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包括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包括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包括,传播效果研究的第一个阶段是“魔弹论”时期,这个时期把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的传播效果看作是无敌的。下面我分享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包括。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包括1
·传播源
——网络传播消息、内容来源。是否及时真实是否客观准确,
·传播内容
——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传播对象
——即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和消费者,又是对信息、讯息、媒体乃至传播者的最终检验者,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者和信息反馈的来源。
传播学研究在受众问题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早期的“枪弹论”到后来的创新与扩散理论、议程设置等,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使传播者认识到,受众是复杂的、能动的行为主体。影响受众选择的有多种因素
(一)社会文化因素
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的不同,使不同的受众对相同的传播内容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受传播的影响也不同。社会上不同的人组成了不同的阶级、阶层、团体、组织等,每个人都会隶属于其中不同的部分,受众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规范等都受到其影响和制约;
反映在对传播内容的接受上就是相同社会类型的受众大体选择相同的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并作出近似的反应。同时,受众所处的社会关系也会对其选择或排斥传播媒介的信息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的差异也影响着人们参与社会传播活动的方式、方法,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整体教育水平、文化生活方式都会对传播内容的正常流动造成影响。因此,受众对传播内容所产生的不同反响和态度,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影响。
(二)心理因素
受众的心理影响因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受众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选择性心理和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因为受众生活在不同团体,需要同环境保持一致,得到认可与接纳,以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或行为。所以,受众在接受媒介的传播内容时还要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
正确认识受众之间存在的差异是解决优化传播效果问题的前提。一般来说,利害关系趋于一致的受众群,对于同一条信息会采取相近的态度,因此,大众传媒应该设定一个或几个社会群体作为诉求的对象,并针对这些受众来收集、整理、传播信息,才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包括2
(一)传播媒介
公众对传播媒介的要求一是要使用简便,易于掌握,易于得到;二是比较有效,即它的使用效果受到普遍的重视与承认,特别有效时,即使使用、驾御上有一定难度,人们也会努力去得到或掌握它。
(二)信息的内容与表现方式
信息的内容即传播者传播的信息是否为受者所关心、感兴趣,是否重要、新鲜,是否可靠、可信,这一点是受者价值判断的中心点,也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公关人员在传播信息时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与受者的相关性以及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真实性,观点的客观性、科学性。
除去内容自身的要求外,内容的表现方式也非常重要。形式、方法不当,再好的内容也难以传播出去,可能还会引起误解甚至反感。表现方式包括从传播者的形象、权威性,内容的结构、节奏、变化,到遣词造句的方法、语气、语调等方方面面。
(三)信息的重复
一个人接触某一信息的次数越多,越容易接受它。同样的信息多次发出,受者会逐渐由生疏到熟悉、由漠然到亲切,甚至在长期接触后,会把这一特定的内容形式融入自己的生活。所以同样的信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重复出现,是取得以至增强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四)受者接收信息的条件
时间、空间对受者接收是否有利,对传播效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受者接收环境存在各种干扰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接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受者投入接收,会使效果大打折扣。
从传播类型来说,不同种类的传播其效果也不相同。个人传播在各类传播形式中的传播效果最好,传通率最高,而其他传播形式的传播效果都还不及它的一半,但个人传播的影响非常有限。随着传播群体的增大,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具体性下降,反馈的质量、数量下降,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效果就比较模糊、不太明显了。
因而传播学家提出这两类传播只是有“适度效果”,即一次具体的传播活动对某一个受者来说,效果是有限的。其中的影响因素一是受者本人的思维定势,二是受者周围团体、个人的影响。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包括3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
(一)什么是传播效果
效果就是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有效结果”一词,狭义上指的是行为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广义上则指这一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后果。
传播效果也有双重含义:
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微观)
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这是一个综合、宏观、长期的考察过程。(宏观)
(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传播效果按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分为三个层面:
①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
②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变化。
③行动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积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
环境认知效果:
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也叫视野制约效果)
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播在报道的新闻和传达的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非、善恶等的价值判断,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
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大众传播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
英国学者P.戈尔丁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结合,将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四种类型:
(1)短期的预期效果。
“个人的反应”及“对媒介自主权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前者特指信息在个人身上引起的认知、态度和行动的变化;后者指的是一家或多家媒介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开展的说服性宣传运动。
(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个人的自发反应”及“集合的自发反应”。前者指个人接触特定信息后所发生的、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关系的模仿或学习行为。
(3)长期的预期效果。
指的是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计效果。
(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指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研究课题包括:
a.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b.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
c.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d.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e.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英国学者麦奎尔就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提出了三种主要理论:
(1)常识理论, 即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例如对电视节目好坏的评价等等。这种"理论"虽然是直观的和零碎的,但却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2)现场理论 ,也就是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观点,包括他们对传播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范。这种理论支配着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
(3)以传播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理论 。社会科学理论是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它既避免了“常识理论”的直观性和零碎性,又于“现场理论”的业务主义和商业主义倾向保持了距离。
麦奎尔的上述观点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状况,在那里,由于媒介在资本和意识形态上的特殊利益,这三种理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立关系。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在为人民服务和为国家发展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这个总目标下,这三者是统一的,也是应该统一的。
2024-10-13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