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兵制、世兵制、募兵制的区别是什么?历朝的兵制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兵,作为一个独立自主国家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担负着保家卫国的责任,历朝历代兵的来源是怎么样的呢?
征兵制
是国家依靠行政手段强行征集国民补充军队的制度。
根据史料记载,从夏、商、西周,当兵是“众”或“国人”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这应该是征兵制最早的雏形。
为什么只能说是雏形呢,因为从西周之彰的兵制无从稽考,后世理想的记载不足为凭。但西周若与其他民族的封建时代没有大的差别,那时一定是所有的贵族(士)男子都当兵,一般平民不当兵,即或当兵也是极少数,并且是处在不重要的地位。
只有齐国在管仲时期的军制,我们可由《国语》中得知梗概,其他各国的情形都非常模糊。按《国语》:
管子于是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公帅五乡焉,国子帅五乡焉,高子帅五乡焉。
“国”的军队,是由三万家出三万人组织而成。所谓“国”是指京都与附近的地方,只占全国的一小部分。“国”中的居民除工商外,都是世袭的“士”,并无农民。工商直到齐桓公时(公元前685年—前643年)仍无当兵的义务。农民当初有否这种义务虽不可考,管仲变法之后才有了当兵的责任;但并不是全体农民当兵,而是拣择其中的优秀分子。
春秋时代虽已有平民当兵,但兵的主体仍是士族。所以春秋时代的军队仍可说是贵族阶级的军队。因为是贵族的,所以仍为传统封建贵族的侠义精神所支配。封建制度所造成的贵族,男子都以当兵为职务,为荣誉,为乐趣。不能当兵是莫大的羞耻。
到了战国时期,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秦国才是执行彻底、真正的“征兵制”,通过种种制度要求各阶层男丁入伍,通过军功获取爵位和社会地位。
情形特别严重时,甚至连童子也上阵。例如长平之战,秦王亲自到河内:
“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汉初延用战国时代流行而秦代临时间断的征兵制。当时力役与军役是同一件事。
但因汉高帝出身民间,对一般人民不肯当兵的情形恐怕知道得很清楚。所以他定制度时已默认征兵是不能实行的。就开始实行“募兵制”。
募兵制
主要以招募的形式征兵,而不是用强制手段征兵。
实际上征兵和募兵也没明显的时间断代,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诸侯执行“募兵制”如魏国的魏武卒就用通过募兵制建立的。以苛刻的筛选标准招募士兵,一旦入伍就发给他们工资,成为职业军人,而不是临时征发打完仗就回家。这些人放下手中农活去打仗,不但有军饷,还可以让全家免去徭役赋税,甚至能分得土地房屋。
但汉初实行募兵并不容易,因些两种制度都执行得不是非常彻底,处于摇摆之中,大多数人并不愿意当兵。因兵力相对较弱。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正式募兵,招募精兵维护京师。第一种称期门,次一等的称羽林。
至于期门、羽林从此就代替了当初的南北军,或与南北军并立,或与南北军混合,都不可知。
到了后面昭、宣帝时期,甚至招募胡人、囚犯充实到军队。
而募兵的高潮在唐玄宗时期,短时间之内维持了社会的安定,但同时也使藩镇的力量扩大,成为后续的军阀。
这种募兵制度一直延续到宋、辽、五代十国、元、明、清时期。甚至到了民国时期,还是采用募兵制。
世兵制
世兵制起源自汉末的质任制,当时士族为避免士兵逃散,将其家属集中管理,形成军户。由于长年战乱,最后出现专司作战的“军户”、“士家”,子承父业,甚至祖孙三代都为兵。而且年老之后也不能退役,改为从事后勤运输方面的工作。
世兵制是相对于东汉募兵制、征兵制并行制度的重要变革,并逐渐取代了前者,保持了很多势力稳定的作战力量。
如我们所读过的《木兰辞》,为什么花木兰的父亲那么大年纪还得去当兵,朝廷一旦下达作战任务,他们都得出征,还得自带装备,因为他们家就是军户,花木兰的弟弟年纪太小,父亲年纪太大,都地法正常作战,这才有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在魏晋南北时期,世兵纪是主流的征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