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底有几种意识?
人的意识有潜意识、中意识、主意识、原意识、显意识、行为意识。
第一类,也就是潜意识。这种意识,是一种恒古而来的、为自然的生命法则所初设及其继承、最为本能的意识。
第二类,则称之为中意识。这种意识,纯粹是一种方便所需,就因为它能够省去思维的麻烦。
第三类,该称之为主意识。这种意识,亦即是从低等动物演化至高等动物的这一过程中而来;只要具备有这样的一种意识,就可以象征着生命提升了一个级别。
而达到此级别的,生体就能自我觉察到“我”的存在,以及可体察到“我”与外界的联系。
这些意识是在以前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积累而形成的。人死了,承载意识的大脑都消失了,意识自然也就消失了。
原意识,是人体由动物(特指猿群)进化而来的适合人类个体生存的基本感知。类似于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原意识基本可以归纳为四种:生存欲、繁殖欲、群体欲以及移植欲。
生存欲是指食欲、安全、排泄等基本生理欲望。繁殖欲是指性欲以及与性欲相关的种种求偶意识特征总和。群体欲则是个体人为了强大自身的力量要求融入并支配群体的原动力(类似于尼采提出的“权力意志”)。
移植欲则是支配人的意识感知“审美、怜悯、悲伤、舒适、愉悦”等情感的深层欲望,之所以称其为“移植欲”,是因为这些感知结果是个体人出于自身意识替代(意识移植)的目的去感知。
原意识是动物性生存进化意识的总和。正常的个体人均拥有原意识,它是人与动物意识的共性。
显意识即思想,它是个体人生活在人类群体(社会)中所受到教育的结果。语言、文字、道德、伦理等范畴就是人的显层意识。显意识是直接决定人的行为的意识,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的质的特征。
思想(显层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个性。只有受过群体环境教育的个体人,才拥有思想。拥有思想的人,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会人。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社会人,因为没有人可以完全孤立于社会而存在。
思想通常分为经验、思想方法和行为意志。这三个内容构成了个体人的个性。只有思想才能主导人的行为,原意识必须要经过思想来影响人的行为。只有思想和原意识的协调与统一,才能产生完美而愉快的人生。
扩展资料:
意识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三大作用特性,其中意识的能动性是产生人的兴趣、意志等人格倾向,意识的自觉自知性产生人的饥饿、寒冷、欲望需求等内在意向,意识的目的目标性是产生人的清醒、糊涂、注意力集中与分散等外在意识。
现在狭义的意识一般是指广义的意识概念中知、情、意相统一中的意志部分,但由于意志本身实际上只是意识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它只是包含于意识之中,所以心理过程的知、情、意三分法中的意实质上应该是指意识。
按狭义意识在行为中的倾向,可分为对外的外在意识和对内的内在意向两种。
外在意识是指人们在行为中大脑对外界事物觉察的清醒程度和反应灵敏程度。人们在睡眠时外在意识水平最低,在注意力高度凝聚时外在意识水平最高。
意向是指人们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表现为欲望、愿望、希望、意图等。意向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态度对象作出一定的反应,因而是一种行为倾向,或叫做意图、意动。
通过内省和外在表现,可以区别出意识的清晰性的程度。通常意识清晰度最高的状态称为注意,相当于意识的注视点或意识点。意识的注视点周围,被同时意识到的领域,称为意识野。注意力或说是意识点愈集中,则意识点周围意识野的清晰度将愈降低。
从生物学角度看来,在有机体生存的适应活动中,由发达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主观性,可称为意识。
意识障碍,可区别为意识野狭窄、意识混浊、朦胧状态。意识混浊又可根据清晰度障碍和轻度不同而区别为嗜眠(sopor)、昏睡(coma)。所谓朦胧状态是意识内容的变化。
意识丧失。脑生理学家认为,睡眠是中枢有节律的活动结果,而意识丧失是觉醒机制出现障碍所致。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思想”是指个性化系统化的认识。
“想法”是指想做什么,怎样做。
“理想”是指奋斗目标。
“理念”是指对具体问题的理解。例如:人生理念、投资理念、环保理念、治国理念、发展理念等。因为事物在不停的变化,所以理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观点”是指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或想法。
“观念”是指对某个问题的系统想法和看法。例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信念”是指坚信不疑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