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3月,中央苏区根据地取得了几次反"围剿"的胜利? 5
4次。
1930年10月,蒋介石在结束中原大战之后,调集10万兵力,以国民党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总司令,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一次“围剿”。
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和“中间突破”的战术,向苏区中部逐次转移。12月6日,敌军开始向苏区中心区进攻。
红一方面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五天内打了两个胜仗,共歼敌1.3万人,缴获各种武器1.2万余件,胜利地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围剿”。
1931年4月1日向中央苏区发起第二次“围剿”,企图包围并消灭红一方面军主力于赣南。苏区中央局经过反复讨论,接受毛泽东的意见,决定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将主力南移至广昌、宁都、石城地区,集中兵力,先打弱敌,然后自西向东横扫,各个歼灭敌人。
1931年7月,蒋介石亲任总司令,调集30万兵力,并聘请德、日、英军事顾问,采取“厚集兵力,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的战术,分3路向中央根据地进行“围剿”。
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避其主力,打其虚弱”的作战方针,从福建千里回师赣南,并以一部兵力结合地方武装,迟滞敌进。8月4日,红军突然东进莲塘,7日至11日,先后在莲塘、良村、黄陂发动攻击,并三战三捷。
在兴国休整半月后,对疲惫退敌实行追击,再取三捷。至此,红军在80天内,歼敌3万余人,缴枪1.26余万支,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
1932年12月,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调集近4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的第四次“围剿”。其部署是:以陈诚指挥蒋介石嫡系部队12个师16万余人为中路军,分3个纵队,担任主攻任务;
以蔡廷锴指挥第19路军和驻闽部队为左路军,以余汉谋指挥的广东部队为右路军,负责就地“清剿”,并策应中路军行动。
1933年1月底,蒋介石到南昌亲自兼任赣粤闽边区“剿匪”军总司令,指挥这次“围剿”,决定采取“分进合击”的方针,企图将红一方面军主力歼灭于黎川、建宁地区。
历史背景:
国民党军在对中央苏区的三次“围剿”失败后,被迫在较长时期内处于守势。从1932年冬开始,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共”总司令部陆续调集近40万兵力,组织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其部署是:以第18军军长陈诚指挥的蒋介石嫡系部队12个师为中路军,担任“主剿”任务;
蔡廷锴指挥的第19路军和驻福建省部队共6个师又1个旅为左路军;粤军第1军军长余汉谋指挥的广东省部队6个师又1个旅为右路军,分别担任福建和赣南、粤北地区的“清剿”,并策应中路军行动;第23师为总预备队。
另有4个师又2个旅分布在南城、南丰、乐安、崇仁、永丰等地担任守备。第3、第4航空队以南昌为基地,支援作战。中路军约70个团16万人,编成3个纵队。第1纵队指挥第11、第52、第59师,向宜黄、棠阴地区集中;
第2纵队指挥第10、第14、第27(后任守备)、第90师,向临川(今抚州)、龙骨渡地区集中;第3纵队指挥第5、第6、第9、第79师向金溪、浒湾地区集中,并以一部出资溪;第43师为预备队。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
2001-12-27 9:24:0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1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围剿"的战役。
蒋介石调集兵力实施"围剿",红军提出诱敌深入方针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三年游击战争,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到约10万人,并开辟了10余块苏区。对此,国民党当局异常恐惧。
国民党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蒋介石急于8月下旬令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在汉口召开湘、鄂、赣三省"绥靖"会议,确定了以军事为主,党务、政务密切配合,分别"围剿"各苏区红军的总方针。10 月,蒋介石在同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基本取得胜利后,即迅速抽调兵力,组织对苏区的大规模"围剿",企图在3~6个月内消灭红军,并将重点置于中央苏区,同时指令其江西省政府主席、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组织实施。
10月20日前后,从湖南省和陇海铁路(兰州-连云港)方面抽调"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陆续进入江西省境内,在武汉的第19路军也准备进入江西参战。11月2日,鲁涤平将集中江西境内的7个师又 1个旅编为3个纵队。并限于5日前,第1纵队第18师集结于樟树,第24 师集结于丰城西北之赣江北岸,新编第13师集结于临川;第2纵队第 50师集结于西山万寿宫,独立第14旅集结于靖安;第3纵队第77师集结于上高,新编第5师集结于高安;总预备队第8师集结于南昌。企图一举消灭红一方面军于袁水流域的清江(今临江)至分宜地区。
这时,红一方面军约4万人正在中央苏区西北部清江至分宜段的袁水两岸地区活动。中国共产党第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在查明敌情后,同江西省行动委员会就反"围剿"的方针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讨论中,有一种意见主张仍按中共中央和军委8月初的指示,进攻南昌、九江,以迫使国民党军转入防御,放弃其"围剿"。总前委书记毛泽东提出,在红军和苏区尚未巩固、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不宜脱离苏区贸然攻打大城市。面对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应主动退却,将敌诱进苏区内,发现和造成敌之弱点,依靠苏区人民的支援,选择有利于红军作战之战场,集中兵力适时反攻,各个歼敌于运动之中,以粉碎其"围剿"。10月30日,总前委在罗坊会议上通过了这一方针,并决定红军主力东渡赣江,在地形、群众条件较好,便于尔后发展的赣江以东地区作战。据此,中央苏区党、政、军、民迅速行动,进行政治动员,实行坚壁清野,部署游击作战,建立支援红军作战的组织等反"围剿"准备。
红军主动退却,国民党军一再扑空11月5日前后,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毛泽东以红3军留在赣江西岸监视国民党军;率红3军团、红1军团第4、第12军等部,从袁水两岸东渡赣江,向靠近苏区北端的新淦(今新干)、永丰、崇仁、宜黄之间地区转移,并向樟树镇、临川方向进逼。11月上旬,各路国民党军分别进到清江、新淦、黄土街、罗坊、新喻(今新余)、分宜等地,均因红军已先期转移而扑空。鲁涤平得悉红军主力已东渡赣江,深恐红军夺取樟树镇、临川,遂以第3纵队仍在赣江西岸进攻,以第1、第2纵队尾追过赣江,寻求红军主力决战。
红军面对国民党军的并进长追,为保存军力,待机破敌,即以少数兵力配合群众武装迟滞、消耗"围剿"军,主力于11月中旬分别由赣江以东新淦、崇仁、南城、南丰、吉水之间地区和赣江以西路口、油田地区,逐次向苏区中部的东固、龙冈地区转移。
18~20日,"围剿"军各纵队分别进至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南城等地,再次扑空,遂转入就地"清剿",为进攻苏区中心区作准备。12月初,红20军分散在富田、东固、龙冈地区活动,并与当地群众在东固附近山头构筑假工事迷惑敌人;主力则秘密移至宁都县黄陂、小布、洛口地区集中。中旬,又移至平田、砍柴冈、安福圩地区,抓紧整训和筹措给养。
12月上旬,蒋介石到南昌亲自组织对中央苏区的"围剿",确定于中旬开始,各路"围剿"军以东固地区为会攻目标,分进合击。
并急电催调第19路军由武汉入赣参战;另调驻福建的第56、第49 师、暂编第2旅向闽赣边界推进,堵截红军。至此,"围剿"军总兵力增至11个师又2个旅,共10万余人。为了加强指挥,设立了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鲁涤平兼主任;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其部署:第6路军第24师由蛟湖向东韶、洛口、宁都进攻,第8师由黄陂、南丰之线向广昌、宁都、雩都(今于都)进攻,第56师经建宁向石城推进;第49师和暂编第2旅向瑞金、会昌推进;第9路军第18师由永丰分经古县、白沙向东固进攻,第50师由乐安分经招携、藤田向龙冈、东固进攻,新编第5师由吉安经富田向东固进攻;第77师主力守吉安,一部向安福方向"清剿";第19路军第60、第61师经萍乡分向万安、泰和推进;第12师第34旅仍防守赣州。
红军适时反攻,打破"围剿"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鉴于国民党军宽大正面的"围剿"布势及战线拉长,间隙过大,兵力分散,且"围剿"军均非蒋介石嫡系部队,派系复杂,难于协调等情况,于12月中旬在宁都县黄陂召开总前委会议,再次缜密研究反"围剿"作战方案。
毛泽东等鉴于战场态势已利于红军反攻,决定选择接近红军集中地的"围剿"军主力为歼击目标,集中兵力实施中间突破,割裂"围剿"军整个部署,然后各个击破,粉碎"围剿"。
为不失时机地转入反攻,方面军派第12军第35师赴兴国东北约溪地区引敌西向并监视之,主力全部集中到黄陂、麻田地区隐蔽待机,抓紧进行政治鼓动和临战准备。12月16日,各路国民党军开始向苏区中心区进攻。19~21日,新编第5师(后改称第28师)、第18 师先后进占东固,未见红军主力,该两师却在浓雾中发生误战。第 50、第60、第61、第24、第8师分别进到招携、万安、泰和、草台岗、新丰、三坑等地。沿途屡遭红军小部队和地方武装袭扰、阻击,交通运输常被阻断,故进展迟缓。24~28日,第28师进至因富,第18师先头1个旅进到南垄;第50师进到源头,准备续攻小布;第24 师经东韶进至洛口;第8师进到广昌,先头进至头陂;第60师准备经赣州转向北进,配合泰和之第61师进攻兴国。红一方面军得悉第50 师欲孤军进犯小布,遂于25日和27日两次在小布设伏。但该师惟恐被歼,不脱离源头阵地,红军伏击未成,撤回原集结地待机。28 日,鲁涤平令其深入苏区的5个师向宁都以北黄陂、小布、麻田地区红军发起总攻。其中张辉瓒率第18师第52、第53旅和师直属队,于 29日由东固孤军冒进龙冈。红一方面军总部得悉第18师主力向龙冈推进,当即决定以一部兵力在赤卫军、少先队配合下,牵制源头、洛口、头陂之第50、第24、第8师;集中主力分左、右两路秘密西进,求歼第18师主力于运动中或立足未稳之际。29日下午,方面军在向龙冈前进途中,查明第18师主力已到龙冈,当晚确定围攻龙冈的部署:左路红3军为右翼,于30日晨占领木坑以北地区,继向龙冈攻击前进,红12军(欠第35师,指挥第64师)为左翼,于30日拂晓向表湖前进,以一部占领龙冈南端之盲公山,主力截断龙冈至南垄大道,从兰石、茅坪攻击第18师侧后;右路红3军团、红4军以主力向上固、下固前进,以一部到还铺附近,向龙冈西北端之张家车攻击前进,如上固无敌,主力向还铺、张家车攻击前进,以一部向下固、潭头警戒。
在约溪地区的红35师,于30日午前插至南垄、龙冈之间,配合红12 军主力攻击龙冈,并向南垄警戒。方面军总部30日进至小别附近的黄土岭指挥。
30日晨,第18师第52旅为先头,师部和第53旅随后,由龙冈向五门岭前进。9时许,其先头在龙冈以东小别附近,突遭居高临下之红3军先头第7师迎头痛击。张辉瓒误认为是红军小部队袭击,自恃兵力、武器占优势,遂组织部队向红军阵地反扑。战至中午,红3军全部加入战斗,第18师亦展开两团兵力猛攻,战斗十分激烈。15时许,张辉瓒率4个团拼力向红军实施多路进攻,又被击退。此时,红4 军和红3军团一部已插到张家车,截断了第18师与东固、因富的联系,并从侧后向龙冈猛攻;红3军团主力占领了上固及附近有利阵地,切断了敌从西北方向增援和龙冈之敌向西北方向突围的道路。
至16时许,完成了对第18师主力的合围,红军即发起进攻。张部向西北突围未逞,全军溃散。激战至18时许,红军全歼第18师师部和2个旅,俘张辉瓒。
第18师主力被歼后,深入苏区的其他各路"围剿"军闻讯退缩。其中,第50师于1931年1月2日晨分路溃逃,主力经南团撤往东韶。红一方面军总部当日决定,分左、中、右三路尾击第50师主力。中路红12军经南团、琳池由西向东攻击东韶;左路红3军团经头陂由北向南攻击东韶;右路红3军到达田营后,以主力牵制第24师,以一部迂回东韶以东攻击;红4军为总预备队,随红12军跟进;方面军总部进到龙坛指挥战斗。3日,红军中、左路相继进抵东韶附近,旋即向立足未稳之第50师发起攻击,激战至15时许,分别突破其防御。但这时,因右路红军尚未迂回到东韶东端,第50师余部乘隙向东和东北方向窜逃。红军奋起追击,再歼其一部。此战共歼第50师1个多旅。
东韶战斗后,各路国民党军争相撤离苏区,在兴国、泰和、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南丰之线转入防御。至此,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被粉碎。此役,是红军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的第一个战役,红一方面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在苏区人民支援下,共歼国民党军1个师部和3个多旅约1.5万人,
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
2006-8-16
1931年2月,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采取“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方针,组织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大规模“围剿”。3月下旬,国民党军18个师、3个旅、3个航空队共20万人集结完毕。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加紧进行反“围剿”的各项准备。4月1日,国民党军分4路开始进攻。
毛泽东坚决主张采取诱敌深入方针,把敌人引到苏区内,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粉碎敌之“围剿”。5月10日,国民党军继续向苏区中心区域推进。13日,王金钰部第28师和第47师1个旅,由富田分两路向东固前进。红一方面军首长按预定计划,决定趁该敌脱离其富田阵地的极好时机,集中兵力歼敌于运动中。16日,经一昼夜激战,将其大部歼灭于富田、东固之间地区,取得首战胜利。接着向东横扫,19日在白沙截歼第47师1个旅的残部和第43师一部,22日在中村歼灭增援之敌第27师近1个旅,27日攻克广昌城,歼守军第5师一部,31日攻克建宁城,歼守军第56师3个多团。至此,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 (新华社发)
中央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
1931年6月,蒋介石自任总司令,调集23个师又3个旅,约30万的兵力(其主力为蒋之嫡系5个师,约10万人),准备分别从南昌、吉安、南丰等地向我中央根据地发动更大规模的第三次“围剿”。鉴于前两面次“围剿”失败的教训,蒋介石此次决定采取“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企图先击破红1方面军主力,摧毁我中央根据地,然后再实施深入“清剿”。
红1方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乘胜发展进攻,6月初攻克黎川,进逼南丰、南城等地,主力分散在闽西的建宁、长汀、沙县等地做群众工作,远离中央根据地中心区。这时红1方面军仍是3万余人,还没有得到有力的休息和补充。面对敌人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围剿”,毛泽东、朱德决定仍然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以一部兵力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迟滞敌人前进,主力则从闽西地区出发,绕道千里,回师赣南兴国地区集中,积极进行“围剿”准备。
7月1日,敌军开始分路向中央根据地大举进攻,但在我一部红军和地方武装的阻击、袭扰下,敌人不知我军主力去向,处于盲目进攻状态。红1方面军主力在敌“围剿”开始后,由闽西建宁地区出发,沿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经安远、宁化、长汀、瑞金,千里急行军,于22日各部先后到达于都西北地区。在周密研究和分析当面敌情及战场态势之后,红1方面军决定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作战方针,首先从敌人翼侧打起,突破富田一点,然后由西而东横扫。31日,当红1方面军按计划由兴国向富田开进之际,被敌发觉,遂改变原定作战计划,决定实施中间突破,向东面的莲塘、良村、黄陂方向突击。敌人发现我军在黄陂地区后,集中主力与我决战。红1方面军以一部兵力向东北方向佯动,调动敌人,主力向西急进,使敌疲于奔命。在我军的不断打击下,敌被我拖得疲惫不堪,已无力再战,蒋介石被迫于9月初下令“围剿”军总退却。从8月7日至9月15日,我军先后在莲塘、良村、黄陂、高兴圩、老营盘、方石岭等地,六战五捷,击溃敌人7个师,歼敌17个团,毙伤俘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 经过这次反“围剿”作战,红军的全部作战原则基本形成。
中央根据地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发展到21个县境,人口250万,面积5万平方公里,成为中央苏区的全盛时期。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
新华社电 1932年12月,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调集近4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
1933年2月12日晚,红3、红5军团各一部向南丰城外围阵地发起进攻,战至次日晨,未能突破防御。陈诚令守军第8师固守,同时调兵企图合围红军于南丰城下。周恩来、朱德识破诡计,立即向中央建议实行战略退却,将主力秘密转移到根据地内的东韶、洛口地区隐蔽待机,并以红11军伪装主力,吸引敌人主力向黎川方向前进。
[被屏蔽广告]
陈诚被红11军的行动所迷惑,遂以第1纵队第52、第59师由乐安东进,第11师由宜黄南下,在黄陂、河口地区会合后向红军进攻,并堵截红军归路。27日,敌第52、第59师分南北两路东进,当其到达红军预设战场时,红军突然发起攻击。经两日激战,将其大部歼灭,俘敌第52师师长李明和第59师师长陈时骥。
陈诚吸取黄陂战斗失败的教训,将其分进合击的作战方针改为中间突破,并将3个纵队改编为前后两个纵队,向广昌方向前进,寻求红军主力决战。
为分散敌人,创造战机,周恩来、朱德以红11军进至广昌西北地区,吸引中路军前纵队加快南进,同时率红一方面军主力秘密北移,准备侧击力量较弱的中路军后纵队。陈诚再次上当。
3月20日,敌中路军前、后两纵队相距已近50公里。红一方面军总部抓住战机,决定集中优势兵力,首先歼灭敌人后纵队第11师于草台岗、徐庄地区。21日,经一天激战,歼敌第11师大部。至此,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基本被打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