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一)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事理说明文)的一种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1)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2)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二)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从分析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如《死海不死》: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看云识天气》;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猪链球菌又到人间作孽》。
2、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
(三)理清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2、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
3、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等等。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有三种:
1、认清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四)领会“十大”说明方法
巧记方法:分列作下举,打摹作图引
1、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有条理地说清楚事物或事理。
2、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作用:其作用是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中介绍太和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就是典型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作用: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如《苏州园林》一文中作者就将苏州园林的特点和北京的园林作比较,说明了它极少使用彩绘的特征。
4、下定义:即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地规定地说明。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
作用是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能够科学、严密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使说明对象更加严密。如《奇妙的克隆》一文中对克隆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即下定义为“不仅仅指无性繁殖,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个群体,都叫克隆”。
5、举例子:即举出实物来说明事物。其作用是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为了说明“纬度位置对物候的影响”,作者便例举了南京和北京的桃花、刺槐花开花的时间加以说明。
6、打比方:即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
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作用: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道:“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8、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或特性。能够通俗易懂地介绍(解说)事物(事理)的性质和特点。
9、画图表:这是一种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和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的认识,便于理解和记忆。
10、引资料:就是引用有关资料、故事、名言、诗词等来充实说明的内容,或者作为说明的依据。其作用是能使文章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也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五)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1、准确:用最恰当的词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表达出来。
2、简明:简练明晰,用精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的清清楚楚。
3、周密:说明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
要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了解遣词造句是怎样说明事物的特点的。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
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
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二、说明文考类题及答题技巧
1、考察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考察说明顺序。
常见题型:对某些段落或语句的顺序是否能调换。
4、辨别说明方法及作用。
近几年中考试题,不但要考查考生辨别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而且还要指出具体说明方法的作用。(见上面第一部分说明方法部分)
5、考察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的把握。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6、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这类题,其答案的形式通常为:说明了……介绍……。解题目方法:先找中心句;然后结合语段中对说明 特征的概括,进行认真提炼。
7、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1)理解说明文结构:事物说明文一般用总分式的结构(包括总分式和分总式);事理说明文一般用递进式结构。阅读中“分”是如何组合的,是并列,还是递进,若是并列关系,分清是总分关系,还是分总关系。若是递进关系要分析各层是按逻辑顺序中的哪一种逐层深入的。题型是划分段落层次。
(2)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求信息,对段落内容的归纳;或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3)从文章中进行拓展延伸阅读式的题型。(材料链接类)
主要考查观点的提炼,相同点或不同点的.准确捕捉,以及链接材料带来的启示,感触等。题型:(1)用文中的知识解释材料中的问题。(2)给出与文中相同的链条,找出探究结果,找共同点。
8、考查发散创新的能力。
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这种题考查的是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记叙文
(一)体味修辞类语句的作用
1.明确所用修辞手法。
考纲中明确考查六种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可以利用口诀进行记忆
“二比二问一拟夸”。
2.归纳答题模式。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结合句子)
拟人:生动地写现了……(结合句子)
排比:增强了……的语气语势,表现了……(结合句子)
夸张: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结合句子)
反问:增强了……的语气,强调了……(结合句子)
设问:强调了……,引起思考。(结合句子)
注:以上列举的这些,只是我们常规的一些“帽子”,任何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不论是前
面的“帽子”,还是后面所要表达的内容,都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切不可死板硬套。
3.解题步骤
修辞手法+ 帽子 + 对象特征 + 作者的情感(情感是关键)
(二)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理解词语的本义;
(2)看该词在句子中的表达对象;
(3)对表达对象做必要的提炼(联系语言环境提炼意义指向概括词);
(4)再看该词表达得怎么样?(起什么作用);
(5)整合梳理答案语言,使表达简洁准确;
(6)把答案代入原文,看语句是否通顺。
2、词语在语境中的作用
看该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是否生动或准确表现了句子内容(对该词语表现的内容要提炼意义指向概括词,否则,答题语言不简洁)。
(三)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主要题型
1)以辨析为方式的选择题。要求学生能仔细辨析句子的细微差别,作出恰当的选择。
2)以表述为方式的解说题。要求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解说句子的含义。
3)以赏析为方式的评价题。要求学生能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呈现特点,对其表达效果作出恰当的评价。
2、解题思路
理解句子含义,要联系上下文
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作品的背景。
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
评析句子内容,要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
(四)句段作用
1.句子或段落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有:
(1)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此类句子在文章(段落)的第一句话或前面。
(2)为下文作铺垫。此类句子在文章的前面或中间。
(3)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类句子在文章的中间。
(4)总结上文。此类句子在文章或段落的后面。
(5)照应。此类句子允许在文章的任何位置。
2.句子或段落在内容方面作用有:
开篇点题、点明中心、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深化主题等。
(五)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标题的含义
(1)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2)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标题的作用
(1)作为全文的线索;(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3)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
(4)反映作者情感;(5)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6)一语双关。
3、标题的好处(为什么以此为题)
标题的深层含义 + 标题的作用
(六)人物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人物描写的作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
1)揭示人物内心情感;
2)烘托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
注意:补写人物心理活动,要求符合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结合相关环境、扣住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背景等。(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位置)
2)渲染气氛(氛围)。(一般放在开头或中间的位置)
3)烘托人物心情(像兴奋喜悦,忧愁感伤,沮丧,绝望等等)。(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
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一般放在中间的位置)
5)形成对比,突出主旨。(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
6)引出下文。(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位置)
(七)概括与归纳
1、段落的划分
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
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
3)按所叙事情的性质划分;
4)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5)按人物活动划分(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段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
2、概括、归纳的方法
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
2)缩句法: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
3)联合(结合)法:把重要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
(八)把握文章主旨
方法解析:
1、分析文章标题来判断主旨
通过对标题的分析能初步确定文章主题。
2、分析文中关键句来判断主旨
1)文章的开头/结尾句或者段。
2)文章中的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
抒情句标志参考:强烈的感叹或反问等语气/直接抒发某种情感(悲伤,喜悦,流泪等)
议论性句子参考标志:对某事或某人做出评价的句子。】
3)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句子。
4)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语言。
3、通过分层归纳大意归纳文章主旨
对于一些不容易看出主旨的文章,可根据文章结构将文章分层,然后将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
(九)记叙文思路结构
1、记叙的顺序
(1)顺叙
作用:采用这种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2)倒叙
特点: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内容上,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
结构上,使叙述有波澜;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
特点: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的情节的叙述,插入相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作用:补充交代,使叙述更加完整,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能够更好地突出中心。
2、抓文章的线索
(1)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情线、时线、地线
(2)作用: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十)“五写”题
(十一)感受、评价、鉴赏类题目
1、阅读感受
1)联系文本,感点明确。首先必须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用最简洁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提炼出感受体验,在简短的文句中表达自己的看法。
2)感受真切,表述精当。要围绕感点,精当地表述自己的感受。让读者感受到你的感想是真切的,是言而由衷、言之有理的。由于文字的限制,表述的语言必须是精炼的。
3)联系实际,联系自身。阅读感受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感受作品思想内容,结合体验和自身思想,领会作品的启示。这种片断写作必须在短小的篇幅中做到联系实际,联系自身。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说出自己今后将怎么行动。
4)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阅读感受和评价要做到条理清晰,即文章内部思路清楚。感点的提出和论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逻辑的推理和演绎,都应当条分缕析,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5)语言通顺,表达流畅。语句通顺,文脉连贯,有一定的论辩力量和论述的气势。
2、阅读评价
1)观点要正确。对文中人物思想性格、社会现象的褒贬、文本观点的评价要正确,要有真知灼见;不能把对的说成错的,或把错的说成对的。这就要求我们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2)观点要鲜明。赞成还是反对,同情还是反感,提倡还是抨击,都必须态度明朗,而且要在显要位置揭示出来。切不可模模糊糊,模棱两可。
3)分析要充分。要作比较充分的分析阐述,既要表明态度,更要依据文本的具体内容说出理由,做到分析有据,鞭辟人里,有较强的逻辑性。
4)层次要清晰,语言要通顺。
3、阅读鉴赏
1)要准确鉴别出文本的艺术特色,如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结构上有什么特色?运用
了哪种修辞手法?是比喻还是拟人?是排比还是对比?
2)要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把握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
3)要着重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对表现文章主旨、作者情感或文中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
(一)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事理说明文)的一种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1)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2)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二)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从分析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如《死海不死》: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看云识天气》;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猪链球菌又到人间作孽》。
2、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
(三)理清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2、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
3、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等等。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有三种:
1、认清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四)领会“十大”说明方法
巧记方法:分列作下举,打摹作图引
1、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有条理地说清楚事物或事理。
2、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作用:其作用是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中介绍太和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就是典型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作用: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如《苏州园林》一文中作者就将苏州园林的特点和北京的园林作比较,说明了它极少使用彩绘的特征。
4、下定义:即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地规定地说明。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
作用是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能够科学、严密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使说明对象更加严密。如《奇妙的克隆》一文中对克隆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即下定义为“不仅仅指无性繁殖,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个群体,都叫克隆”。
5、举例子:即举出实物来说明事物。其作用是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为了说明“纬度位置对物候的影响”,作者便例举了南京和北京的桃花、刺槐花开花的时间加以说明。
6、打比方:即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
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作用: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道:“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8、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或特性。能够通俗易懂地介绍(解说)事物(事理)的性质和特点。
9、画图表:这是一种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和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的认识,便于理解和记忆。
10、引资料:就是引用有关资料、故事、名言、诗词等来充实说明的内容,或者作为说明的依据。其作用是能使文章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也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五)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1、准确:用最恰当的词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表达出来。
2、简明:简练明晰,用精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的清清楚楚。
3、周密:说明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
要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了解遣词造句是怎样说明事物的特点的。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
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
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二、说明文考类题及答题技巧
1、考察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考察说明顺序。
常见题型:对某些段落或语句的顺序是否能调换。
4、辨别说明方法及作用。
近几年中考试题,不但要考查考生辨别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而且还要指出具体说明方法的作用。(见上面第一部分说明方法部分)
5、考察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的把握。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6、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这类题,其答案的形式通常为:说明了……介绍……。解题目方法:先找中心句;然后结合语段中对说明 特征的概括,进行认真提炼。
7、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1)理解说明文结构:事物说明文一般用总分式的结构(包括总分式和分总式);事理说明文一般用递进式结构。阅读中“分”是如何组合的,是并列,还是递进,若是并列关系,分清是总分关系,还是分总关系。若是递进关系要分析各层是按逻辑顺序中的哪一种逐层深入的。题型是划分段落层次。
(2)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求信息,对段落内容的归纳;或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3)从文章中进行拓展延伸阅读式的题型。(材料链接类)
主要考查观点的提炼,相同点或不同点的.准确捕捉,以及链接材料带来的启示,感触等。题型:(1)用文中的知识解释材料中的问题。(2)给出与文中相同的链条,找出探究结果,找共同点。
8、考查发散创新的能力。
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这种题考查的是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记叙文
(一)体味修辞类语句的作用
1.明确所用修辞手法。
考纲中明确考查六种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可以利用口诀进行记忆
“二比二问一拟夸”。
2.归纳答题模式。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结合句子)
拟人:生动地写现了……(结合句子)
排比:增强了……的语气语势,表现了……(结合句子)
夸张: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结合句子)
反问:增强了……的语气,强调了……(结合句子)
设问:强调了……,引起思考。(结合句子)
注:以上列举的这些,只是我们常规的一些“帽子”,任何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不论是前
面的“帽子”,还是后面所要表达的内容,都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切不可死板硬套。
3.解题步骤
修辞手法+ 帽子 + 对象特征 + 作者的情感(情感是关键)
(二)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理解词语的本义;
(2)看该词在句子中的表达对象;
(3)对表达对象做必要的提炼(联系语言环境提炼意义指向概括词);
(4)再看该词表达得怎么样?(起什么作用);
(5)整合梳理答案语言,使表达简洁准确;
(6)把答案代入原文,看语句是否通顺。
2、词语在语境中的作用
看该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是否生动或准确表现了句子内容(对该词语表现的内容要提炼意义指向概括词,否则,答题语言不简洁)。
(三)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主要题型
1)以辨析为方式的选择题。要求学生能仔细辨析句子的细微差别,作出恰当的选择。
2)以表述为方式的解说题。要求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解说句子的含义。
3)以赏析为方式的评价题。要求学生能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呈现特点,对其表达效果作出恰当的评价。
2、解题思路
理解句子含义,要联系上下文
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作品的背景。
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
评析句子内容,要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
(四)句段作用
1.句子或段落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有:
(1)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此类句子在文章(段落)的第一句话或前面。
(2)为下文作铺垫。此类句子在文章的前面或中间。
(3)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类句子在文章的中间。
(4)总结上文。此类句子在文章或段落的后面。
(5)照应。此类句子允许在文章的任何位置。
2.句子或段落在内容方面作用有:
开篇点题、点明中心、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深化主题等。
(五)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标题的含义
(1)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2)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标题的作用
(1)作为全文的线索;(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3)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
(4)反映作者情感;(5)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6)一语双关。
3、标题的好处(为什么以此为题)
标题的深层含义 + 标题的作用
(六)人物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人物描写的作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
1)揭示人物内心情感;
2)烘托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
注意:补写人物心理活动,要求符合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结合相关环境、扣住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背景等。(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位置)
2)渲染气氛(氛围)。(一般放在开头或中间的位置)
3)烘托人物心情(像兴奋喜悦,忧愁感伤,沮丧,绝望等等)。(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
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一般放在中间的位置)
5)形成对比,突出主旨。(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
6)引出下文。(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位置)
(七)概括与归纳
1、段落的划分
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
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
3)按所叙事情的性质划分;
4)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5)按人物活动划分(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段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
2、概括、归纳的方法
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
2)缩句法: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
3)联合(结合)法:把重要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
(八)把握文章主旨
方法解析:
1、分析文章标题来判断主旨
通过对标题的分析能初步确定文章主题。
2、分析文中关键句来判断主旨
1)文章的开头/结尾句或者段。
2)文章中的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
抒情句标志参考:强烈的感叹或反问等语气/直接抒发某种情感(悲伤,喜悦,流泪等)
议论性句子参考标志:对某事或某人做出评价的句子。】
3)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句子。
4)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语言。
3、通过分层归纳大意归纳文章主旨
对于一些不容易看出主旨的文章,可根据文章结构将文章分层,然后将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
(九)记叙文思路结构
1、记叙的顺序
(1)顺叙
作用:采用这种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2)倒叙
特点: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内容上,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
结构上,使叙述有波澜;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
特点: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的情节的叙述,插入相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作用:补充交代,使叙述更加完整,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能够更好地突出中心。
2、抓文章的线索
(1)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情线、时线、地线
(2)作用: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十)“五写”题
(十一)感受、评价、鉴赏类题目
1、阅读感受
1)联系文本,感点明确。首先必须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用最简洁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提炼出感受体验,在简短的文句中表达自己的看法。
2)感受真切,表述精当。要围绕感点,精当地表述自己的感受。让读者感受到你的感想是真切的,是言而由衷、言之有理的。由于文字的限制,表述的语言必须是精炼的。
3)联系实际,联系自身。阅读感受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感受作品思想内容,结合体验和自身思想,领会作品的启示。这种片断写作必须在短小的篇幅中做到联系实际,联系自身。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说出自己今后将怎么行动。
4)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阅读感受和评价要做到条理清晰,即文章内部思路清楚。感点的提出和论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逻辑的推理和演绎,都应当条分缕析,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5)语言通顺,表达流畅。语句通顺,文脉连贯,有一定的论辩力量和论述的气势。
2、阅读评价
1)观点要正确。对文中人物思想性格、社会现象的褒贬、文本观点的评价要正确,要有真知灼见;不能把对的说成错的,或把错的说成对的。这就要求我们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2)观点要鲜明。赞成还是反对,同情还是反感,提倡还是抨击,都必须态度明朗,而且要在显要位置揭示出来。切不可模模糊糊,模棱两可。
3)分析要充分。要作比较充分的分析阐述,既要表明态度,更要依据文本的具体内容说出理由,做到分析有据,鞭辟人里,有较强的逻辑性。
4)层次要清晰,语言要通顺。
3、阅读鉴赏
1)要准确鉴别出文本的艺术特色,如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结构上有什么特色?运用
了哪种修辞手法?是比喻还是拟人?是排比还是对比?
2)要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把握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
3)要着重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对表现文章主旨、作者情感或文中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