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评论

 我来答
爱创文化
2022-07-03 · TA获得超过9424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4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13万
展开全部
(原文为知乎回答)

20171222

《明朝那些事》就像一个伪纪录片。

说史时夹带个人情感,就会变得不客观。即便说的都是史实,也可能避重就轻,按照他的喜好去对历史人物进行描绘和宣传,培养和他一样观点的读者。对他喜爱的人物的优点大加赞赏,对他不喜欢的人物的缺点大肆抨击,而对一些本有争议的事情淡化处理,都是不客观的写法。或者说,叫春秋笔法。

作为历史科普读物,却给民众科普了一个带有个人偏见的历史,不知这样的作品是否担当得起“科普”二字。如果不想做科普,直接把名字改为《戏说明朝》好了。文中先声明:“本书夹带大量个人情感。”,然后又以似乎真实的笔法叙说历史事件,读者一边读一边还得注意着:这段是史实,这段是观点,这段是抒情,看得十分累。于是看着看着,读者们为了省事,就不做分辨了,姑且全信了,把作者所言全当做史实。无论作者是否有意为之,最后结果大多都是这样的。读者被作者富有煽动性的文字牵着鼻子走,不但认同了作者的史观,并且连带着让读者认同了作者的价值观。这才是真正的夹带私货。

比如朱元璋后期杀功臣的地方,就不见作者有多么细写,对很多功臣的死都一笔带过,没有大加指责杀功臣的恶劣行为,反而似乎是为其辩护,说这都是为了自己子孙后代,说这就是帝王的孤独,似乎他这么做是应该的。朱棣篡权夺位,作者却一直强调他“这么多年隐忍”“造反不成功就要死,我已经没有退路”,将其塑造为英雄,作者直接站在朱棣的立场来写,全然不见朱棣为了自己对权力的欲望起兵发动战争,对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持有此等英雄史观戏说历史难道还叫三观正?

读史应该客观,冷静。我们是历史的看客,不是历史的经历者。而当年明月很有情感地不断将自己代入历史人物,并同时带着读者一同代入。通过避重就轻将复杂的历史人物塑造成刻板印象,这个人就是坚韧隐忍,那个人就是阴险狡诈,这个人就是忠心耿耿,那个人就是投机倒把。这和《三国》中曹操白脸,关羽红脸,张飞黑脸的写法有什么区别?塑造英雄,并带头崇拜英雄,一众读者被感动得稀里哗啦,对英雄崇拜得五体投地,殊不知自己所崇拜的只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关公塑像,而不是关公本人。

难怪很多人看了《明朝那些事》,就成了坚持民族主义的明粉,也不能怪读者,此书煽动性确实很强,没有一定的阅历积累以及坚定的价值观,很可能就被作者带跑。

比如我提一点,不知读者能在读这书时想到吗?

若是朱元璋和陈友谅的战争中,陈友谅胜了,又会如何?作者硬说陈友谅滥用暴力不可能胜,但看朱元璋杀功臣毫不手软,难道就不暴力了吗?我的观点是,陈友谅胜了,也可能建立一个延续上百年的王朝。在历史的当头,皇帝姓朱姓陈其实没什么区别,如果姓陈的坐了天下,社会也会和明朝差不多,因为历史不是英雄创造的,而是人民创造的,是生产力决定的。这就是群众史观、唯物史观的观点。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是否会觉得朱元璋和陈友谅几十万军队厮杀,即便朱元璋打败了几十万军队,也并没有什么荣耀可言?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都没有逃出历史的周期。作者也有提到历史规律,但作者并没有冷静对待这些历史,而是热血地代入历史人物,我觉得这不是看历史该有的态度,而是看小说的态度。

奉劝读者,看这种“似是而非”的历史读物时,一定要有清晰的头脑,遇到困惑或感到不合理的地方,就开动搜索引擎多查查更真实的历史记载,看看其他人的言论,权衡一下,再决定应该采用哪种观点。而不是轻易被作者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洗脑,一股脑地相信作者说的都是对的。作者都说明本书主观色彩严重了,我们读者又怎么能轻易把作者的话当客观事实?凡事先三思,再决定他说的哪句话可信,该信哪方面,该信多少。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