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 我来答
吃瓜群众1718
2022-05-29 · TA获得超过835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934
采纳率:97%
帮助的人:131万
展开全部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技巧,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初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几乎可以包含学习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最常见的有对常用实词、虚词的考查,以及对文言 句子 的理解和翻译。

  常用实词,是中考考查的传统考点之一,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文言实词的重点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初中阶段常用文言虚词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常用的文言虚词有二十多个,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这十五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作比较,明确哪些作用保留下来了,那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在解释时,应准确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代替,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类虚词的用法及意义。通过反复训练,熟记各类虚词的基本用法。

  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是在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正确理解词义及文言句式,需掌握关键性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并结合语境,依据各类句式的特点,正确把握文句的意思,着眼点放在对课文核心句、文眼句及其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式的理解及翻译上。在今后的中考中,句式的理解和翻译,仍是考查的重点。

  在复习的时候应该:

  一、继续突出文言文的诵读和默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每天必须继续定时定量诵读教材中的文言篇目,穿插适当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要注意记诵的准确性:准确记忆、准确书写。如“会当凌绝顶”一句中,学生们往往容易把“凌”误写成“临”。复习时对重点语句和表现中心的关键语句要准确把握,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出师表》、《陈涉世家》、《五柳先生传》等文中的一些名句。在记诵的同时多思考、多比较,如《桃化源记》与《五柳先生传》,《隆中对》与《出师表》等,加深对于文言词句、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的理解、掌握,进一步加大学生们对于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存储量,以检查自己的文言知识网络中的错漏之处。

  二、继续重视对文言阅读问题的分析与探究。一般来看,文言阅读题的设计也是以主观题为主,并设有一定数量的开放性试题,因此在复习时要重视对文言文的整体把握和适当拓展,要学会判断出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方法 。尤其要加强课内外文言文的链接,在学好课内知识的同时,将它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方面。选择一些合适的模拟练习卷,在讲练中进一步增强学生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我们能扎实基础,树立信心,沉着应对,相信一定能在中考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复习备考及解题策略:

  2009年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选择继续延续2008年的模式——课外文言阅读材料。但答案在课内。

  一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复习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与现代汉语比较,掌握文言词义。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语还保留着古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而学生对现代汉语比较熟悉,因而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出发文言文中的多数词我们并不难理解。根据语言环境,揣摩词义,有的可以直接把单音节词解释成合成词,例如《陋室铭》中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调"可译为"调弄"、"弹奏".有的则可以从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出发,充分调动已有的词汇词义积累,展开合理而丰富的联想,进行合理的推测,去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例如: ①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③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上面的"观"使人一下子想到了"景观",根据上下文再推测可解释为"景象","大观"就是"雄伟景象";"硕"使人想到了"硕大","硕师"就是"大师",也就是"才学渊博的老师";根据语言环境,"良"在此不能作现代汉语的"好"来讲,但现代汉语中有"良久"、"用心良苦"等词,"良"都作"确实"、"很"来讲,在此句中可引申为"的确".

  有时会碰到一些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而初中语文教学又不允许接触这一些名词术语。这时,要是你联系一下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动心忍性"的"苦、劳、饿、动、忍"可解释为"使„„苦、劳、饿、动、忍",这里采用了使动用法。你只要和我们现时流行语"瘦身(使身体瘦)"一对照,问题就解决了,类似的还有像 广告 语"万家乐,乐万家"、 标语 "人人动手,清洁家园"中加点词"乐(使„„快乐)"、"清洁(使„„清洁)"等。

  当然,古汉语词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词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从词义变化的角度来理解,就会有利于准确地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主人日再食",《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两个"再"在句中分别解释为"两次"和"第二次(击鼓)"的意思,而现在一般是"又一次"的意思;《出师表》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痛恨"和"卑鄙",在句中分别翻译为"痛心和遗憾"、"身份低微,出身低下",这两个词在现在则分别是"深切地憎恨"和"(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的意思。许多古代汉语中流传到现在的双音节词,在当时一般都是两个词,翻译时要分开解释,类似的还有像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妻子"、"交通"、"鲜美"、"无论"等。

  二是通过分析字形,掌握文言词义。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字形与词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教授文言实词时,常常结合汉字字形结构,来分析汉字的本义。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后又引申为"死亡、不存在",如"人琴俱亡"."亡"还假借为"无",读wú,如《愚公移山》中的"河曲智叟亡以应".

  汉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形声字。形声字是由表意偏旁和表声偏旁构成的。了解表意偏旁的表意功能,通过分析字形,就可掌握词义。例如"绝",从丝从刀,表示用刀割断丝缕的意思。引申为"断、断绝、消失"等,如 "沿溯阻绝"(《三峡》)中"绝"为"断",近体诗中"绝句"的"绝",也是"断绝"的意思,即所谓"断律为绝";"哀转久绝"(《三峡》)中的"绝"是"消失"的意思。"绝"也有"极点"或"极"意,因为断绝处,也就是尽头,"绝巘多生怪柏"(《三峡》),都含有到了"极点"或"极"意思。引申义都与本义有着密切联系,都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抓住了本义,引申义也就容易掌握了。

  三是结合利用 成语 ,掌握文言词义。

  相当多的成语来源于古典文献,成语中的一些词的意义和用法保留了古代汉语的特点。在学习文言词语时,如果结合学生所熟知的成语,就能温故而知新,取得良好的效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