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医谈“治未病”时,都谈些什么?
展开全部
“治未病”一词源自于我国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健康防病文化。
治,治理,管理;
未:还没有发生的;
治未病: 治理于疾病发生之前。
治未病强调的是,掌握防治疾病的主动权,在疾病发生之前,防止其发生、发展。
请不要将“治”仅理解为治疗,“未病”是没病,治未病是治疗没有病的人,这样理解就大错而特错了。
“治未病”包含三层意思:
未病先防 :在疾病还没有发生前,防患未然。
既病防变: 症候出现后,早期治疗,防微杜渐。
瘥后防复: 疾病好转后,防病复发传变。(瘥[chài]:疾病好转)
由此看出,“治未病”突出的就是一个“ 防 ”字。而且具体指出了在未病、既病、瘥后这疾病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如何防病。
唐代医家孙思邈有更经典的归纳:他将人的身体状态分为三个层次“未病”、“欲病”、“已病”。基本对应了上述的疾病三个阶段。“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高明的医生善于消除还没有发生的疾病,中等医生治疗已经有疾病先兆的初期阶段;下等医生治疗已经发生的病,但是诊治已经很困难了。这三个层次,如果用我们现代的语意理解,可以通俗地解释为,健康、亚健康、疾病。
我们的传统医学是如此重视在未病时“防患于未然”,然而,再看看我们现代的很多人,却完全反着来。请注意看文字最后面的表情符号。健康时,我们维护健康的 意识信号最弱 。亚健康时,我们的 意识信号开始加强 ,到疾病已然发生时, 意识信号最强 ,全力以赴。
健康时,我们很少有防病的概念,自恃年轻体壮,面对身体,肆意而为。虽然面对工作生活的诸多压力,但更多的还是贪图安逸享乐,不愿意约束自己,过自律的生活方式。当我们身体出现了异常,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开始增高的时候,再看到身边打着胰岛素的糖尿病人、走路一瘸一拐的中风患者,开始对身体状况担心了,开始有意去锻炼,注意饮食,但很多时候,因为这些疾病还没找上头来,依旧管不住自己。最后,当疾病发生了,悔之晚矣,四处求医、以求消除疾病,还自己健康之身,但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治未病”如此重要,我们该怎么做?其实,我们的先辈早就给出了答案。中医药的经典理论,凝聚着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智慧。其独有的整体观、系统论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诸多论述,早已为我们指明了维护健康,防病治病的理念和方法。尤其在当前,健康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的时候,人类面对诸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中医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价值和先进性。
看我们中医典籍中的精彩论述。
在未病(健康)时,未病先防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强身才能防病。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我们要懂得天地阴阳大自然的变化之理,并加以顺应,懂得调和养生的方法,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不过度劳累,这样才能够形神俱旺,活到自然年龄,活到百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在欲病(亚健康)时,既病防变。 “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城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疾病的发生,是有其先兆的,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治理在萌芽中,就算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维护身体健康的法则。我们要善于发现身体出现的疾病症候和征兆,及早就医,及早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让疾病发生。
在已病(疾病)时, 瘥后防复。 “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治病时必须有整体观。如见肝之病,应该想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当先调补脾,为的是使脾正气充实,不受侵袭。这就是治未病。如果见肝之病,不知道实脾,只一心治肝,就是治已病,不会有好的效果。另外,瘥后防复,也指立足于扶助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治未病——医学之“术”,健康之“道”。
治,治理,管理;
未:还没有发生的;
治未病: 治理于疾病发生之前。
治未病强调的是,掌握防治疾病的主动权,在疾病发生之前,防止其发生、发展。
请不要将“治”仅理解为治疗,“未病”是没病,治未病是治疗没有病的人,这样理解就大错而特错了。
“治未病”包含三层意思:
未病先防 :在疾病还没有发生前,防患未然。
既病防变: 症候出现后,早期治疗,防微杜渐。
瘥后防复: 疾病好转后,防病复发传变。(瘥[chài]:疾病好转)
由此看出,“治未病”突出的就是一个“ 防 ”字。而且具体指出了在未病、既病、瘥后这疾病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如何防病。
唐代医家孙思邈有更经典的归纳:他将人的身体状态分为三个层次“未病”、“欲病”、“已病”。基本对应了上述的疾病三个阶段。“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高明的医生善于消除还没有发生的疾病,中等医生治疗已经有疾病先兆的初期阶段;下等医生治疗已经发生的病,但是诊治已经很困难了。这三个层次,如果用我们现代的语意理解,可以通俗地解释为,健康、亚健康、疾病。
我们的传统医学是如此重视在未病时“防患于未然”,然而,再看看我们现代的很多人,却完全反着来。请注意看文字最后面的表情符号。健康时,我们维护健康的 意识信号最弱 。亚健康时,我们的 意识信号开始加强 ,到疾病已然发生时, 意识信号最强 ,全力以赴。
健康时,我们很少有防病的概念,自恃年轻体壮,面对身体,肆意而为。虽然面对工作生活的诸多压力,但更多的还是贪图安逸享乐,不愿意约束自己,过自律的生活方式。当我们身体出现了异常,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开始增高的时候,再看到身边打着胰岛素的糖尿病人、走路一瘸一拐的中风患者,开始对身体状况担心了,开始有意去锻炼,注意饮食,但很多时候,因为这些疾病还没找上头来,依旧管不住自己。最后,当疾病发生了,悔之晚矣,四处求医、以求消除疾病,还自己健康之身,但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治未病”如此重要,我们该怎么做?其实,我们的先辈早就给出了答案。中医药的经典理论,凝聚着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智慧。其独有的整体观、系统论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诸多论述,早已为我们指明了维护健康,防病治病的理念和方法。尤其在当前,健康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的时候,人类面对诸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中医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价值和先进性。
看我们中医典籍中的精彩论述。
在未病(健康)时,未病先防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强身才能防病。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我们要懂得天地阴阳大自然的变化之理,并加以顺应,懂得调和养生的方法,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不过度劳累,这样才能够形神俱旺,活到自然年龄,活到百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在欲病(亚健康)时,既病防变。 “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城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疾病的发生,是有其先兆的,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治理在萌芽中,就算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维护身体健康的法则。我们要善于发现身体出现的疾病症候和征兆,及早就医,及早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让疾病发生。
在已病(疾病)时, 瘥后防复。 “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治病时必须有整体观。如见肝之病,应该想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当先调补脾,为的是使脾正气充实,不受侵袭。这就是治未病。如果见肝之病,不知道实脾,只一心治肝,就是治已病,不会有好的效果。另外,瘥后防复,也指立足于扶助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治未病——医学之“术”,健康之“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