都给未来带来益处,随着成事有余不断带来高效的回报,你的财富势能将会越来越高。
当然,评判任何投资的成效,比拼的都是投入产出比。
人生实质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组合投资,值得你积极去理解并践行。
没有一种成功是轻易得来。
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行业,所谓光鲜亮丽的成功都建立在千万次的尝试、努力、失败和再重头来过这样的重复奋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