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原的巨著《离骚》,到底好在什么地方,为何能让后世奉为佳作?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体诗歌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极深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也是古代诗歌史上第一首实名制的个人作品, 《离骚》的主旨是忠君爱国。 对楚国人民疾苦的同情及热爱祖国并愿意为之效力的赤诚之心。
抛开那些充满文化记忆的意象和修辞,抛开那些早已消失在风里的音韵和平仄,我们仍然能够从古典诗歌中收获很多东西。比如《离骚》,有人说音韵之美已经消失了,但《离骚》中特有的将诗歌和散文相结合所形成的独特错杂的音步和节奏感难道没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爽快感吗?其中的虚词和末尾的叹词“兮”所营造的咏叹感难道不美吗?音韵之美消失了,但音律之美仍有所保存。
反观西川老师所提到的“人生各有各欢喜啊,我独好洁爱芬芳。粉身碎骨也不变样啊,谁能摧毁我的希望。”虽然有意模仿了《离骚》的句式,但是其节奏感则显得呆板而没有灵气。文字的节奏所带来的语言的爽快感这正是值得我们品鉴的地方。又比如,中国诗向来有抒情的传统,但抒情诗宜短,短则容易精致。
像《离骚》这般长而结构完整,情感充沛而不肤浅泛滥者,整个文学史中屈指可数。就算它不是所谓的“文学源头”,也应该有在相当高的地位,更何况它是。而这种少有的文学奇迹源于其文中两股力量的交杂拉锯,诗人内心构建的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叠、诗人内心追求与现实的纠葛所达成的平衡正是支撑其内容长而又不失去控制的原因。这些都值得我们欣赏。古典和现代或许有许多断裂的地方,我们很难不通过阅读训练而直接获得审美体验。但有些东西穿越时间和空间,经由无数的笔和无数的嘴传递,它们无不在诉求同一件事:“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存在?”。关于这个问题我思考过,受困于智识有限,难有结论。但每次我思来想去,到最终也只是这两个字:“修远”。
《离骚》的第二个伟大之处,在于它那足以与日月争辉,光耀千古的思想。屈原首创的“香草美人”叙事,直接影响、激励了包括“诗圣”杜甫、陆游、辛弃疾等在内的无数爱国主义诗人。《离骚》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士人,让他们在人生失意,事业受挫的时候,于内心反复强化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使命感,鼓励他们为了理想而奋不顾身。因此,中国古代的文人才会称《离骚》为——“千古文祖”。同时,这也是两千多年来,《离骚》一直受到后世文人称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