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一带猛将马超为何在蜀国不被重用?
既然诸葛亮会用人,那么,他封杀马超是否是一个过于谨慎的举动?
有先例为证:张鲁重用马超,结果,马超被蜀国轻易地说降了过去。像马超这种野心比较重的人,通常会在打了几场胜仗之后有自己的想法,而这个时候如果敌人跑来添油加醋,他势必会调转枪头。
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乃三国时期名将,善战骁勇,曾经在潼关追逼曹操致曹操不得不割须弃袍,之后,他归降刘备位列五虎大将。但是,在马超归降之后,却并未受到重用,渐失锋芒。
而在归降蜀国之后,他唯一一次作为大将出征,是在诸葛亮安居平五路之时。当时,50万魏兵分五路进攻蜀国,此消息使蜀国上下惶惶不安,然而,诸葛亮想出对策,分五路以不同的对策拒之,其中,命马超领兵北拒10万羌兵。
而其余时间,马超几乎一直碌碌无为。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是马超的能力不行吗?
并不是这样的。
宛城战张绣、西凉遇马超、华容逢关羽,是曹军所遭遇过的几次重大失败,曹操曾经发出过“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矣!”的感慨。能让曹操这样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发出如此感慨的人,恐怕除了关羽,就是这位马超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称五虎为“关张赵马黄”,而把他排列在第四,确实有些委屈他了。由此可见,马超之勇在猛虎辈出的三国时期可谓是数一数二。但是,以诸葛亮的精明,放着猛将不用,确实有些说不过去。
那么,这又是诸葛亮的失误吗?
非也。
在对用马超的这件事上,他可比误用马谡的事情要清醒得多。
马超是什么样的人?世代名家,文武双全,乃群雄之才,引军麾战,逐鹿中原才是他的心意。位居人臣,帮助别人打天下,绝对不会是他自己的心愿。比起关张赵黄这些单纯的武夫,野心更重的马超是很难驾驭和满足的,恰恰是这些原因,导致蜀国不敢重用马超,就连给他封的官职,也是看似大官实则无用的那种。
或者说,另一个原因便是:诸葛亮对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便不用,甚至将其冷藏起来。反倒是马超的族弟,马岱,更具有王佐之才。因此,在马超病之后,马岱收到了重用。
另一方面,马超降蜀也是迫不得已。张鲁中了孔明的计策,使马超进退两难,与此同时,孔明派人去离间马超,巧妙地降伏了蜀国的心头大患之一。然而,对于马超这样的个性,除非他是被绝对实力征服的,否则,他一定会口服心不服,不会为你心甘情愿地卖命。
更早的时候,曹操就利用杨阜以巧计破马超,使马超无家可归。虽然,此时曹操战胜了马超,但是,换来的却是马超满腔的怒火,自此,马超便立下终身与曹操为敌的重誓。以实力胜之,然后使其归降,其人大可用。这样的例子在当时是有很多的,比如关羽收黄忠、张飞释严颜、孔明七擒七纵孟获,都是典型的例子。
而很明显,由于自身实力不足,孔明无法效仿先例去收服马超。
虽然,张飞能和马超达成平手,但是,在战场上马超可以率领骁勇无比的西凉骑兵,其实力足以击溃强大的曹兵,何况是当时更弱的蜀兵呢?即使能打败马超,也肯定会大伤兵力,必定得不偿失。因此,诸葛亮三思过后,决定巧降马超,纵然不能用这个良将,但是,也不能留下来当作隐患。
提起智降,当时也有成功的例子,比如:姜维,同样都是诸葛亮智降过来的,他就受到了重用。这其中,不免有姜维心思早已不在魏国的因素,但是,比起马超,更重要的是,姜维并没有那么的心高气傲,目中无人。
上面提及,马超归蜀之后只参加过一次大战役,而当时,又是何故让孔明放心地让马超出阵呢?难道是因为蜀中没有良将了吗?
也并非如此。
当时,孔明早已察觉到马超想要领兵出征的心思,如若继续不用他,可能会出乱子。而恰巧,当时曹丕命军队五路进攻之中的其中一路,是和马超世代交好的西羌人。孔明左思右想,料定他们之间不会交战,于是,顺水推舟,让马超去平这一路人马,这也着实精明。
由此也可以看出,孔明的用人之道确实十分高明。只是可惜了善战的马孟起,自从到了蜀国之后,便销声匿迹碌碌无为了,最后,孤寂地离开了人世。如果,不是他之前和曹操交过手,打过大仗出了名声,只怕我们能否在史书上看到这个名字都是个问题。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马超去世时还年轻,死时只四十七岁。若他不早死,在刘禅时期,诸葛亮还是有可能重用他的,毕竟蜀汉后来人才并不很充足,诸葛亮又怎么会弃马超这样的名将而不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