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血常规结果说明了啥?看懂这 3 项就够了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发烧带孩子去看医生,又是安抚宝宝、又是慢慢在队伍中往前挪,好不容易才等到接诊,医生却让娃先去做个血常规,扎个手指。
等几十分钟后,机器会打印出血检结果单(就像下面这样)。
医生对比血检单,结合其他诊断后,多半会说:
「你看这个指标变高,你家孩子是 『病毒感染』/『细菌感染』。 」
本想多问医生两句,下一个患者已经进门,你只好拿着医生开的医嘱去拿药……
看着血检单上的各种「天文符号」,不少家长都会一脸懵,这血检单上写的都是啥?
「病毒感染」是什么?很严重吗?
「细菌感染」又是啥?会传染吗?
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说一说,孩子发烧的诸多疑问,以及血常规中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血常规
协助判断发烧感染原因的辅助手段
孩子发烧,临床上最常见的感染类型,是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支原体感染也有,但比较特殊)。
血常规,是医生用来进行孩子发烧感染类型判断的重要指标。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白细胞家族成员比较广大,其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是主要成员之一。
这两类细胞长得不一样,功能也是大不相同。
我们先来说下「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身体内一道强大的病毒防线。
病毒 进入体内后,会利用自己身躯娇小的天然优势,狡猾地侵入在人体细胞中,进行自我繁殖,不断地繁殖和狂欢,攻城掠地,超级嚣张,直至把宿主细胞破坏。
而淋巴细胞会识别已经成为「行尸走肉」的细胞,一旦嗅出「病毒」的气味巧谨则,就会立刻集结起来,号召更多的兄弟加入这场战斗。
为了彻底杀死病毒,淋巴细胞能直接把被感染的细胞杀死。
再把暴露出来的狡猾病毒清理走。
中性粒细胞,则是对付感染的一名干将,它的宿命死对头是——细菌。
人体一旦发生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就会前来应战。
细菌不像病毒那么娇小灵活,不能藏身在细胞里,只能把自己直接暴露出来晌简。
一旦细菌进入人体胡作非为,中性粒细胞就开始了军备竞赛,不断扩充军队,和细菌战斗。
说到这里,可以用课代表笔记来总结一下:
➊孝棚 如果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孩子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➋ 如果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医生如此费劲去分辨这两种感染是为什么呢?
判断感染类型,慎用抗生素
如果是 病毒感染 ,绝大多数病毒感染没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是自愈性疾病,是不需要用药治疗的。儿童常见的普通感冒,几乎都是病毒感染。
如果是 细菌感染 的话,中性粒细胞也有弱不抗敌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抗生素来帮忙了。
怎么去分辨抗生素呢?名字中含有 西林、头孢、霉素、硝唑、沙星 的药物,起这些名字的绝大多数都是抗生素。
在「中性粒细胞」和细菌的战斗陷入僵局的时候,一剂抗生素就是天外来兵了,但也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才需要用到抗生素。
很多家长会一看就孩子发烧感冒,就给孩子吃来一粒抗生素「压一压」,心想: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只要感冒了就给娃吃药呗,省事儿又方便。
真的是这样吗?
要知道,抗生素对于病毒感染束手无策,一点办法都没有。
如果在判断不明的时候盲目使用抗生素,不但 会造成对肝、肾的损害,长期或反复滥用抗生素,还会催生出一种可怕的怪物——超级细菌。
超级细菌是指具有多重抗药性的细菌,即使用了很多种抗生素,也无法把它们杀死。
简单来说,感染上了超级细菌,就接近于「无药可医」。
最后需要说的是,以上的内容,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血常规的相关常识,理解医生的诊断,避免擅自用药。
但血常规结果不能作为绝对的判断标准,只是医生协助判断的方法。
病毒感染也会后续合并成细菌感染,一些特殊的病毒感染例如说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血检单中也会显示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情况。
对于宝宝常见 8 种病毒性传染病:
流感
手足口病
疱疹性咽喉炎
诺如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感染
......
怎么预防,怎么区分、判断?
家庭怎么护理?
为了方便大家掌握应对方法
丁香妈妈邀请儿科医生做了详细总结
点击下方二维码,回复「25」
即可获得儿童常见传染病防护全攻略!
家里有了孩子后
需要备些儿童常用药
退烧药准备哪种?
宝宝便秘用什么?
药品买回家怎么保存?
丁香妈妈邀请临床药学专家
给大家详细总结
即可收藏 「超全、超实用儿童版小药箱」
本文审核专家
马学梅
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副主任医师
策划制作