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与咖啡 ‖ 一种奇异关联

 我来答
血刺熊猫tc
2022-07-19 · TA获得超过280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1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7.6万
展开全部
图/文: 大地倚在河畔

■书店和咖啡是不同的事物,奇异在于它们基因相近气韵相通。

不知始自何时,现今许多独立书店总是喜欢与咖啡作伴,简单的至少有一台专业咖啡机外加几个专座,规模大点的干脆来个店中店。就连一些传统老店改造时,也开始很大方地辟出专门的咖啡区域。如今一家书店新张,若闻不着咖啡香倒系觉得稀奇。

书店和咖啡,似乎有一种相伴相生的内在关联和前世今生的缘份。天马行空想象一下这种关联与缘份,实在很有意趣。

书店是思想文化的载体,这一点毋庸赘言。而指咖啡或咖啡馆是 “思想文化的介质”,此话怎说呢?

咖啡从中东传入欧洲后逐渐形成的近现代咖啡馆文化传统,其最显著特征就是:咖啡馆乃社交场所及大众论坛。它们既是公众聚会寻求快乐的地方,更是探讨学问议论国事、怀抱理想主义的人的 “天然家园” 。人们在这里与陌生人平等交谈,获取新闻,进行辩论,传播各种思想。甚至咖啡馆内的物质结构,也是为达成这些功能而设计的。

文化历史学家艾利斯在《咖啡馆的文化史》中记述了创建于 1659 年的洛塔咖啡俱乐部进行讨论时的室内情形:“那张桌子是椭圆形的,非常大,可以容纳很多人坐在四周, ‘在桌子的中间,留有一个通道,使得米尔斯可以送上咖啡 ’ 。坐在这张桌子边 , 谈话和讨论不会被米尔斯送咖啡或者烟草打断。这张桌子是一种提供辩论的机器……”

自1652年伦敦出现第一间咖咖馆之后不几年,伦敦的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数十近百家之多,且增长之势持续不减。洛塔咖啡俱乐部相当集中地体现了它们的社会特性。艾利斯详述了相关史实及其意义。譬如俱乐部提出了一套演讲辩论模式:事先确定要讨论的条款、如有需要可书面形式对条款提出疑问或意见、辩论围绕这些条款展开并让所有观点都得到阐述、最后用投票箱决定所讨论条款的“俱乐部同人的判断” 。①辩论方式显然超越了辩题而更具意义。

这种模式越来越有影响力,被吸引来参加辨论的还包括政治理论家、商人、官员和士兵。当时正值英国革命跌宕起伏的复杂进程。洛塔之类的俱乐部和咖啡馆以思想及舆论传播的角色在这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或以激烈的言论挑战王权,甚或在咖啡馆内策划反抗行动,因此有人将它们称为“ 英国革命的文化地标 ”。

此后几个世纪,整个欧洲咖啡馆文化在演变中形成了基于早期历练的更多样化的传统。巴黎第一间咖啡馆波寇伯咖啡馆因卢梭、狄德罗、伏尔泰等时常光顾而闪烁着思想启蒙的光芒;威尼斯佛罗里安咖啡馆吸引了巴尔扎克、马克·吐温、莫奈、海明威、狄更斯等各个时代许多经典大家成为座上客,俨然是作家和艺术家的咖啡馆……还有作为商业俱乐部的咖啡馆、市民和工人的咖啡馆,以及充满反叛精神的年轻人的咖啡馆……

显然,比较起来书店的历史比咖啡馆的历史要长得多(中国古代称书店为书肆、书坊等,近代也有称书局)。 书店和咖啡是不同的事物,奇异在于它们基因相近气韵相通。然而它们共同拥有的,首先是思想智识的力量,而不是浪漫柔情雅意。

书店和咖啡冥冥中存在某种因缘,其同系思想文化的温床与介质这一共性是最根本的。以今日眼光来看,咖啡馆那些至今未曾完全磨灭的最重要的传统,使它很容易与同为思想文化知识传播者的书店结盟。两者注定要成为相得益彰的“最佳拍档”。

阅读需要安静和清醒,咖啡恰好可以令人安静和清醒,这或是书店与咖啡结缘的又一原因。当你端坐于书店一隅漫饮一杯咖啡,那一刻,你是如此安静,如此接近真我,而且能够如此清晰聆听到真我的声音。

这是咖啡对于人的 “生理学特点”。它有助于我们的思想。由此我们更接近于清楚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正在做和计划中要做的事情,以及什么事才是真正重要的。

早前我在关于咖啡的一篇文章中说过,我不拒斥酒类,相反我认为喝酒时偶尔微醉的状态也是相当惬意的,酒神在那一刻让我们获得一种对世事模糊虚幻的超然。但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咖啡的精神,那是一种理性的浪漫,清醒的虚幻。惟有理性和清醒能够立足生活本身,更清晰地显出真我。

曾经读到一位17世纪英国作家的咖啡描述,说当时饮用茶和咖啡在英格兰已非常普遍,许多人基本上不再喝烈性酒,因为他们知道 “ 保持安静和清醒对一个人而言具有莫大的价值。 ”②

咖啡这种令人安静和清醒的特点对社会具有积极影响与推动, 有作者称这与新教的 “美学、意识形态、道德观与理性主义不谋而合”。基于史实,咖啡和咖啡馆因此被称为“革命催化剂”、“企业的发祥地”、“信息交流中心”。研究者甚至指咖啡香“协助欧洲人摆脱烂醉如泥的颓废,加深文艺复兴广度……人类文明史因咖啡香而加速迈进”。③ 令人安静和清醒,仅此一点,即与书店的精神高度契合。

人们通常视书店为很有品味之处。事实上出入书店虽与一个人的生活品味并无直接关联,但爱书、时常读书尤其读经典之书,倒是确实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生活品味。

人们也将咖啡视为一种生活品味的象征,喝咖啡似乎显得更优雅和体面。借用史学家巴尔赞的说法,这是一种对咖啡的 “特殊的仰慕”,或称咖啡浪漫情结。如同咖啡刚从中东、从土耳其传入欧洲时的情形一样,那时欧洲人对饮用这种舶来品感觉新奇并视为时髦。

今日的书店或许也是基于这种情结,又或纯为迎合大众对咖啡的这种认知而将其引入。人们认为咖啡有助于提高书店的格调,让书店更有品味因而更具吸引力。

但是将咖啡视为一种生活品味的象征是多么的虚幻。如果抽离了咖啡馆及其文化历史背景,咖啡作为一种味觉爱好,品味无从谈起。

而且从最一般的角度看,咖啡只是无数饮料中的一种,既不小资,也不高档,它只是可能适合你的口味而已。它更不能用来炫富,几十元一包咖啡豆足够你冲制好多杯……

这是马克曼·艾利斯式的双重问题: 一是单就饮品而言,那是“掺入了热牛奶的咖啡”,还是“掺入了咖啡的热牛奶”(因一些品牌咖啡连锁店的推动,当今咖啡呈现严重乳品化的趋势);其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咖啡如果抛弃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咖啡客变成了驯良的消费群体,那它还是我们所理解所热爱的咖啡吗?

对于书店也一样,如果抽离了咖啡的文化历史传统,失去了思想文化传播者的功能,那么咖啡之于书店的意义也是大打折扣。

书店最理想的咖啡,是 完全意义上的、不仅作为口味纯粹的饮品而且深具文化历史意蕴的咖啡。 令人怀念的广州华乐路唐宁书店咖啡座曾经回荡过许多作者和艺术家的声音,它的沙龙思想火花迸发;广州太古汇方所书店窄长的书廊里的文学讲座,讲者与听者的互动精彩纷呈,思想于此潜行流动。在当中我们可以品尝到咖啡与书店浑然而成的独特醇香。

    *    *    *

或许从市场角度看,书店与咖啡的结合是适宜却未必是最佳。以当下现状观察,乐于逛实体书店的人在数量上已不如前,喜欢喝咖啡的也不见得有太多。因此,许多书店为生存着想,除咖啡之外还兼营各类精品乃至生活用品。某种意义上这是 书店的异化 —— 我们日常生活所见无数异化现象当中的一种。

这既不可避免,亦属“ 正常 ”。

                                          (写于灯湖畔)

~~~~~~~~~~

※ 注释

①洛塔咖啡俱乐部由律师詹姆斯·哈灵顿和一些支持者创建,它以坐落于威斯敏斯特宫北边宫墙的土耳其人头像咖啡馆作为其开展讨论的选址,此咖啡馆的老板米尔斯为其特制了便于讨论的那张桌子。关于洛塔咖啡俱乐部,详见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第四章“共和咖啡:洛塔咖啡俱乐部”P.47~P.62

②《咖啡馆的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P.220

③参见韩怀宗《世界咖啡学》(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1月第1版) P.36~P.59、P.399

书店和咖啡是不同的事物,奇异在于它们基因相近气韵相通。然而它们共同拥有的,首先是思想智识的力量,而不是浪漫柔情雅意。

20210302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