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热证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注解
- 4 参考资料
- 附:
- 1 治疗虚热证的穴位
- 2 治疗虚热证的方剂
- 3 治疗虚热证的中成药
- 4 虚热证相关药物
1 拼音
xū rè zhèng
2 英文参考
syndrome of endogenous heat due to yin deficienc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虚热证为证候名[1]。又称阴虚内热证[2]。指正气不足所出现的热证[1]。即阴液不足,虚热内生, 以低热或午后潮热、手足心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口干不欲饮,便秘尿短,舌红少苔,或光红无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2]。《此事难知·热有虚实外何以别》:“若骨痿、肉烁、筋缓、血枯、皮聚、毛落,五阴不足而为热病,是虚热。”多因气血阴液不足,或邪盛伤正所致[1]。症见心烦不眠,口燥咽干,潮热盗汗,大便秘结,舌红,脉细数等[1]。治宜养阴清热,或甘温除热[1]。可用当归六黄汤、黄连阿胶汤或补中益气汤等方[1]。
虚热证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1]。
阴虚为病机[3]。指阴分不足、津血亏损[3]。阴虚则生内热,每见低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消瘦、盗汗,口燥咽干、尿短赤,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等症[3]。治以滋阴为主[3]。若阴虚火旺者,须养阴清热[3]。
阳虚指阳气不足,机能衰退的证候[4]。《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通常多指气虚或命门火衰,因气与命门均属阳[4]。肺主气,气虚多属肺气虚或中气不足,因而表气不固,故外寒;阳虚则阴盛,故命门火衰亦多见功能衰惫、浊阴积潴的病证[4]。此外,心阳虚、脾阳虚等亦属阳虚范畴[4]。一般见症为畏寒、肢冷、面色㿠白、倦怠乏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虚迟弱等[4]。
气虚即气的虚衰不足,统指脏腑正气虚弱[5]。《景岳全书·传忠录》:“如心气虚则神有不明,肺气虚则治节有不行,脾气虚则食饮不能健,肝气虚则魂怯而不平,肾气虚则阳道衰而精少志屈,胃气虚则仓廪匮而并及诸经,三焦虚则上中下俱失其职,命门虚则精气神总属无根。凡此者,何非气虚之类?”但肺主气,脾为化生气血之源,肾为元气之根本,故气虚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尤为密切[5]。《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气虚者,肺虚也。”《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气虚者,脾肺二经虚也。或饮食,或劳倦,气衰火旺,四肢困热,无气以动,懒于言语,动作喘乏,自汗心烦,必温补中气。”《东医宝鉴·杂病篇》:“夫肾虚为病,不能纳诸气以归元。……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藏。凡咳嗽暴重,动引百骸,自觉气从脐下逆奔而上,此肾虚不能收气也,当以补骨脂安肾丸主之。”
血虚为病机[6]。指体内血分亏损[6]。常因失血过多,思虑过度,寄生虫,或脏腑虚损,不能化生精微所致[6]。临床表现为面白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脉细无力等症[6]。治宜补血为主,或补气益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