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度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1. "度"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度"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
一:度dù
1、量长短的标准。也指按一定计量标准划分的单位。
《郑人买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译文:已经买到鞋子了,才说:“我忘记带鞋码了”
2、限度。
《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译文:生产是有季节的 而使用却没有限度,那么物资一定会很快耗尽。 )
3、制度;法度。
《答司马谏议书》:“谇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译文: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
4、气度;度量。
《荆轲刺秦王》:“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译文: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气度。
5、计划;打算。
《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译文: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6、渡过;越过。
《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译文: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
7、次;回。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二:度duó
1、量(长短)。
《郑人买履》:“自度其足而置其座。”(译文: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2、计算;估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译文:蔺相如估计秦王虽说答应斋戒,但必定会负约不把城池给赵国,就派他的随从换上粗布便服。)
3、砍伐。
《左传·隐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则度之。”
译文:山上有木材,工匠就砍伐而制成器具。
2. 度文言文意思是什么
①量长短的标准。也指按一定计量标准划分的单位。《汉书·律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引:十丈。)《郑人买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②限度。《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③制度;法度。《答司马谏议书》:“谇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④气度;度量。《荆轲刺秦王》:“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⑤计划;打算。《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⑥渡过;越过。《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
⑦次;回。《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duó
①量(长短)。《齐桓晋文之事》:“度,然后知长短。”《郑人买履》:“鸹自度其足而置其座。”
②计算;估计。《垓下之战》:“项主自度不得脱。”《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③砍伐。《左传·隐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则度之。”
3. 初中文言文度的意思
dù① 量长短的标准。
也指按一定计量标准划分的单位。《汉书?律历志》:“~者,分、寸、尺、丈、引也。”
(引:十丈。)《郑人买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
’”② 限度。《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则物力必屈。”
③ 制度;法度。《答司马谏议书》:“谇法~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④ 气度;度量。《荆轲刺秦王》:“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
⑤ 计划;打算。《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
⑥ 渡过;越过。《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若飞。”
《凉州词》:“春风不~玉门关。”⑦ 次;回。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闻。”duó① 量(长短)。
《齐桓晋文之事》:“~,然后知长短。”《郑人买履》:“鸹自~其足而置其座。”
② 计算;估计。《垓下之战》:“项主自~不得脱。”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③ 砍伐。
《左传?隐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则~之。”。
4. 是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1.正确。与“非”相对。
偃之言是也。——《论语•阳货》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潜《归去来兮辞》
2.以为正确,认为正确。
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墨子•尚同上》
3. 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韩愈《马说》
4.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是进亦忧,退亦忧。——范仲淹《岳阳楼记》
5.代词,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唯才是举。——陈寿《三国志·魏书·魏武帝纪》
6.是,表判断(同现代汉语)
此必是豫让也。——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7.凡是
是药皆谙性。——贾岛《送孙逸人》
5. 文言文中“持”和“度”的所有意思
持:1.拿着,握着。
2.掌握,主持。
3.执行。
4.主张。
5.制约,挟制。
6.治理。
7.支撑,扶助。
8.守,保持。
9.相持不下,对抗。
10.对峙。
11.携带。
12.奉侍。
13.依,凭借。
度:一、du(第四声)1.计量长短的标准或工具。
2.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计量单位。
3.标准,限度。
4.制度,法度。
5.常态,容度。
6.度量,胸襟。
7.渡过。
8.使人出家为僧道。
9.量词,次、回。
10.通“镀”
二、duo(第二声)11.衡量。
12.揣测,估量。
6.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7. 文言文渡是什么意思
du① 量长短的标准。
也指按一定计量标准划分的单位。《汉书·律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
(引:十丈。)《郑人买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② 限度。《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③ 制度;法度。《答司马谏议书》:“谇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④ 气度;度量。《荆轲刺秦王》:“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⑤ 计划;打算。《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⑥ 渡过;越过。《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⑦ 次;回。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duó① 量(长短)。
《齐桓晋文之事》:“度,然后知长短。”《郑人买履》:“鸹自度其足而置其座。”
② 计算;估计。《垓下之战》:“项主自度不得脱。”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③ 砍伐。
《左传·隐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则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