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晋时,出现了牙签的记载,陆云致其兄陆机书有云:“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吃完饭后剔牙,减少患牙结石的概率,可以保护牙齿。
先把杨柳枝集中泡在水里,能够将枝芽泡软,在需要清洁牙齿的时候,将杨柳枝咬开,里面的杨柳纤维就会绽放出来,极其类似现在的牙刷,可以说是古代的牙刷原型。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很明确的指出:“每于饭后必漱,则齿至老坚白不坏。”强调在每次进食后即时漱口,保持牙齿清洁和口气清晰。中唐时期的壁画,莫高窟158窟,讲的是僧人揩齿的这么一个场景,拿自个儿食指在嘴里来回捣鼓,旁边一小沙弥安静的候着。自个儿手指,更是绿色环保无污染!
子女孝顺父母,每天清晨听到鸡叫的时候,就要洗脸漱口,梳头,包上头巾,插上发髻,系上发带,穿好衣服。在还没发明牙膏和牙刷的古代,中国人用树枝、盐、药物等工具来清洁牙齿,希望能达到清洁、消炎抑菌,并带来些微清香的效果。牙膏问世前,西方人发明了牙粉。贵族阶层因为过度摄入糖、咖啡、巧克力等物,所以一开始人们对于牙齿清洁也是有概念的,比如在《礼记》中曾有记载,古人一开始会用“盐”来清洁牙齿,比如盐水漱口,或者用手指蘸取食盐再摩擦与牙齿表面
宋朝的牙刷和现在的牙刷很接近了,把猪鬃插在牛骨上弄好,用盐刷。他们那会没有牙刷。他们便用杨柳枝来代替牙刷,通过蘸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霍香,佩兰等制成的清洁剂来清洁牙齿,还可以预防长蛀牙,真的是一箭双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