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宦官在明朝能够拥有掌控朝政的权力?
在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史中,明代与东汉、唐代被视为是“宦官之祸最烈”的三个王朝,而在这三个王朝中,又以明代宦官之祸最为严重。
汉、唐虽有干预朝政的宦官,却没有宦官专权的朝廷。而在明代的朝廷,宦官可谓是无孔不入,他们是既掌政,又掌财,又掌刑,又掌军,是名副其实的朝堂上的实权派系。
首先是掌政。众所周知,封建时代,宰相及六部长官向来就是全国的最高政务长官,他们替皇帝处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军政事务,只需向皇帝负责,只需听从皇帝的命令。但是,到了明代,因明朝皇帝多不喜政事,除事关国运的事情,他们不得不出来处理外,其余政务却多交由宦官处理。
于是,在明朝皇帝的纵容下,宦官“遂专掌机密,凡进御章奏及降敕批疏,无有不经其出纳者”,他们赋予宦官批红权,让宦官来决定内阁所提交的“票拟”是否通过,如此也就导致“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在明中期后,多数时间宰相(阁臣)及六部长官都不得不受制于宦官,“听从”宦官的吩咐。
明代皇权、宦权、相权的相互交错
其次是掌财。在明代,天下臣民所缴纳的财物赋税要先充盈内库,然后才入太仓。“内库”始建于洪武二年(1369年)八月,属皇家私库。它拥有内承运库、广积库、甲字库、乙字库、丙字库、丁字裤、戊字库、赃罚库、广盈库、广惠库、天财库、供用库等十二个库房。内库建立之初,朱元璋希望它能“积为天下之用”,在国家财政遭遇到困难的时候,出手拯救国家财政。
然而,自明中期后,因武宗、世宗等诸帝对财富的渴望,他们不仅屡次拒绝调用“内库”的财富去挽救岌岌可危的国家财政,更甚者他们还不停地从国库“太仓库”调取银两来满足皇室奢侈的生活,他们借助着手中绝对的权力将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划为己有,存入内库中,这期间金花银、太仓库银、矿银、杂税银、赃罚银等各项原属国库的赋税,皆被他们以各种理由划入内库,用于满足皇室那奢侈的生活。
如此,自明中期后,在明诸帝的“努力”下,内库是储存着全国近乎三分之二的财富。而在当时,掌管内库的就是宦官,因此,借着内裤的财富,宦官完全就可以左右明代的经济。此外,在明晚期,明皇帝为了更加方便自己掌控全国经济,同时也为了更方便自己的掠夺,他们还设立了一个由宦官掌控的“户工总部(崇祯朝,改“户工总理”)”的衙门,这个衙门总署户部、工部之权,位于户部、工部尚书之上,总督明朝内外经济事务。由此,借着这个衙门,宦官更是可以直接掌控明朝的经济。
此外,明时,从正统六年开始,明皇帝多会委派宦官会同三法司官员定期录囚(对在押犯的情况进行审录,并决定是否宽大处理)。而在当时,因宦官的势力已十分庞大,因此在录囚的过程中,三法司官员多“俱视中官意,不敢忤”,宦官说有罪,三法司就认为有罪,反之宦官认为没罪,那就没罪。
最后是掌军。自永乐年间开始,明朝诸帝多会派宦官前往各地担任镇守和守备,去执掌一地兵权,以此来帮助自己掌控全国军队。此外,也是从永乐年间开始,每当朝廷有军队在外征战时,明朝皇帝也会派遣宦官前往监军,监督各路人马,而因其是皇帝指派的,所以宦官往往是能直接掌控出征军队的。
如上所说,可以说在明代,宦官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几乎可以说是掌控了整个朝廷。最强盛时期,如英宗年间的王振专权时期、成化年间的汪直专权时期、武宗年间的刘瑾专权时期、熹宗年间的魏忠贤专权时期等,在这些时期,就连内阁(最高决策机构)都不能与之抗衡,更甚者还有“跪舔”的时候,如武宗时期,内阁大学士焦芳、曹元皆都附庸于刘瑾,甘愿为他所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